《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注意:本文使用大量昆蟲(螽斯)圖片,介意勿點。

《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螽斯》

《螽zhōng斯》,《詩經·國風·周南》中的第五首詩,詩題“螽斯”是昆蟲名。因身形和蝗蟲類似,容易被誤解。

實際上,在生物分類學中,它們都是直翅目昆蟲,分屬不同的科——螽斯科和蝗科。在螽斯科裡,最常見的兩種昆蟲就是蟈蟈兒和紡織娘。在先秦時期的文化典籍裡,螽斯一般就是指蟈蟈兒。

《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螽斯》

中國人飼養蟈蟈當寵物的歷史很長,上至皇親貴胄,下到孩童村夫,無所不包。哪怕是娛樂花樣兒多如繁星的現代社會,這種特殊的蟈蟈文化依然在延續。追根溯源,正是蟈蟈兒那多子多孫的旺盛生殖力打動著人類,這本身就和人類繁衍的訴求息息相關。當然,蟈蟈兒作為三大鳴蟲之首,它的聲音也是人們喜愛它的重要因素。

《螽斯》詩選擇的便是蟈蟈(螽斯)多子多孫的特點,透過以物寫情,表達人們對子孫繁多、家族興旺的祈願。那麼,整首詩是如何把“螽斯”與“子孫”聯絡在一起的呢?這要從具體詩文說起。

《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螽斯》

1。 詵詵(shēn)兮,振振(zhēn)兮

首先,《螽斯》第一章,原文如下: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詩經·螽斯》

《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螽斯》

在這節詩中,寫作物件是“螽斯之羽”,比單獨寫“螽斯”高明,因為這更能凸顯出螽斯的子孫繁多。畢竟,很多讀者未必認識螽斯,更不要說掌握它的生物習性,所以單從“螽斯”上難以體會到“子孫繁多”的深意。

但具體寫“羽”,則不同:一來“羽”可作翅膀用,二來名詞活用為動詞,作扇動翅膀來理解。根據常規經驗,不管是昆蟲還是飛鳥,翅膀都成雙存在,而且它們揮舞翅膀的姿態遠比靜止狀態更具表現力。再加上緊隨其後的“詵詵兮”(眾多貌),那低矮天空下密密匝匝飛翔的螽斯群便躍然紙上。

《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螽斯》

為了加強“螽斯”和“子孫”的聯絡性,該章後兩句直言“子孫”之事,並以“振振兮”來強調“多”。其中,“振振”含義就是盛多貌,後也指群鳥集飛的樣子。用於此處,就是刻畫螽斯群飛,種群興盛的熱鬧景象。

至此,再將這情景遷移到人類社會中來,自然也就傳達了對“家室興旺”的期盼。這種願望是符合周朝社會集體需求的,是彼時“以農立本”的必然趨勢,是社會處於生產力低下階段的普遍訴求。

《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螽斯》

2。 薨薨(hōng)兮,繩繩(mǐn)兮

其次,《螽斯》第二章,原文如下: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詩經·螽斯》

《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螽斯》

在這節詩中,寫作物件依舊是“螽斯之羽”,和第一節的主要區別是表達螽斯“多”時的角度不同。

儘管此處還是使用了疊音詞,但切入角度卻有顯著差別。此處的“薨薨”與“繩繩”不再是直接描述“多”的詞語,而是描述螽斯聲音的擬聲詞和蟲群連綿飛舞的形容詞。

《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螽斯》

也正是如此,才能更清晰地展現螽斯群的“興旺”之狀。因為,此節雖不再繼續表現螽斯數量之多,但卻刻畫了螽斯群飛的聲音之大和連綿不絕之狀。說到底,最終還是指向了螽斯種群的“多”。

換句話說,儘管第二詩章切換了寫作角度,由數量轉寫聲音和整體形貌,但它所圍繞的主題——螽斯“子孫之多”始終未變。這樣的寫法,不僅保持了《詩經》重章疊句的音韻要求,還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內容,於簡短文字間傳遞著更多的資訊。

《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螽斯》

3。 揖揖(jí)兮,蟄蟄(zhé)兮

最後,《螽斯》第三章,原文如下: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詩經·螽斯》

《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螽斯》

本節詩歌與第二節一樣,在保持寫作物件——“螽斯之羽”不變的情況下,對寫作角度作了恰當的切換。此處改換的疊音詞“揖揖”與“蟄蟄”,核心意思都包含著“聚集”,前者一般翻譯為“會聚貌”,後者譯為“群聚而和諧歡樂之狀”,也有“安靜群居”的意思。

也就是說,這一節重在表現螽斯的“聚”,聚在一起是為“群”,最終指向還是回到螽斯的“多”上來。也就是說,本節還是寫螽斯“多”但不直言其“多”。

《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螽斯》

4。 總結

至此,詩歌已經三換筆調,從而實現多角度描摹“螽斯之多”。而“宜爾子孫”句,又將“子孫之多”明確提出。於是,人與螽斯的關聯性得以建立,螽斯之多也不再是生物習性的簡單表達,而是透過三章詩歌層層推進的結果。

而螽斯這種小小的昆蟲,也因為“多子多孫”的特殊習性,被拔高到文化意象的層次,推動著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文化圈子的形成,即蟈蟈文化圈。

《詩經·國風·螽斯》:裹在歷史文化氣息裡的蟈蟈兒

《螽斯剪紙》

所以,讀《詩經》的一個特殊功用——識草木蟲魚,也就遠遠超出了純粹的生物性識別,進入文化素養的提升上來。

——全文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