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表伐魏,諸葛亮為何要逆天而行呢

上表伐魏,諸葛亮為何要逆天而行呢

我們今天給大家講《三國演義》裡面和諸葛亮有關的故事:上表伐魏。從這個故事開始,諸葛亮逆天而行了。但他的逆天而行,卻閃耀著永恆的光輝。

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後平定了南方,恰好這時魏文帝曹丕去世,兒子曹睿即位,政局不穩,諸葛亮就趁機要去伐魏。伐魏之前諸葛亮有一個顧慮,顧慮司馬懿帶兵。於是他採用馬謖的建議,用了反間計讓曹睿奪了司馬懿的兵權。這時諸葛亮就給劉禪上了一道表章,陳述自己出兵伐魏的理由。這道表章就是大名鼎鼎的《出師表》。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闡明討伐魏國的核心目的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可以說是劉備和諸葛亮奮鬥的終極目標。劉備雖然去世了,但去世之前白帝城託孤,把這個重任全權交給了諸葛亮。正因如此,諸葛亮才堅定不移地要出師伐魏。除了闡明這個核心目標外,《出師表》也寫了其他的一些內容,主要有:希望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又說了他走後的人事安排,還有就是諸葛亮闡明瞭自己要一如既往的報先帝的知遇之恩,等等。

這就是諸葛亮上表伐魏的故事。這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的開始,也是他逆天而行的開始。為何這麼說呢?

因為諸葛亮的出兵伐魏遭到了譙周的反對。譙周夜觀天象,發現魏國氣勢正盛,伐魏前途不利。並且譙周以此反問諸葛亮。因為諸葛亮也深通天道,為何卻要一意孤行呢?諸葛亮反駁說天道常變易,不能坐等。

因此諸葛亮是明白此時伐魏結果如何的,但他卻知其不可而為之,原因大概有三個:一是他自己說的天道常變易不能坐等,人應該努力進取;二是為了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三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蜀漢集團的一貫政治主張。魏國篡奪了漢朝的天下,是亂臣賊子,而蜀漢聲稱自己是漢朝的正宗繼承者統治者,所以諸葛亮必須得討賊,從而證明自己一方的政權合法性,否則的話就不能給天下人以合理的交代。因此,明知蜀國力量不敵魏國,諸葛亮也只有竭盡全力抗衡所謂的天道了。

所以,知其不可而為之,這裡面有一種深厚的悲劇氛圍。這在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中寫的更加明確,我們以後會說到。

《論語》中子路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意思是說,君子做事(此處的“仕”可做如此引申),只是為了奉行道義,但他所奉行的那個道義,未必能實現。言外之意是說,君子要奉行道義,結果如何,就不是君子左右的了。君子不能因為結果如何而動搖行義的過程。這正是古人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含義。這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背後原因。

在這個層面上,諸葛亮和孔子是一樣的,兩個人都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他們都是不懼不憂不惑的,所以孔子遍幹七十二諸侯,而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對於他們來說是不掛懷的,他們活得通脫明澈,自在圓滿,又豈是我們這些人所能趕上的呢?我們只能高山仰止罷了。

所以,諸葛亮的逆天而行,恰恰圓滿了他的明道行義,讓他的人生境界超越於世俗之上,成為了我們這個民族永遠光輝閃耀的底色,永遠著激勵後來的仁人志士。

丞相真是了不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