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海外視野|新書預告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慢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海外視

當代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海外視野|新書預告

李鳳亮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2-5

【內容簡介】

當代海外華人學者中,有一批專事20 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批評家和理論家,其代表人物如夏志清、夏濟安、李歐梵、張錯、劉紹銘、王德威、鄭樹森、周蕾、奚密、史書美、張英進、張旭東、劉禾、王斑、唐小兵、劉康、魯曉鵬、徐賁、趙毅衡、黃子平、許子東、孟悅、陳建華、劉劍梅等。他們大多在中國大陸或臺灣完成大學學業,後出國繼續攻讀學位並在境外(含港澳臺)學術機構從事20 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其思想既立足於中國本土文化,又深受當代西方批評理論影響,是西方與中國批評理論之間的“交叉地帶”。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文學研究一度封閉單一的視角,將跨文化、跨學科、跨語際的研究觀念投射到國內,形成了20 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多重邊界”“多重彼岸”“多重比較”的特點,其直接參與及影響所及,在某種意義上已改變了文藝理論與20 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總體格局。

21 世紀以來,對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的考察日漸成為跨學科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這一涉及20 世紀中國文學、文藝理論、比較文學、海外漢學、華僑華人研究諸領域的論題,隨著海內外學術交流的頻密,其學理意義與實踐價值得到不同科際學者的關注和思考。在“批評理論”研究不斷受到重視的語境下,海外華人學者的跨國(境)批評實踐,為國(境)內學者提供了一個考察當代西方批評理論、20 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嶄新而特別的視角,其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建設的借鑑意義格外突出。

本書從六個方面考察了當代海外華人學者的批評理論,分別涉及海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整體觀”、“晚清文學”觀念的崛起與研究格局的擴張、比較視野中的“海外張學”、“革命敘事”的“再解讀”、現代性視野中的“上海研究”、海外“華語電影”研究的跨文化批評模式等。作者力圖以專題的方式,揭示當代海外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一些主要領域及焦點問題,從“彼岸的現代性”視角,推動海內外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多重比較,從而推進現有的對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反思。

【作者簡介】

李鳳亮

,1971年生於江蘇阜寧,文學博士。曾先後在江蘇師範大學、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深圳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現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人文中心講席教授。兼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文化產業管理研究會副會長等。研究領域為文藝理論、文化產業與城市文化。

【目錄】

導 論

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語境·問題·方法

第一章  海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整體觀”

第一節文學“整體觀”的多重蘊涵

第二節 現代性的幽靈

第三節“Sinophone”話語的建構

第四節從文學比較到文化研究

第五節文學整體觀與研究格局的重建

第二章  “晚清文學”觀念的崛起與研究格局的擴張

第一節“晚清文學”概念的提出及辨析

第二節“沒有晚清,何來‘五四’”

第三節“小說”與“大說”的弔詭

第四節翻譯中生成的現代性

第五節重塑歷史空間

第六節說不完的“晚清”

第三章  比較視野中的“海外張學”

第一節張愛玲:跨越時空的批評現象

第二節意識形態對抗:文學與政治的矛盾

第三節文學觀念衝突:意識與技巧的爭執

第四節中國文學現代性:影響與融合

第五節邊緣姿態:“海外”的離散與迴歸

第六節美在“參差的對照”

第四章  十七年文學:解讀“再解讀”

第一節“十七年文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第二節“再解讀”出場的當代學術語境

第三節“再解讀”的文字解讀方式

第四節海內外互動中的“再解讀”

第五節“再解讀”與“20 世紀中國文學”的重構

第六節餘波未了的“再解讀”

第五章  文學·都市·現代性:彼岸的“上海想象”

第一節海外華人學者的“上海情結”

第二節文學上海:破碎迷城

第三節都市上海:摩登幻城

第四節上海現代性:現實還是想象

第五節彼岸的“上海想象”

第六章  海外華語電影研究的跨文化批評模式

第一節海外華語電影研究的概念、歷程及其問題

第二節“被凝視”的他者與後殖民話語

第三節全球化語境中的“跨國(區)”研究意識

第四節多元的“對話”與“比較”

第五節華語電影研究的新空間

結 語 走向跨地域的“中國現代詩學”

附 錄 海外華人學者小傳

參考文獻

後 記

—END—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