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文化縮影:老北京喪禮講究規格,槓夫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封建文化縮影:老北京喪禮講究規格,槓夫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槓夫

“江南江北紙錢飛,處處人家拜冢時。”

人這一生,或出類拔萃,贏得生前身後名。或庸碌無為,化作塵土無人知。一場葬禮,不僅寄託了親朋好友對已故之人的沉痛哀思,更表達了對此人一生所作所為的最高肯定。

北京舊稱北平,在這裡經歷了封建王朝最後的歲月,人們對待死亡也顯得尤為重視。由於喪葬文化的不斷髮展,不少相關的行業應運而生,靈魂擺渡人槓夫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在我國民間,槓夫有著

“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的說法。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槓夫這一職業也就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封建文化縮影:老北京喪禮講究規格,槓夫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老北京喪禮

北京喪禮講究多

清朝末年,富貴之家出殯,足以驚動半個北京城。漫天的紙錢隨風飄落,聲聲哀樂縈繞耳邊,伴隨著家中晚輩的沉痛哭聲,槓夫們抬著棺材一步步向前走去。這樣的一場葬禮下來,著實勞民傷財。

我國素來以死者為大,即便是生前眾叛親離,到了出殯這一天也要大辦一番。不然,丟的是自家人的面子。葬禮辦得不體面,整個家族在北京城都抬不起頭來。

在整個葬禮的過程中,抬棺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步驟。棺材抬得越穩,逝者越能得到安息。家中後人的運勢,也會越來越好。同時,抬棺的人數也是大有講究。

封建文化縮影:老北京喪禮講究規格,槓夫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老北京喪禮

以清朝為例,皇帝出殯需要足足一百二十個槓夫,王爺出殯需要八十個槓夫,宮裡的其他貴人,則需要六十四個槓夫。抬棺的人越多,意味著出殯之人的身份越高貴。

在這一時期,槓夫的人數需要嚴格按照朝廷的規定。若是超出規格,那可是要殺頭的大罪。

可隨著清政府的倒臺,越來越多的大戶人家也開始按照過去宮中貴人的六十四槓規格,以此表達對已故之人的重視與孝道,其中也不乏嚮往帝王霸業之人。就連當時的窮苦人家,也要儘量多僱幾個槓夫。

槓夫規格

,成了評定一個人一生成敗的重要標準。這一點,著實令人難以理解。

封建文化縮影:老北京喪禮講究規格,槓夫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槓夫

想做槓夫並不容易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中國人歷來不願在葬禮上省錢,因此槓夫的收入自然是頗為可觀。要想成為一位槓夫,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槓夫不是能單打獨鬥的工作,需要幾個到幾十個人之間密切的配合。負責管理槓夫的地方叫做槓房,槓夫加入槓房之後,經過了層層考察,才能開始從事抬棺的工作。

要想成為一位槓夫,首先身高要符合槓房的標準。個子過高或過矮,都不適合抬棺。此外,槓夫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比較高。在整個葬禮的過程中,棺材只能落地一次,那便是下葬的時候。

如果槓夫體力不足,中途將棺材撂下,那可是犯了大大的忌諱。經歷了初步的篩選,槓夫們還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系統培訓,確保工作的過程中不出問題。

封建文化縮影:老北京喪禮講究規格,槓夫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槓夫

抬棺的要求,總結起來那邊是一個

“穩”

字。這件事說來容易,做起來卻並不簡單。當時老北京的路面並不平坦,槓夫需要特別注意上下坡與轉彎。

上坡的時候,前面的槓夫要將肩膀放低,後方的槓夫要將肩膀太高,這樣才能令棺材持久穩定。一個合格的槓夫往往要經過好幾個月的練習,才能真正開始從事抬棺的工作。

在練習平衡力的時候,槓房往往會令槓夫用一塊木板抬上幾碗水,在路上反覆行走。在這一過程中,槓夫不僅要保證碗不跌落,還要保證水不灑出。有很多年輕力壯的人,雖然迫切想得到這份工作,但由於表現不佳,槓房不會給他們安排活計。

