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綠光,夢想的海市蜃樓

作者:晴風

隔岸綠光,夢想的海市蜃樓

《了不起的蓋茨比》2013電影版

創作於1925年,已經四次搬上大銀幕的世界文學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F。S。菲茨傑拉德以上世紀20年代美國紐約上流社會生活為背景的短篇小說,小說一經問世,備受人們推崇,成為美國的“國民”小說。20世紀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美國小說的黃金年代,這20年間群星璀璨,各放異彩。就連海明威這麼苛責的批評家在回憶菲茨傑拉德時都說,既然他能夠寫出像《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麼好的書,我相信他一定能寫出更好的。

翻看原著是因為電影,曾執導過《紅磨坊》《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多部華麗風見長電影的導演巴茲魯曼,將這部作品再次搬上大銀幕。那正是“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在大螢幕上最輝煌的幾年——體型還沒有發福,眼神還不算油膩,舉手投足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蓋茨比一夜暴富後的“土豪”氣息。

1。

這部拍攝於2013年的電影放在今天看來仍然華麗炫目,每幀畫面都流淌著金錢的色彩,就像黛西的聲音一樣。菲茨傑拉德在小說中對這位美麗明媚女人的相貌描述甚是模糊,不過寥寥幾筆,“臉龐憂鬱而美麗,有兩隻明媚的眼睛,有一張明媚而熱情的嘴”,但對其聲音的描寫卻多達20多處,“她的聲音裡有一種激動人心的特質,彷彿每句話都是永遠不會重新演奏的一種音符”“這正是她聲音裡抑揚起伏無窮無盡魅力的源泉,金錢叮噹的聲音……”有評論稱黛西是拜金女,是當時紐約社會崇尚金錢的代表,但我從女性角度看,她並不完全是。她不過是具有姿色又懂得用聲音蠱惑人心的女人,依附並享受男人的追求,樂此不疲。正如古希臘神話中人面鳥身的塞壬女妖,擅長用天籟般的歌喉誘惑航海者,讓其成為她的腹中餐。

年輕時的我並不喜歡這部小說,情節很俗套,窮小子追求富家千金,併為此命喪黃泉的故事。但是,人到中年,愈發覺得這部小說的了不起。蓋茨比本是一文不名的軍官,在一場宴會上認識了富家千金黛西,並與其相愛。戰爭爆發,蓋茨比上了戰場。當戰爭結束,心愛的姑娘已嫁作人婦。為了重新獲得愛情,他鋌而走險販賣私酒,在短短五年內成為富可敵國的商人。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他在黛西的住處對面建起了豪宅,揮金如土地舉辦一場場宴會,“整個夏天的夜晚都有音樂聲傳出來,在他蔚藍的花園裡,男男女女像飛蛾一般在笑語、香檳和繁星之間來來往往……”

小說中奢華的描寫在電影中被高度還原,美酒、華服、煙花、跑車,一幕幕紙醉金迷、歌舞昇平的畫面充斥著觀眾的眼球,極力展示上世紀美國那個奢華和享樂的“爵士時代”,讓觀眾過目難忘。

蓋茨比終於如願以償,得到了黛西,然而這正是悲劇的開始。黛西還是那個少年夢想中的黛西麼?小說中蓋茨比和黛西丈夫湯姆短兵相接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他們為爭奪黛西爭論不休,但當湯姆揭露蓋茨比的財富全部來自不正當手段時,蓋茨比敗下陣來,“臉色難看得活像剛殺了人似的”。這個本想將自己打造成上流人士、融入貴族階層的底層人,本質還是軟弱自卑的,這釀成了他的悲劇。

小說的結局是高潮,我為作者巧妙的設計喝彩。黛西開車意外撞死了丈夫的情婦,湯姆嫁禍蓋茨比,使情婦的丈夫槍殺蓋茨比後自我了斷,蓋茨比就此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這個“比任何人都了不起”的蓋茨比死在了自己家中沒有水的泳池內。在空蕩蕩的泳池中,真相被掩埋,罪惡被洗刷。那個他曾經深愛過的女人,卻毫無悔罪之心繼續過著糜爛的生活,這無疑充滿著諷刺意味。

隔岸綠光,夢想的海市蜃樓

《了不起的蓋茨比》圖書封面

2。

這部作品之所以成為傳世經典,不僅因為菲茨傑拉德寫了一個愛情悲劇,更是因為講述了一個追夢者夢碎的故事。《了不起的蓋茨比》曾取名為《在紅白藍之下》,而紅白藍正是美國國旗的顏色。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一戰剛剛結束,價值觀裂變,階層在不斷流動,貴族沒落,大亨崛起,紐約城夜夜笙歌,燈紅酒綠。狂歡背後,是道德的荒蕪。放縱嘲笑忠貞,自由取代道德,慾望遮掩高尚,金錢是價值觀唯一的衡量標準。用菲茨傑拉德自己的話來說,“那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

影片中,有個身影總是佇立在碼頭,似乎要抓住隔岸那道炫目的綠光。“那盞綠燈,雖然現在抓不到它,但是隻要我們跑得更快,手伸得更遠,總有一天,我們奮力向前,逆水行舟,會不斷靠近。”那道綠光看似隱藏著少年的愛情渴望,實質也是當時底層年輕人做著的遙不可及的“美國夢”。其與百年前《紅與黑》的時代相仿,躋身名流,跨入上流社會,成為“大人物”,而一個窮小子能得到富家千金,似乎就跨越了階層,滿足了夢想。金錢至上,精神荒蕪,這樣的夢想終究是海市蜃樓。愛情的悲劇以死亡為代價,而現實一樣殘酷。1929年,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美國曆史上的“大蕭條”時期到來。上帝將它賜給人們的,在一夜間一併收回,這個最好的時代終究繁華落盡皆成空。

