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鐵匠、篾匠、剃頭匠、補鍋匠……曾經到處可見走街串巷的老手藝人再難見到,很多老行當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作為傳統技藝者,作為一個個文化符號,承載了人們難以忘卻的記憶……

木雕

石雕、磚雕、木雕是古徽州建築的“三雕”。既能溶化在建築物整體之中,又能像水墨畫一樣,清新淡雅,……

石雕

磚雕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原本撲拙的木頭、磚塊、石塊在工匠的手中就有了生命力!人物、花草、蟲魚在磚木石上重生,成就了一幅幅格調高雅、寓意深刻的人文畫。這些複雜、古老的手工藝,在匠人的勞作中,感覺更像一門藝術。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鑽子、刨子、刻刀等在熟練的匠人手中好像大師的畫筆,演繹出複雜的深淺、空心的技藝,讓人物、花鳥、山水在磚上覆活,美麗而優雅,這就是黟縣的磚雕、木雕、石雕。

剃頭匠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藉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簡單工具,老師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上下兼顧,協作,半個小時後,由長變短,面目一新,耳鼻舒暢,精湛的手藝向人們訴說著,其實並不是萬事開“頭”難。攝影:@愛良安

篾 匠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編個篩子,精巧漂亮、方圓周正;織個涼蓆,光滑細膩,涼爽舒坦。一把簡單不過的篾刀,卻功夫了得: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可都是技術活。篾匠用一雙巧手裝扮了我們綠色的生活。圖:@英特旺

箍桶匠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過去由於塑膠工業不發達,家庭衛生設施比較簡陋,老百姓家中澡桶、水桶、腳桶等生活用品都是箍桶匠來做。在九十年代以前,經常看到挑著一個擔子,嘴裡不停地吆喝著“箍桶噢”、“箍桶噢”的木匠走村串巷,為百姓們製作修理各式各樣的木桶製品。

鐵 匠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盛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前的農村。這種工藝,雖然原始,但很實用;雖然簡單,但並不易學。老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均可。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鐵器成品有與傳統生產方式相配套的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等,此外還有如門環、泡釘、門插等。隨著現代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打鐵這門手藝逐漸少見了。

補鍋匠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釘盆釘鍋就是把破了的盆、鍋用鐵鈑釘補好。工匠在破縫的兩邊各鑽一些對稱小孔,用特製的鐵鈑(形似小瑪璜,也叫鋦子)分別插入各孔,用小斧錘輕輕地把鈑的兩頭打進去,然後用清油和雜麵糊塗在鐵鈑上,使鐵鈑更加固定。釘過的鐵盆鐵鍋裂縫能很好地癒合,再不會滲漏,使用起來與新的無異。

炸爆米花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徽不去的記憶,黟縣那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老式火爐、葫蘆形壓力鍋、麻袋……隨著“嘭”的一聲巨響,一團白煙升騰而起,熱騰騰香噴噴的爆米花便裝滿了口袋,誘人的香氣讓口水噴湧而出——這是很多中國80後兒時美好而有趣的記憶。這就是傳統的爆米花機——大炮手搖爆米花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