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靈隱寺,1000年前的一副對聯,短短14字,點醒無數人!

對聯文化與詩詞文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簡短的文字常常蘊含著人生觀或深邃的道理,給人以啟示。

對聯最早起源於商周時期,流行於唐宋、明清時期。在文學文化高度發達的古代,對聯常常是文人墨客和才子們的文字遊戲。著名的文學大家李白、蘇軾、唐伯虎、紀曉嵐等都是對對聯的高手。其中紀曉嵐和乾隆皇帝的對聯趣事,更成為清朝對聯文化的一座豐碑。

一般來講,古代對聯的呈現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文人隨口對出的對聯,多流傳於民間;一種是鐫刻在門、亭、匾額、宣紙上的對聯,常有警示或感悟意義。

杭州靈隱寺,1000年前的一副對聯,短短14字,點醒無數人!

如果深究起來對聯的文化傳達,其實也是很有講究的。

無論是什麼形式的對聯,其根本都有一個主題。比如結婚的對聯和新春的對聯,用詞肯定是不一樣的。

於是,不同場景的對聯,往往都有著不一樣的寓意。文史君曾記得,在岳陽樓上曾留有這樣一副堪稱絕唱的對聯:

上聯: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下聯:諸君請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城東道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因這副對聯主要描寫的是岳陽樓。岳陽樓作為中國四大名樓之一,不僅自然景觀優美歷來備受遊人讚歎,而且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留有諸多墨寶,也成為文化的一種符號。

由此,佚名學者站在岳陽樓之上,看著眼前浩浩蕩蕩的江水,和風光無極的風景,心緒徹底被開啟,遙想到杜甫、范仲淹、滕子京、呂洞賓等人對岳陽樓的吟詠,不覺文思湧動,寫下了這副千古妙聯。上聯思人,下聯寫景。情感真摯,大氣磅礴。

不過這樣的對聯,也只有岳陽樓配得上擁有。同時也只有在岳陽樓這樣的文化和景觀下,才能彰顯出其應有的文化感悟。

杭州靈隱寺,1000年前的一副對聯,短短14字,點醒無數人!

談至此,文史君不覺又聯想到一副妙聯,這副對聯懸掛在杭州靈隱寺,距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全聯只有短短的14個字,樸實無華,卻發人深省,點化了無數世人。

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距今已有約1700多年的輝煌歷史,目前已成為杭州最早的名剎。靈隱寺的開山祖師為西印度高僧慧理和尚。

據文獻記載:當時慧理和尚雲遊中國南方諸鎮,來到杭州時,看見有一峰而嘆曰:

“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

於是,慧理和尚開始在山峰前建築寺廟,命名為靈隱寺。南朝時期,靈隱寺的香火十分旺盛。後雖然遭受過“浩劫”,但文化和香火一直未曾斷過。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非常信奉佛教,於是靈隱寺再度繁盛起來,並得到了擴建。最鼎盛的時候,僧眾可以達到3000人之多。

南宋時期,建都杭州。高宗與孝宗又常幸駕靈隱寺,主理寺務,並揮灑翰墨。到宋寧宗嘉定年間,靈隱寺因香火鼎盛便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

自此之後,靈隱寺名聞遐邇,已成天下禪宗聖地,海內外佛教信徒紛紛前來探求佛法。由此那副樸素的對聯也開始廣泛的進入人們視野,並開始滌盪人們心靈。

這副名聯就是: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語言樸實無華,和藹近人,卻透漏著人生處世的真諦,曾助無數人擺脫了苦海。

杭州靈隱寺,1000年前的一副對聯,短短14字,點醒無數人!

這副對聯就是告誡人們:要懂得知足常樂。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凡事都要追求完美,難免會有諸多煩惱。但是如果凡事只求半稱心,那麼便活得自在、愜意了。

古人云:凡事忌滿,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滿則驕。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也曾說過:半稱心是中國人最好的處世態度。“半半哲學”是最中庸的處世之道。

還有清朝學者李密庵的《半字歌》,也得也是非常妙絕,文史君節選幾句與大家分享: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閒,半里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餚饌半豐半儉。

讀者們,關於“靈隱寺的14字對聯”,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