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寡婦將自己經歷寫成詩,文采不佳真情彌補,無數男性深受感動

人們對於“從一而終”的愛情非常向往,都希望自己能擁有這麼一段完美的感情。然而,從古至今卻很少有人能堅持一段完整的感情。

例如

蘇軾曾為愛妻寫下這樣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這句詩生出了無限的悲情,讓大家看到了蘇軾對亡妻的思念。不過,蘇軾的“深情”並不是獨一的。

除了深愛亡妻王弗之外,他與王閏之和王朝雲同樣是情深不已。可見,

有時候“一往情深”只是人們的美好遐想而已,很難成為現實。

這位寡婦將自己經歷寫成詩,文采不佳真情彌補,無數男性深受感動

圖片:蘇軾漫畫

在古代,女性是沒什麼社會地位的。在古代男子可以有多位小妾,但是良家女子一生卻只能服侍一位丈夫,這是封建社會背景使然。自然,也就鑄就了男性的用情不專,而女性對待一段感情則是忠貞不渝。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對感情矢志不渝的女性,縱使丈夫去世多年,仍然保持著“一往情深”的態度。這位寡婦一生就寫了兩首詩,表達的都是對亡夫的深切思念。

這兩首詩僅有五十六字,但是字字帶淚,讓無數人感動不已!

這位寡婦將自己經歷寫成詩,文采不佳真情彌補,無數男性深受感動

圖片:古代男子可以有多位小妾劇照

在《淨土聖賢錄易解》記載了這位寡婦的故事,二十歲丈夫便亡故了,與三歲幼子相依為命,此生再不願改嫁。

她的第一首詩作於丈夫去世不久,當時她打算將田產房屋置賣,帶著兒子回鄉下老家。但是看著這座宅屋,不禁想起了與丈夫生前的點滴生活,悲從心來,於是寫下了這首《賣廢宅》。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首詩的全貌:

《賣廢宅》

壁有蒼苔甑有塵,家園一旦屬西鄰。

傷心怕見門前柳,明日猶如陌路人。

這位寡婦將自己經歷寫成詩,文采不佳真情彌補,無數男性深受感動

圖片:廢宅劇照

詩篇從這廢宅的景象入手,牆壁上已經佈滿了灰塵,

“甑”

指的是古代之時的廚具

,已經積滿了灰塵。

牆壁佈滿灰塵是房屋的外景,而廚具沾塵則是房屋的內景。

這兩處細節的描寫,將這宅屋了無生機的模樣很好的表現了出來。

我們再來看詩篇的第二句,並沒有太多的細節描寫,只是表明了此宅屋賣給了西邊的鄰居。雖是一筆帶過,但也透露出了婦人心中的無奈。

本是家園,現在對我而言卻淪為了廢宅。若是再待著這裡,只會繼續觸景生情,索性就斷了念想。

這位寡婦將自己經歷寫成詩,文采不佳真情彌補,無數男性深受感動

圖片:本是家園劇照

另外,詩篇的第三句提到了“門前柳”,其實這包含了兩層意思。這門前柳樹見證了她與丈夫的歡樂時光,如今丈夫已經不在,再見這門前柳只會徒增心中悲情,所以這才“怕見”。

第二層意思就是如今宅屋無奈置賣,心中本是不捨,見著門前柳更是觸景傷情。

詩詞的最後一句,直截了當的將心中悲情全部都展露了出來。今後這宅屋與這柳樹,都將與我無瓜葛了,丈夫和我也是陰陽相隔了。

雖然詩詞中沒有悲情字眼,但是卻字字含有悲情,讓人讀來不免生出憐惜夫人的情感。

這位寡婦將自己經歷寫成詩,文采不佳真情彌補,無數男性深受感動

圖片來源於網路:門前的柳樹

這首詩詞並沒有太多的表現手法,也沒用刻意的華美辭藻,但卻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才最能打動人心。時隔十七年之後,這位寡婦再次寫下了一首詩。

這時,兒子以及長大成人了,所以這首《冠子》也是送給她兒子的,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

《冠子》

汝年三歲父亡身,汝父先亡母苦辛。

難得光陰到今日,加冠見汝又成人。

這位寡婦將自己經歷寫成詩,文采不佳真情彌補,無數男性深受感動

圖片:寡婦寫詩劇照

從整體情感上來看,這位寡婦的悲情已經被歲月沖淡了,丈夫逝世多年,婦人已經習以為常了,故不再傷悲。現在,所有的感情都寄託在了兒子身上。

詩篇的前兩句寫出了獨自將兒子養大成人的辛苦,這種辛苦我們能感受出來,本就是貧窮之家,家中又沒有了頂樑柱,這樣的生活對於婦人來說自然是壓力重大。

此詩的第三句用了“難得”一詞,也就是兒子已經長大成人,這些年的苦難生活也算是熬到頭了。

這“難得”一詞表現出了婦人的欣喜。

詩詞的最後一句也再見不到之前的悲情,也是以喜悅的底色作為收尾。與第一首詩相比,此作更加通俗,看似信手拈來之作,卻也滿含深情。

其中就包含得有對亡夫的一種愛情,若不是沒有這“愛意”在支援,婦人早就改嫁了,又怎會守寡至今?

這位寡婦將自己經歷寫成詩,文采不佳真情彌補,無數男性深受感動

圖片:熬到頭的寡婦劇照

可見,這位寡婦真正做到了

“一往情深,一生只愛一個人。”

她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也許,這種執著含有世俗的約束,但是她能夠做到堅守,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這位婦人也算一位才女,不然也寫不出這樣通俗的佳作來。雖然她在後世沒有什麼名氣,更沒有什麼影響。但是讀過她這兩首詩的人,都被她的故事感動到了。

特別是廣大男性,都希望這輩子能夠娶到這樣一位用情至深的妻子。各位,你們覺得這位寡婦所作的兩首詩怎麼樣?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原創制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