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畫家趙孟堅與其弟趙孟頫的選擇

南宋大畫家趙孟堅與其弟趙孟頫的選擇

趙孟堅是南宋的大畫家,因為他入元以後,隱居不仕,史家一般將其歸為宋人。他的弟弟趙孟頫,也是大畫家,名氣還要大一點,但因為他在元朝做了高官,所以大家往往將他視為元人。

南宋滅亡以後,趙孟堅隱居的地方,就是今天嘉興平湖的廣陳鎮。據說他常常以一隻載著琴書杯盞的小舟,往來湖上,於蓼汀葦岸之間,吟賞煙霞,寄託故國之思。他很少和當地的官員來往,以至於當時的縣令梅黼稱他“名可聞而身不可見”。

有一天,他弟弟趙孟頫來看他。可是趙孟堅的脾氣不好,如果不是他夫人好言相勸的話,當哥哥的恐怕就要給弟弟吃一個閉門羹了。兩人坐定,哥哥問弟弟:“弁山笠澤,近來佳否?”弟弟回答:“佳。”哥哥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弟奈山澤佳何?”家鄉山水,猶是故國風光,而眼前的人,你卻已做了新朝之官,不能隱於青山綠水之間,面對它們,能無愧疚?更何況趙氏是南宋的皇室宗族,在趙孟堅看來,守節做遺民,才是最好的選擇。

一邊是在野的山川,一邊是在朝的官員,趙孟堅的話裡頗有孔稚圭《北山移文》的意味,而趙孟頫那一刻,想必也正是想到了那篇文章裡的著名句子:“於是南嶽獻嘲,北隴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於是無言以對,慚愧而退。

古往今來,吟風弄月、登高作賦者代不乏其人,可是,面對著這如畫的山川,這積聚天地之靈氣的瑰麗的風景,我們都能做到問心無愧麼?除了《北山移文》裡諷刺的那些以終南山為當官捷徑的“隱士”,還有一種人,口山水而心勢利。寫詩作詞的時候,用壯美的句子來掩飾自己鄙陋的心思,用幽雅的意境來隱藏那些燻心的利慾。怪不得元好問要大聲疾呼:“文章寧復見為人!”

還是辛棄疾最坦然:“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有一些山水詩,看多了便覺得膩,有一些話,說多了便覺得假,倒不如辛稼軒這麼直截了當的一句,特別爽氣。看來並不是誰都適合寫山水詩,或者至少在提筆的那一刻,心中要無愧於眼前的山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