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被譽為“諾貝爾獎”候補,一生因錢潦倒,死後都不得安寧

這是王小波在自己的雜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中的一段話,亦代表其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王小波:被譽為“諾貝爾獎”候補,一生因錢潦倒,死後都不得安寧

在王小波看來,人和豬其實沒有什麼區別,生活在當下,受人管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了找水喝,餓了找飯吃,偶爾還要談談戀愛,日子一天天過去,人的一生也就結束了。

這樣的生活雖然安逸,但也無趣。人畢竟是會思考的動物,不能像動物那樣混吃等死。會思考便要以精神為食糧,思考、創作,這才是人文發展的主題。如果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人就與動物無異。

如果一個社會以消滅人獨立思考能力為己任的話,這大概不是什麼好現象。

結合王小波創作這部作品的時間來看,《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很多網友稱呼王小波為“最有希望成為下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家。

其創作的《時代三部曲》,毫無疑問走到了時代前沿,在那個時代來看,王小波足以被稱之為時代先驅者。

王小波:被譽為“諾貝爾獎”候補,一生因錢潦倒,死後都不得安寧

但是有的網友卻對王小波嗤之以鼻,認為他的文章太過露骨、下流,不過是三流作品罷了。

誠然,王小波的作品中,通常對性與愛的描繪非常的露骨,有時候甚至會給人嚇一跳的感覺。

在那個文學講究含蓄的年代,王小波的作品並不受主流文學界認可,因此即使到其去世之前,《時代三部曲》也沒能出版。

個人認為,文學創作有其時代的侷限性,如果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待當時的作品,當然能大言不慚地得出王小波不過如此的結論。

但如果放在那個時代,王小波的作品和王朔一樣,都屬於流氓作品,給灰暗的文學界帶來了一絲色彩。就像卓別林的默劇一樣,即使現在來看有些無聊,但依舊無法否認卓別林的偉大成就。

因此,王小波的偉大無需置疑,即使他的小說在現在看來,是那麼的不值一提。

1、不安分的王小波

王小波小時候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他性格內向,人前不喜言論,但是獨處時,他卻能侃侃而談。

王小波:被譽為“諾貝爾獎”候補,一生因錢潦倒,死後都不得安寧

老師對他的評價是:“蔫壞”,總結一點,其實就是“悶騷”。

對於這個詞,其實我個人有發言權,因為我也是這麼一位“蔫壞”的人。

這種人的心中有太多的奇思妙想,但卻無法對大眾表達出來。

這並不是他們不願意表達,只是礙於性格原因,無法透過語言表述出來罷了。

因此,他們更願意透過其他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例如電影、文學等等。

仔細觀察你就能發現,文學界的作家和電影界的導演,絕大多數都有點“蔫壞”的性格。

這種人內心孤高、自以為是,常常認為眾人皆醉我獨醒,有種文青獨有的“眼高手低”。

他們不願意和世俗同流合汙,活在自己的圈子裡,但常常非常痛苦。

人是群居動物,只要和外界接觸,又怎麼可能不和世俗同流合汙呢?

作家又不是做和尚,早晚要入世的。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蔫壞”的人,其實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能透過藝術表達自己的,畢竟是少數。

王小波:被譽為“諾貝爾獎”候補,一生因錢潦倒,死後都不得安寧

王小波就是這“少數”裡面的人。

王小波非常聰明,在成為作家之前,其是一位程式設計師,並且還是“中國第一代程式設計師”。

他的思想非常超前,在絕大多數作家還在用紙創作的時候,王小波已經自創類似於word文件的程式,將《黃金時代》《紅拂夜奔》一個字一個字地敲了下來。

這份成就,即使是馬雲和雷軍和他生在一個時代,怕也會黯淡無光。

曾經有很多中關村的大佬們想邀請王小波加入自己的公司,但都被王小波給拒絕了。

“一切都在無可挽回地走向庸俗”,就如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中那些牲畜一樣。

王小波不想成為庸俗的人,因此他毅然決然地離開了程式圈,成為了一名作家。

有時候在想,如果王小波當年接受了那些大佬的邀請,後來的遭遇會不會大不相同呢?

