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聊近現代畫壇中的子承父業

在中國美術史上,不乏父子都擅長繪畫的。古代著名的父子畫家有宋代的米芾和米友仁,元代的趙子昂和趙雍,明代的文徵明和文彭,清代董邦達和董誥。他們聲名顯赫,成就卓著,有的甚至成為開宗立派的領袖人物。

淺聊近現代畫壇中的子承父業

陶為浤《荷亭月夜圖》

淺聊近現代畫壇中的子承父業

郭怡孮《京城五月牡丹天》

而在近現代畫家中,父子善畫、子承父業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吳昌碩和吳東邁、齊白石和齊良末、傅抱石和傅小石、潘天壽和潘公凱、李可染和李小可、郭味渠和郭怡孮、李苦禪和李燕、劉奎齡和劉繼卣、趙望雲和趙振川、唐雲和唐逸覽、陶冷月和陶為浤、王個簃和王公助、田世光和田鏞、孔小瑜和孔仲起等,他們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成就都是可圈可點的。

眾所周知,中國書畫源遠流長、歷史悠久。這門藝術的學習,師承性很強,主要是透過臨摹,這是一條公認的、行之有效的學習途徑。特別是在我國沒有美術院校教育之前,臨摹前人的作品是學畫的唯一途徑。

古人學畫,一般是師傅帶徒弟,如果父親是有名的畫家,兒子又想繼承父業,也會跟著父親學習繪畫。但是,臨摹往往會限制畫家的創新,同時又給市場帶來諸多的麻煩,會出現以假亂真、瞞天過海的情況。不過在古代,文人、雅士、墨客卻常常把“亂真”作為自娛自樂的一種時尚,甚為流行。

從現代父子畫家看,大多子從父學,這是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這類學習方法往往會使學畫者很難跳出父親的影子。像齊白石的兒子齊良末,生於1938年,白石老人對他的這個小兒子特別鍾愛,夫人寶珠難產去世後,他就一直將齊良末帶在身邊。齊良末8歲時,白石老人就開始手把手地教他繪畫,還專門為他製作了作畫的範本。其10歲時,父親教他畫的《鍾馗捉鬼圖》,備受人稱讚。由於自幼受父親薰陶,加上自己聰穎勤奮,經過多年努力,齊良末對中國畫的構思極富特色,他筆下的魚、蝦、昆蟲等藝術形象,極富齊白石老人的風範,其畫功與齊白石極為相似,因此他被許多喜愛收藏齊白石繪畫作品的友人譽為“小齊白石”。可惜,齊良末個人的風格沒有形成。

除了跟父親學習外,有的畫家覺得學畫不能跟一個畫家學,需轉益多師。如劉奎齡的兒子劉繼卣,早年跟隨天津著名山水畫家劉子久學習山水;陶冷月的兒子陶為浤先後跟劉海粟、張大壯學習繪畫技法。

齊白石對陳半丁的藝術造詣評價甚高,在他看來,陳半丁擅長書畫、詩詞、篆刻、收藏、鑑賞,尤善畫花卉、山水,他的花卉早年得任伯年、吳昌碩親授,又師法趙之謙、徐渭、陳淳、惲壽平、華喦等諸家,並廣泛涉獵宋元花鳥畫,狀物描情、生動自然,具有秀潤蒼古之趣,作品常以洗練、概括的筆墨和鮮麗沉著的色彩表現花卉鳥獸的千姿百態;構圖上講究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山水師法石濤,風格高雅蒼古;人物畫簡練古雅,多表現文人的生活情趣。尤難能可貴的是,陳半丁不以模仿逼肖一家一法為歸,而是致力於諸家諸法的整合。齊白石為此將自己的三子齊良昆(子茹)拜於陳半丁門下。

此外,由於現代出現了美術院校,許多畫家覺得透過院校培養繪畫人才也是一條不錯的途徑,於是紛紛將自己的兒子送進藝術院校深造。

淺聊近現代畫壇中的子承父業

齊良末《墨蝦》

淺聊近現代畫壇中的子承父業

傅小石《賞樂圖》

淺聊近現代畫壇中的子承父業

劉繼卣《武松打虎》

淺聊近現代畫壇中的子承父業

潘公凱《細雨蓮塘》

像傅抱石的兒子傅小石,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郭味渠的兒子郭怡孮1962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李苦禪的兒子李燕196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孔小瑜的兒子孔仲起1960年入學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唐雲的兒子唐逸覽1962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田世光的兒子田鏞儘管沒有上過嚴格意義上的美術院校,但參加過幾次國畫專業培訓班的學習,如1958年參加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主辦的中國畫技法修班學習,1959年考入北京中國畫院國畫班,跟隨著名花鳥畫家王雪濤學習寫意花鳥畫的創作。

尤值得一提的是,潘天壽的兒子潘公凱,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在浙江美院國畫系進修後留校任教,是迄今為止第一位在中國美院和中央美院擔任過院長的畫家。應該講,隨著美術院校的崛起,藝術院校培養的畫家已經成為畫壇的主流,像傅抱石、潘天壽、李可染、郭味渠、李苦禪、田世光、孔小瑜都曾在藝術院校任教,經過他們的辛勤耕耘,許多學院派畫家已經成為當今畫壇的中流砥柱。

總之,不少父子畫家以其高超的技巧和精湛的作品,在當今畫壇上交相輝映,成為畫壇的一大景觀。若細細地研究他們的成功之道,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