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

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

“鄖縣人”遺址出土Ⅱ號頭骨化石

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

荊州雞公山遺址出土石器

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

荊門屈家嶺遺址出土陶器

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

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陶塑品

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

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玉人像

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

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陶杯 (本版圖片均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

武漢盤龍城遺址出土大銅鉞

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

武漢盤龍城遺址出土大玉戈

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

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黑夫木牘”

“我們是誰?”“我們走過怎樣的路?”“我們到哪裡去?”……

在武漢黃陂木蘭湖畔,幾代湖北考古人憑藉我省200餘處考古遺存出土的2萬餘件文物標本,構建了一座“荊楚文化基因庫”,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4月2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木蘭湖考古整理基地,探訪預開展的“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傾聽專家講述源遠流長的長江文明是如何匯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

木蘭湖畔

一座“荊楚文化基因庫”

步入展廳,映入眼簾的“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主展標,是一幅標有重要考古遺存的湖北地圖,涉及三峽考古、南水北調考古、丹江庫區文物調查,及建始人、鄖縣人、雞公山、屈家嶺、石家河、盤龍城、銅綠山等眾多考古發現。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上世紀50年代以來,湖北考古配合國家重大工程及我省重要基建專案,依託國家大遺址保護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等專案,取得豐碩成果:20餘項發現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中國考古新發現”,7項入選“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6項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方勤說,這些跨越數百萬年的遺存,構成一座底蘊深厚的“荊楚文化基因庫”,是瞭解“我們走過怎樣的路”的考古實證,同時,也直觀闡釋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據瞭解,全面建成後的木蘭湖基地,將被打造成傳播荊楚文化、長江文明的湖北考古博物館,與公眾共享遺產保護成果。

從200萬年到1萬年

古人類在湖北地區綿延不絕

“湖北是我國發現古人類化石遺存最多的地區之一,已發現的遺存數量多,時代跨度長,使湖北成為探索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省博物館副館長王先福介紹,從距今約200萬年的建始人,到約百萬年的鄖縣人,再到約20萬年的長陽人、約10萬年的黃龍洞人、5萬至2萬年的漢陽人,在湖北這片土地上,古人類綿延不絕。

據瞭解,湖北已發現的出土古人類化石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有8處,其中,“鄖縣人”遺址出土兩具距今約100萬年、基本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填補了亞洲古人類演化發展的缺環,也為人類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一度轟動中外古人類學界。黃龍洞遺址除出土古人類化石外,還發現了湖北地區最早的用火遺蹟。古人類學專家稱,這種古人類遺蹟的富集和系統性全國僅有、世界罕見,表明湖北是古人類起源、演化的重要區域。

王先福介紹,除古人類遺址外,鄂西北、鄂西南山區還發現大量舊石器時代遺址,多達200餘處。其中,荊州雞公山遺址清理出面積約500平方米的人類居住活動面,發現五處由礫石圍成的圓形石圈和腳窩遺蹟。有專家認為,該遺址填補了我國舊石器時代平原居址的空白。

史前玉鳳與楚人崇鳳

荊楚故事從石家河講起

“我們對清江桅杆坪遺址出土文物進行測年,發現其距今約1萬年左右。”方勤介紹,清江桅杆坪遺址與江西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南玉蟾巖遺址等,是長江流域較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考古學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具有相同文化面貌的不同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命名為一種考古學文化。方勤介紹,距今6400年左右,江漢平原地區以扣碗為擺放特徵的祭祀儀式及長江中游第一座城址的出現等,顯示社會結構日趨複雜。到距今5300年左右,湖北屈家嶺文化首次統一了長江中游及周邊地區,與繼之而起的石家河文化,達到了長江中游史前文化的巔峰,一度影響到今天湖南、陝西、河南等地。據瞭解,目前仍在發掘的我省襄陽鳳凰咀遺址,及入選202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都有明顯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面貌。

方勤稱,距今4200~4000年前後進入國家文明形成的關鍵期,長江下游的良渚文明衰落,而中原以石峁、陶寺城址及長江中游以石家河城址為代表的大型中心聚落的出現將文明推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天門石家河遺址距今約5900至4000年,是長江中游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史前大型都邑性聚落群。鼎盛時期的石家河古城,面積達120平方米,主體面積約8平方公里,核心區域分佈40餘處遺址點,其中,三房灣發現大型專業製陶作坊,印信臺發現祭祀場所,鄧家灣出土長江流域最早的人工冶煉的銅工具。

“荊楚文化源遠流長,石家河文化作為楚文化之前長江中游最璀璨的史前文化,對楚文化是有影響的。”方勤稱,石家河遺址肖家屋脊、羅家柏嶺遺址點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中,有被譽為“中華第一鳳”的玉團鳳,其造型令人驚歎。參與發掘的考古學家王勁,曾撰文研究石家河文化玉器與江漢文明化程序,由玉鳳論及楚人崇鳳的淵源,她將鳳文化的創造歸於石家河先民。

方勤在央視《考古公開課》等場合還講過,石家河出土陶俑中,有抱魚的,有舞蹈姿態的,呈現一幅漁舟唱晚畫面。他說,“荊楚故事要從石家河講起,或許,楚文化的浪漫瑰麗即發端於此。”他還稱,石家河遺址譚家嶺遺址點出土玉的人頭像,具有縱目、闊耳等造型,後來的三星堆文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影響。

交流碰撞

長江文化逐步融入中華文明

歷史長河中,長江中游與周邊有著密切的聯絡,在長時間交流碰撞中,逐步融入中原文化體系,成為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展覽透過展板介紹,距今6000至5000年的大溪文化時期,是長江中游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時期,長江中游與周邊地區透過綠松石、玉器、陶器等,已經產生廣泛聯絡。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肖家屋脊文化時期,長江中游與中原聯絡日益密切,開始了“融入華夏”的程序,這一程序恰可與“禹徵三苗”傳說相印證。商代夏後,商人以盤龍城等為據點,加強了對長江以南地區的控制。位於武漢黃陂的盤龍城遺址,發現大規模城址及宮殿區、作坊區、居民區、墓葬區等,是商王朝在南方的中心。滅商以後,周王朝透過分邦建國,確立了對湖北地區的統治。目前湖北地區經考古確認的諸侯國,有楚、曾(隨)、鄂、鄧、“長子”國等。隨著周王朝對長江中游的控制減弱,楚國迅速崛起,並逐步一統長江中游、淮河流域,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78年後,是中華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關鍵時期,雲夢地區成為秦統一南方的戰略據點。雲夢秦墓出土的多批重要簡牘,見證了秦漢帝國大一統的歷史風雲。”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省博物館副館長羅運兵介紹,雲夢鄭家湖墓地出土驚世文物“中華第一長文觚”,記載了謀士遊說秦王寢兵立義的故事。此外,雲夢睡虎地11號墓出土震驚中外的大批竹簡,共計1155枚,內容極其豐富,系所見最重要、最完備的秦代法律文書資料,是戰國七雄到秦國一統歷史篇章的見證。睡虎地另一座秦墓出土的“黑夫木牘”,堪稱中國第一封家書,這封秦時戰地家書,則再現了秦統一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家國情懷。到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湖北全境統一於秦。

方勤稱,展覽通過出土文物除了展示湖北千年文脈,更重要的是展示長江文明的輝煌。大量考古成果表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它們共同構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展覽由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主辦,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承辦,將於“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向公眾正式開放。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要二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