幾番考察下來,真正能賺到錢的槓夫實乃寥寥。槓夫賺的雖然不少,卻都是真真正正的辛苦錢。

封建文化縮影:老北京喪禮講究規格,槓夫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槓夫抬槓講究“穩”

在槓夫之中,也會有一些口才伶俐的佼佼者。他們不僅有著良好的身體素質與口才,還善於觀測地形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這樣的槓夫會被提拔為槓頭,負責帶領全體槓夫順利地完成本次抬棺任務。

雖然槓頭的報酬比一般的槓夫高很多,可是身上的責任也更大。如果在抬棺的過程中出了任何問題,槓頭需要第一個站出來負責。

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在北京城,每天出殯的人畢竟有限。槓夫要想養活全家,自然需要一些額外收益。雖然槓夫的身份低微,可在抬棺的時候連皇家都要對他們禮讓三分。若是錢沒有給到位,抬棺的過程中出了點什麼岔子,那可是後悔都來不及。

尤其是皇帝出殯的時候,槓房更是會狠狠地敲皇家的竹槓。這路上要是出了什麼問題,負責主持喪禮的官員可是要丟性命的。

同時,窮苦人家為了能讓已故之人順利上路,也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有些窮苦人家不惜傾家蕩產,為的只是讓家中的老人順利出殯。因為窮困,所以不得不從事槓夫這一職業。

封建文化縮影:老北京喪禮講究規格,槓夫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槓夫工作

為了賺更多的錢,槓夫們又逼迫更多的窮苦家庭走上絕路。他們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也是殘酷的施暴者。一個槓夫的幸福生活,往往要以多個家庭傾家蕩產為代價。

當時北京城的槓房有很多,許多槓夫都是

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的狀態。在抬棺之前,為了能談下這筆買賣,槓夫們都要施展出自己全部的本領讓客戶安心。

可錢到了手裡之後,這些槓夫的態度就會立刻發生變化。若是富貴人家,這一次抬棺安排得妥妥當當,雙方還有下一次合作的可能。

可對於窮苦人家來說,第一次與槓夫打交道,往往也就是最後一次。因此人們對於槓夫的印象如此不好,不單單是因為他們做的是死人的生意,更是因為他們的行事方法。

槓夫們本都是窮苦百姓出身,可也是他們將窮苦的百姓逼到了絕路上。這是槓夫的悲哀,更是當時整個時代的悲哀。

封建文化縮影:老北京喪禮講究規格,槓夫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槓夫

封建傳統現已消失

封建傳統終遭棄,槓夫消失歲月中。新中國成立之後,傳統的土葬被火葬所替代。槓夫這一古老的行業,也漸漸消失到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唯有在書中,人們才能略窺一二。

這對槓夫來說或許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但對廣大百姓來說卻是一件好事。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為了面子將葬禮大辦特辦實屬不該。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誠然,槓夫的存在為生的人找到了一個情感宣洩的方向。生前留下的種種遺憾,都可以讓槓夫替自己彌補。

但六十四槓的葬禮規模,

逝者是否真能得到靈魂上的慰藉,恐怕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封建文化縮影:老北京喪禮講究規格,槓夫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槓夫

但世人皆知的是,如此這般可以得到活人的認可,在眾人之中不落面子。六十四槓,為的只是自己的虛榮心罷了。富貴人家將葬禮大辦特辦,此為浪費,窮苦人家為葬禮傾家蕩產,實屬不該。

“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要想得到後人的尊敬,靠的是自己生前的點點滴滴。有的人壞事做盡,死後即使按照六十四槓的規格出殯,又有幾個人會真心實意地為他哭泣?有的人鞠躬盡瘁,卻因種種意外屍骨未寒。

但他們用自己高尚的品行,贏得了所有人的深深敬意。老北京喪禮上的槓夫是封建文化的縮影之一,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槓夫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如今,我們只能在黑白照片上回顧這一段歷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