但仔細想想,這樣,世界上就會少一位王小波,多一位馬雲。

如此看來,還挺無聊的。

2、成為作家的契機

王小波成為作家的契機,其在自己創作的小說《黃金時代》中有所描述。

王小波:被譽為“諾貝爾獎”候補,一生因錢潦倒,死後都不得安寧

王小波用“反熵”來形容自己,百度百科的描述是:定義一個熱力學系統中熵的增減:在一個可逆性程式裡,被用在恆溫的熱的總數。

翻譯過來就是:付出得多,但是得到得少,再精簡一些,就是“吃力不討好”。

既然如此,王小波為什麼還要如此糟蹋自己呢?以他的能力,其實可以得到得更多。

如果真要說明原因,就像他自己說的,我是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人活於世,總要有所追求,去追逐自己想要的東西。

喜歡金錢的人,一輩子都在追逐利益,他們享受現實的浮華,於物質中得到了滿足。

喜歡名聲的人,一輩子都在追求高位,他們享受眾星捧月般的成就,於吹捧中得到驕傲

不甘於平庸的人,一輩子都在追求精神上的解脫,他們生活困苦,但苦中作樂,心靈得到了安慰。

王小波:被譽為“諾貝爾獎”候補,一生因錢潦倒,死後都不得安寧

在我看來,這三種人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敢於追逐自己想要事物的人,就是勇士,就是英雄,回頭來看,現實中有多少安於現狀的人。

因此雖然王小波為錢困苦一生,事實上他的財富,遠遠要比我們多得多。

3、王小波逝世

《時代三部曲》的出版真的非常不容易。

王小波的小說非常地超前,超前到什麼地步?在他的《黃金時代》中,上班族拿著手提電腦,奔走於各個工作場所之間。如今看來正常,但在那個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除此之外,小說中對情愛的描繪也非常地露骨,這讓很多出版社根本不敢出版王小波的作品。

王小波:被譽為“諾貝爾獎”候補,一生因錢潦倒,死後都不得安寧

當年,王小波拿著自己的作品奔走於各個出版社,但是每一次都碰壁。

回覆只有一句話:“小說很好看,但現在不方便發表。”

直到1994年,華夏出版社的編輯趙潔平看中了這本小說。她決定幫王小波一把,趁著總編輯不在,冒險讓《黃金時代》出版。但最終還是被總編輯知道,並因此捱了一頓罵,還大病了一場。

最終,小說雖然出版,但是不能在大型書店中售賣。沒有辦法,王小波和趙潔平只能推著小推車上街上賣。但因為不善言辭,其本人也沒什麼名氣,到了小說也沒有賣出去幾本。

在去世前的幾年,王小波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臨死前,他只有一個願望,就是看到自己的小說《時代三部曲》順利出版。為此,他改了一版又一版,即使在臨終前,他依舊沒有放棄創作。

可惜的是,王小波一沒有錢,二沒有關係,想要出版作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1997年4月11號,王小波逝世當天,他徹底瘋了,拼命地用嘴啃著牆皮,頭抵在牆壁上、嘴裡滿是白灰、指甲嵌滿深深的血印。看得出啦,其對於生到底有多大的執念。

王小波:被譽為“諾貝爾獎”候補,一生因錢潦倒,死後都不得安寧

但這份執念,並不是因為苟活,而是他還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沒有看到自己的小說出版,他死不瞑目。

生命就是如此,如同櫻花凋謝一般,即使燦爛時再美好,時間一過,必將枯萎凋謝,成為一灘爛泥。

就這樣,王小波帶著遺憾去世,去世前,他依舊沒能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

4、去世後意外發生

不得不說王小波的人生真的是相當倒黴,活著的時候願望沒能實現,就連死了也不得安生。

舉行葬禮的時候,王小波的朋友胡貝特意拿著好煙好酒找到燒鍋爐的師傅,讓他多多關照。

卻沒想到機器轉動的時候,突然被卡住了,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懵了!

好在大爺見多識廣,他圍著鍋爐繞了兩圈,這才發現問題,原來是王小波的一條胳膊和腿卡在了鍋爐外面。

王小波:被譽為“諾貝爾獎”候補,一生因錢潦倒,死後都不得安寧

大爺見狀,將手中的菸酒又還給了胡貝,讓朋友們安頓好王小波的屍體,準備重新火化。

此時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已經出版,距離王小波去世只差一步。

火化前,胡貝將《黃金時代》的書封放到了王小波的胸前,這才順利入爐火化。

王小波的一生,就這樣稀裡糊塗地結束了。

結尾

有時候我在想,人生在世,到底是堅持自己追求的,還是為了生存,向生活妥協?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但偶爾也會在酒桌上產生迷茫,認為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隨後,大多數人都會自嘲地一笑,看來自己的酒喝得還是不夠多啊。

大多數人選擇認命,但也有人會選擇掙扎,如果不能隨心所欲地活完一生,那麼跟行屍走肉又有什麼區別呢?

王小波:被譽為“諾貝爾獎”候補,一生因錢潦倒,死後都不得安寧

不自由,毋寧死。

灰暗的世界,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多了一抹色彩。

安於現狀的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懊惱於沒有他們那麼豐富多彩的人生。

即使平庸,我們也可以在靜下心來的時候,窺探那一抹亮色。

這樣的人生也不錯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