1920年代曾被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了大門,整個社會對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甚至,總統胡佛也認為,“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勝利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然而,1929年10月24日,那個黑色星期四,華爾街股市突然暴跌,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城巿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流浪漢的要飯袋被稱為“胡佛袋”,無力購買燃油而由畜力拉動的汽車叫作“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的流浪漢身上蓋著的報紙也被叫作“胡佛毯”……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徵之一,那些被迫以經營流動水果攤討生活的人中,許多是從前成功的金融家……

熟悉20世紀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家約翰·斯坦貝克的代表作《憤怒的葡萄》的讀者,一定對此刻骨銘心。《憤怒的葡萄》正是以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為歷史背景的:普遍飢餓蔓延的極致是吃垃圾,城市貧窮人家跟野狗爭搶腐爛水果,從垃圾堆裡翻找骨頭和西瓜皮,在餐廳外守著廚師倒的剩菜殘羹。小說中,無地可種、無家可歸的湯姆·喬德全家踏上了西進加州的征程。在長途跋涉的過程中,湯姆的爺爺奶奶因為經受不住路途艱辛、環境惡劣相繼死亡,他們想去加州摘葡萄的夢想隨著生命的終結而破滅。在種種艱難不幸中,喬德一家最終到達他們的夢想之地——加利福尼亞,但那裡卻遠遠不如宣傳的和他們想象的那麼好,在那裡他們照樣失業、飢餓、困苦。在失業、疾病、死亡中,他們的夢想最終幻滅……

隔岸綠光,夢想的海市蜃樓

《了不起的蓋茨比》1926電影版

3。

從百度上找了菲茨傑拉德本人的照片看,這真是一位相貌英俊的男人,眉眼俊朗,嘴角堅毅。讓人遺憾的是,他僅活到44歲。如此短暫的一生,他卻創作了4部長篇小說和160多部短篇小說。

蓋茨比的身上有著菲茨傑拉德的影子。1918年7月,菲茨傑拉德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鄉村舞會上邂逅了美麗的澤爾達。澤爾達是阿拉巴馬最高法院法官的女兒,精通芭蕾、法語、詩歌,連同家人的寵溺滋生了她格外的驕傲與叛逆。她早早學會抽菸喝酒,通宵達旦地跳舞,與眾多男人周旋。澤爾達曾經在日記中回憶:“我在曼哈頓所有俱樂部的每張桌子上都跳過舞,裙子掀到了腰部。高高地架著雙腿,當眾抽菸,嚼口香糖,喝酒醉得滑到了陰溝裡。”她喜歡看別人被自己戲弄,喜歡自如地切換一個又一個舞伴,喜歡應付男人們的甜言蜜語。對她而言,“這些傢伙不過是一群有著些許價值的附屬品,是優秀的舞者和陪伴者,僅此而已。”不過,在菲茨傑拉德看來,他“喜歡她的勇敢、誠實與火一般的自尊”。菲茨傑拉德對澤爾達展開了狂熱的追求,澤爾達終於答應了他的求婚,條件是:他能掙到錢讓自己過上優裕的生活。

1920年4月,菲茨傑拉德與澤爾達結婚,四年後移居法國,但不久婚姻就亮起了紅燈。當菲茨傑拉德集中精力創作《了不起的蓋茨比》時,澤爾達卻對丈夫極為不滿,經常在舞會中大出風頭,還認識了一個法國飛行員,跑回來要跟丈夫離婚,導致丈夫甚至要同情敵決鬥……

其實,澤爾達也是一個才女,對文字也有天生的敏感。菲茨傑拉德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大段大段取用她的日記、書信上的文字,甚至包括她的精神病治療經歷。他一度還說服澤爾達將她的作品以他的名字或是兩人共同署名發表,因為以他的名聲,可以獲得更多的稿酬。

澤爾達難以忍受自己只是“作家妻子”的身份存在,於是她在27歲的時候重拾年輕時的愛好芭蕾。雖因年齡所限已很難精進,她卻不管不顧瘋狂訓練,終將自己逼入絕境。高強度、超負荷的訓練誘發精神崩潰,她後來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

菲茨傑拉德死後七年,澤爾達所在的精神病院意外失火,她被困在頂樓無法逃生,在熊熊大火中被活活燒死……

作者的悲劇人生觀影響著這些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處處流露出作者深埋的憂傷,一種悲切的惆悵。菲茨傑拉德曾給女兒的一封信中寫道,人生不過是一場騙局,結局就是失敗;可以補償的東西不是快樂與幸福,而是來自掙扎與奮鬥的滿足感。菲茨傑拉德去世前已破產,遺囑中要求舉辦“最便宜的葬禮”。他的墓碑上鐫刻著《了不起的蓋茨比》結尾:“於是我們繼續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後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

隔岸綠光,夢想的海市蜃樓

電影《天才捕手》劇照,其中提及菲茨傑拉德的寫作、財務困境

投稿轉載說明

本公號非營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視為同意本公號對文章進行轉載刊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