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中國文化:王弼說嚴苛刑罰也擋不住匪盜橫生,你同意嗎

前言:王弼說“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你贊成嗎?王弼認為,再嚴苛的的刑罰,若統治者不制衡自己心中的慾望,繼續追求華衣美食,也擋不住盜匪橫生。所以,王弼認為,要讓百姓質樸守法,首先掌權者自己要制衡自身慾望,掌權者起到了帶頭模範的作用,那麼老百姓也能老實本分過日子。你同意王弼的說法嗎?

你不知道的中國文化:王弼說嚴苛刑罰也擋不住匪盜橫生,你同意嗎

對道家有研究的人應該可能多少會聽說過魏晉時期的玄學,王弼則是魏晉時期玄學的創始人之一。要了解王弼“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這句話,我們先了解一下王弼說這句話時的社會背景。

一、背景:門閥士族內部鬥爭以及他們與農民的矛盾

魏晉時期之所以會出現玄學,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當時在朝廷中佔據優勢地位的便是歷史上家境顯赫的門閥士族,說的通俗點,就是超級有錢的大地主。

在當時的社會中,不僅地主與農民形成了奴役與被奴役的階級關係,門閥士族內部也存在排擠與打壓的情況,被排擠打壓的便是門閥士裡的寒門子弟,後人稱寒門庶族。

這些寒門子弟擁有的土地比較少,相對顯赫計程車族大家來說,確實比較貧窮。於是門閥士族內部也形成了階級,那些家境殷實的門閥士族將國家的權利和資源集中到自己名下,並且藉著自己滔天的權勢去排擠打壓士族子弟中的寒門庶族。

但是無論是顯赫的門閥士族,還是寒門庶族,他們都是地主,都在切實壓榨農民的勞動力。隨著顯赫門閥家族的勢力發展越來越兩極分化,門閥士族內部鬥爭日益嚴重,朝廷因此動盪不安。

但是,最終為朝廷動盪局面買單的依舊是廣大農民,也就是社會底層的老百姓。

當時國家的權力和資源大多掌握在門閥士族手中,而門閥士族內部也開始形成了階級,富有一方極力排斥寒門庶族,與此同時,同為顯赫門閥計程車族之間也會相互鬥爭、打壓。

顯赫的門閥士族要打壓對手,就需要金銀打點,這些金銀從哪裡來?來自窮苦的勞動百姓。而貧寒的寒門庶族想要在被排擠的鬥爭中站穩腳跟,就需要拼命抵禦住打壓,那麼他們抵禦貴族打壓所花費的財力物力又來自哪裡?來自普通農民。

你不知道的中國文化:王弼說嚴苛刑罰也擋不住匪盜橫生,你同意嗎

於是,無論是顯赫貴族之間的鬥爭還是顯赫貴族與落魄貴族間的抗衡,他們鬥爭和抗衡的資本都來自於當時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

這便意味著,農民與門閥士族之間的矛盾越來突出,隨著矛盾的日益激化,統治者漸漸有危機感了。以至於到了王弼所在的年代,當時的君主已經瞭解到,若再不緩解矛盾,農民便可能如當年秦漢時期的陳勝吳廣一樣,揭竿而起反抗壓迫了。為了緩解農民與門閥士族之間的矛盾,玄學適時而生。

玄學以道家思想補充儒家思想,勸導當時的掌權者要“無為而治”,倡導統治者要清心寡慾。沒有過多欲求的統治階級會減弱對老百姓的剝削,老百姓也得以喘口氣,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民與門閥士族之間的矛盾。

同時,在門閥士族的內部對抗中,也有一些從政治鬥爭中敗下陣來的落魄貴族。一方面,這些落魄貴族為了尋求心靈的慰藉,便以道家的“無為”思想作為情感的寄託。

另一方面,當時的政治鬥爭太過複雜,爾虞我詐讓人身心俱疲而又防不勝防,為了在混亂的政治角鬥場上保全自身,許多人便漸漸向道家“處下”智慧靠攏,以此道家“守柔”思想作為“保身”之法。也正是因為如此,魏晉時期的玄學一度走向高潮。

二、“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的前世今生

王弼所處的那個時代,世人追逐名利,十分在乎表面上的仁義禮智,但是內地裡卻做些蠅營狗苟的事情,王弼看到了這一點,也深感無奈。

同時因為社會貴族與農民的矛盾日益嚴重,那時的統治者忙著斂財,做一些虛偽的事情給自己臉上貼金,不停地給自己發名不副實“仁義獎章”以來自我標榜,於是,百姓的日子變得更加艱難。

舉個例子,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門閥士族會竭盡全力鼓吹自己是仁義之輩,以便掩飾自己背地斂財、陷害他人的小動作。他們可能會自己給自己發一個“代表仁義的獎章”,為自己冠上好名聲。比如,一個頂著“大儒學者”的所謂仁義之士,可能對孔孟聖賢思想的理解一竅不通,而他“大儒學者”的名聲,可能就是透過人脈、金錢買來的。

上層社會生活一擲千金,下層社會可能連吃饅頭都是奢望。民間的貧苦百姓為了生存,抑或者也想獲得那些自己想要而又得不到的金銀財務,便有人開始偷盜搶掠,社會的風氣漸漸變得比較差。

