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館藏戰國“敬事”古璽印賞析

——轉自石安說微信公眾號

“敬事”盾形印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戰國璽印,材質為青銅。

圖:上海博物館所藏戰國古璽“敬事”朱文印

“敬事”是古代常見的吉語印。“敬事”意指謹言慎行、敬天樂事。早在孔子的《論語》中即多見“敬事”字眼及相關描述。如《論語。學而》中即有““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 衛靈公》中有云:“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某種程度上,“敬事”也是儒家核心思想的重要體現。

上海博物館館藏戰國“敬事”古璽印賞析

圖:“敬事”盾形印在上海博物館印章館公開展示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思想發展史的一大高峰,甚至已經構建好了影響至今的哲學思想體系。對中華傳統美德和高尚道德的追求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標準,比如孔子的“仁、義、禮、智、信” 的儒家思想,老子“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墨子“兼愛”“非攻”“尚賢”的墨家思想。其中,又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影響最為深遠。而孔子又把“崇德”精神置於道德的首要位置。“敬事”一詞則很好地體現了這樣的思想。

上海博物館館藏戰國“敬事”古璽印賞析

圖:戰國古璽——吉語印

上古時期,吉語印往往多用於私璽中,吉語印的形式多樣,常見有方形或長方形,也多見異形印,如三角形、圓形、心形,以及和這枚古璽類似的盾形,甚至還有相同或不同圖形的組合印(或稱連珠印)等等,不一而足。

這方上博藏印經考證是戰國時期的燕國印,大概是印主人隨身佩帶以便時刻提醒自己謹慎處事、恭敬奉事,注意保持高尚道德情操所用。

上海博物館館藏戰國“敬事”古璽印賞析

印面品賞上,這方印的線條細勁工穩又富於變化,秀勁圓融又不失古茂拙樸,散發出秦漢古璽所特有的歷史久遠的靜穆渾樸之氣。此印的篆法工整,隨形而變,線條圓潤有致(大量圓筆運用,以及線條相交的結點效果,隱隱顯現後世元朱文印的發韌之跡)。

章法上,整方印佈局勻整,空間疏朗,氣息通暢,字形安排透過挪讓、呼應、變形等的處理形成絕妙的平衡感和穩定感(雖是上方下圓的盾形,各字卻隨形成變而顯得重心平穩,產生奇特的穩定感)和對稱美(如雖是兩字卻安排成左中右三部分均勻分佈,中上和左下右下的對稱安排和呼應關係所形成的穩定之感)。齊白石曾對秦漢金篆等上古時期印作有論印詩云:“縱橫歪倒貴天真,削作平勻稚子能。”

和後世印章(包括漢印)相比,先秦古璽在自然之美的體現方面更勝一籌,率性、天然的藝術美感和樸素氣息是這一時期印作的重要特徵。

當我們欣賞先秦古璽時,往往會驚訝於上古時期的制印作何以能有如何高超的藝術美感,竟能帶給我們如此美妙的藝術感受。我們很難說得清為何當時的鑄印工匠已經有如何高超的藝術眼光和意識:抑或是先民們因其時所處社會自然形成的原始樸素的審美情趣所致,又或是不事雕琢造作自然之美的本來面目,還是因為作品經歷漫長曆史和風物鏽蝕斑駁變化所致,又或是後人今之視昔的化簡為繁的解讀之故。在今人看來,幾千年以前的鑄工們對漢文字的字形變化和佈局安排的高超把握能力彷彿是與生俱來的。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感謝智慧的先民為我們留下如此精彩的印作。

上海博物館館藏戰國“敬事”古璽印賞析

圖:戰國異形私璽印

另外,就文字內容而言,先秦私璽往往以祈福、辟邪、箴言一類的文字入印,比如“昌”、“大吉”、“日利”、“大吉昌內”,以及“敬事”等等,這類印章主要用於表達主人祈福求吉、祈求長壽、驅魔辟邪、修身養性之類的美好意願。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私璽印是我國印章史上的早期“閒章”。

上海博物館館藏戰國“敬事”古璽印賞析

圖:戰國吉語印“昌”“大吉昌內”

縱觀中國印章史,無論是先秦古璽,還是明清以來的文人篆刻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少以“敬事”為內容的印作。石安試收集一些,以飧諸君。

上海博物館館藏戰國“敬事”古璽印賞析

圖:戰國時期“敬事”古璽印一組

上海博物館館藏戰國“敬事”古璽印賞析

圖:文人篆刻家所刻“敬事”印一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