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深處】最後一尊雕像

■ 賀震

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棲霞丹楓”曾是古城金陵的十景之一。深秋時節,棲霞山連綿成片的楓樹林、烏桕林、槭樹林、櫸樹林,層林盡染;鮮紅、腥紅、深紅、紫紅,漫山紅遍。

“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棲霞山除了獨特的自然風景外,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除了薈萃南朝石刻藝術精華的千佛崖,還有“石匠殿”裡令人難忘的石匠。

那是最後一尊雕像。他不是佛,是我們身邊的俗家人。彷彿一位遲識的舊友,他已站在歷史深處靜候我們成百上千年了。

入山門,穿過南朝名剎棲霞寺,被譽為“江南雲岡”的千佛崖就呈現在眼前了。千佛崖是我國南方現存規模最大、開鑿時間最早的石窟群,比洛陽龍門石窟還早17年。千佛崖造像典雅,生動傳神,表現出佛教的豐富內涵和雕刻藝術的獨特風格,其宏偉瑰麗雖不及雲岡、龍門石窟,卻與雲岡、龍門有異曲同工之妙,同為我國佛教藝術黃金時代的珍貴遺產。因其地處南方,更在我國宗教石刻藝術史上有著獨特而重要的歷史價值。因之,雖然造像只有千半,仍尊號曰“千佛”。

“石匠殿”位於無量殿東側很不起眼之處,是千佛崖最後一座石窟。殿內不是佛像,而是一尊右手擎錘、左手握鑿、背倚山崖、圓目而視的石工像。明代《重修棲霞寺記》記載,明萬曆二十七年,關西僧人三空見千佛崖的佛像剝落嚴重,便和寺僧明通籌劃修繕事宜,主要修繕者為石匠王壽。王壽是棲霞山一帶有名的石工,他不僅設計了新的佛龕,還對齊梁以來古老的佛龕進行了修補。後人為了紀念他,便給王壽鑿了石像,這便是石匠殿的來歷。遺憾的是今日所見石匠像,早在十年浩劫中頭已不存。

我國的歷史素來是君王和英雄的歷史,史家們很少甚至從來不關注普通的小人物。你看吧,長城腳下、大運河畔、都江堰旁、始皇陵側……那一座座輝煌的人工偉業,似在無聲訴說著普通勞動者的成就。而在這裡,這座石像彷彿一道閃電照亮了歷史的天空,因為,它體現了難得的對普通勞動者、對小人物的尊重。這使我想起了奧斯卡獎的來歷,以及另一個關於瑞典小人物雕像的故事。

為表彰致力於推動電影製造業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高技術方面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優秀人才,1927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設立了代表著電影業至高榮譽的電影獎。米高梅電影公司的藝術總監塞德里克·吉邦斯負責設計了這個現在全世界都知名的小金人雕像。本來這個獎的正式名稱叫作“學院獎”,但世人知曉的則是另一種稱呼——奧斯卡獎。人們之所以會把學院獎稱之為奧斯卡獎,就是因為學會的圖書館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麗克女士認為小雕像很像她的叔叔奧斯卡,所以,她就以此來稱呼它。之後,學會的其他人員也都以“奧斯卡”作為小雕像的暱稱。到了1939年,學會正式認可了奧斯卡這個名字,並且開始正式使用它。從此,奧斯卡這個名字就延續了下來。一個名播全球的著名電影獎,竟用一個小人物的名字來命名,在我們看來多麼不可思議。而這又是那麼自然而然。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政廳是北歐的標誌性建築,無論是它紅磚金頂的外觀,還是恢宏大氣、極其精巧的內部設計,都堪稱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進入市政廳內部,就是大名鼎鼎的“藍廳”。每年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晚宴就在那裡舉行。進入藍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夥子的頭像雕塑。這尊雕像塑的不是瑞典的國家領導,也不是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技名人,而是建設藍廳時幹活最賣力的一個年輕人。再往前走幾步,又見一幅巨大的肖像油畫。同樣,油畫的主角也不是名人,而是當年給藍廳建築工地送啤酒的一名搬運工。在大雅之堂為“小人物”塑像、畫像,足見對普通勞動者的尊重。凡是進入藍廳的人,不論是瑞典國王、王后和政要,還是各國科技文化精英,無一例外都要先瞻仰這兩位當年普普通通的勞動者,緬懷他們的功績。

棲霞山的楓葉確實很美,而如果沒有千佛崖,棲霞山則肯定要失去許多分量和韻致。但齊梁貴族們是無法直接創造出千佛崖的,是一個個普通的石匠賦予了棲霞山的石頭以生命和靈性。可見,小人物是不可忽視的。人才金字塔中最寶貴的絕不是頂尖的少數白領,而是最基層的廣大群眾,正是他們在支撐著整個國家奮發向上和不被傾覆。

朋友,你若去棲霞山,除了遊紅葉谷、觀楓林湖、賞鋪翠池、遊棲霞寺,還請別忘記去看看那位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看看那最後一尊雕像。

其實,你若去看他,不必等到深秋。你可在人少音稀的其他季節,在千佛崖下,你或許可以更加清晰地傾聽到歷史深處石匠們揮汗鑿石的叮咚聲。

(作者為江蘇省作協會員,就職於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複製,請註明來源於中國政府採購報,標註作者,並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