王弼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繼而將道家“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思想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結合起來,提出了“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的說法。

你不知道的中國文化:王弼說嚴苛刑罰也擋不住匪盜橫生,你同意嗎

要理解王弼的“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的說法,可以先看看道家思想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思想。

老子《道德經》中有云: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這句話的意思直白翻譯過來就是如果一個君主不崇尚賢能的人,百姓就不會相互爭奪。如果君主不貪圖金銀珠寶,那麼百姓就不會去偷盜。

這句話看起來似乎邏輯不清,其實其中蘊含著辯證的大智慧。老子的眼界著眼點確實比較獨到,他把眼光放得很遠,讓人讚歎。

三、“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的內在含義

所謂的“不尚賢, 使民不爭”可以這樣理解:一個人獲得了賢德的稱號,那麼其他人也想獲得賢德的稱號。但是有些人沒那個能力怎麼辦?沒關係,可以透過一些不正當手段來獲得。於是,就有一些人開始為了名利爾虞我詐。

那麼,最終爾虞我詐的源頭之水是什麼?就是最初對“賢德”之士的標榜與獎勵。正是因為標榜“賢德”,於是沒有被標榜的便不如被標榜的人賢德,於是人人都想被標榜,人人都是競爭對手,社會便亂了套。可見,老子確實看到“求利”的根本了。

所謂的“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便可以這樣理解:為什麼人們會去偷盜珠寶項鍊?許多時候還真是因為他價值連城。那麼為什麼項鍊會價值連城呢?因為有權勢的人將這個珠寶項鍊看成是比較難得到的東西,於是便非常珍視它。

你不知道的中國文化:王弼說嚴苛刑罰也擋不住匪盜橫生,你同意嗎

那麼反推之,如果所有人都不去因為珠寶項鍊的“難得”把它當成寶貝,那麼珠寶項鍊就沒有所謂的價值連城一說,沒有所謂的價值連城,別人還去偷他幹嘛?

所以,我們也倒著追溯,之所以會產生那麼多小偷去偷珠寶,主要還是因為第一個抬高珠寶價格的人。如果沒有人因為珍珠的難得去誇耀它、抬高它、收藏它、珍珠又何來難得一說?又怎麼會價值連城?繼而又如何吸引人前來偷盜。

可見,老子的辯證思想確實登峰造極,讓人佩服。

而魏晉時期的王弼便是因為深感社會環境的混亂,繼而從道家思想中提取了一些精華作為應對當時社會問題的解決之法。因此,針對社會中匪盜猖獗的情況,王弼便提出了“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的說法。

王弼的意思就是,再嚴苛的的刑罰,若統治者不制衡自己心中的慾望,繼續追求華衣美食,也擋不住盜匪橫生。王弼認為,要讓百姓質樸守法,首先掌權者自己要制衡自身慾望,掌權者不去區分什麼東西好,什麼東西珍貴,那麼百姓也不會跟著去區分什麼東西是珠寶,什麼東西是石頭。王弼認為,君主要起到帶頭模範的作用,只有這樣,老百姓也能老實本分過日子。

四、“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的目的

王弼之所以會提出“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他比較明顯的目的之一便是為了緩解當時統治者與農民之間的矛盾,呼籲統治者“無為”,就是不要用太多政令去收刮民脂民膏來求難得之物。

你不知道的中國文化:王弼說嚴苛刑罰也擋不住匪盜橫生,你同意嗎

嚴苛的刑罰在王弼的眼裡治標不治本,只要這“難得之物”在世一天,並且持續擁有連城的價值,那麼就必定還會有人去做偷盜之事。不是有句話叫“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嗎?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這個道理。

退一萬步講,如果“難得之貨”還在,但是盜匪卻不多,那一定是這個“難得之貨”的價值還不夠高,還不足以驅動大多數人去成為盜匪。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王弼既然提出了“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這句話,那便說明當時的社會環境確實比較亂了。

這句話側面暗示了統治階級奢華的生活。他們瘋狂地追求難得的金玉珠寶,以至於金玉珠寶的價值大大提升。每個人都想佔有那舉世無雙的珠寶,但是沒有錢財沒有權勢的人得不到但是又想要怎麼辦?那就去偷去搶,去明爭暗鬥,即便是最嚴苛的厲法,在巨大的名利誘惑面前,也壓制不住人們貪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虛榮心。

可見,王弼提出這句話不僅是呼籲統治者應當“無為”,更是呼籲世人不要被慾望駕馭。

王弼可能是想告訴大家,珠寶到底是不是珠寶,就看我們如何看待珠寶了。如果被慾望駕馭,那麼珠寶就是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必需品,為了得到珠寶,便會不擇手段。如果內心清淨,珠寶還是那珠寶,石頭還是那是石頭,石頭不比珠寶高貴,珠寶也不比石頭廉價。

五、結語

好了,文章到了這裡就接近尾聲了,大家是否贊成王弼的觀點呢?

王弼認為,統治者與其加重刑罰來減少盜賊,還不如摒棄自身對華衣美食的貪求,以此向世人表明珠寶也沒什麼可貴的。要知道這個世界確實存在上行下效這種事,為上者不貴難得之貨,那麼為下者就不以難得之貨為貴,於是匪盜不生,大家同意這個觀點嗎?

本文由顏小二述哲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