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非遺——“車車燈”

開縣車車燈的起源歷史悠久,淵源別具特色。其道具、舞蹈動作、服飾皆起源於一個民間故事,唱詞曲調源於巴渝《竹枝歌》。

相傳,唐代大德年間,開州的大海溪,有一個非常吝嗇的財主,刻薄寡恩,視錢如命,但頭腦靈活,智慧超群。家中只有一個漂亮大方、伶俐多情的女兒。一口甜美的嗓音讓十里鄉親羨慕不已。女兒自幼與鄰里的窮表弟要好,常常背地裡眉目傳情,暗暗相好,這個財主也有所耳聞。但是,視錢如命的老財主卻不管女兒的想法,硬是把女兒許配到了城裡一個大戶人家。

待到女兒出嫁時,按照當地的習俗,送親的人中,要有個新娘的弟弟擋轎,想來想去,實在沒有合適的人選,也只好安排她的表弟做“擋轎娃”。

這個財主為了節省開支,捨不得多花錢請多的轎伕,就讓自己的兩個長工去抬轎,讓女兒的表弟去擋轎,讓一駝背的親戚去押轎。無賴山路坡陡灣急,崎嶇難行,兩個轎伕很難堅持抬到城裡。財主“惜錢生智”,命人挖去轎子的底部,讓新媳婦自己在裡面跟著走,這樣一來,轎伕抬的實際上是空轎子。

抬轎的人抬的是空轎子,一路上高興得很,於是抬轎子的動作誇張到了極點,惹的圍觀的人捧腹大笑。擋轎的表弟和轎子內的表姐新娘,本來就是青梅竹馬的小情人,一路上打情罵俏,兩個人極盡挑逗之能事,隱喻雙關,明裡暗裡以表衷腸,遂引來許多鄉民的取笑。一路上圍觀的人成百上千,既覺得財主的做法可譏可笑,又被這個嫁新娘的場面逗得捧腹大笑。

這一故事和場面很久很久都在四鄉八里傳笑著,後來鄉民在農閒時偶爾作為笑料談起,還有好事的人學著當時的場面更誇張、更逗笑的來演繹表演,緩解艱苦勞動的疲勞,大家覺得很好看。久而久之,老百姓就在喜慶或節慶時模仿這一過程逗笑取樂,增添喜慶氣氛,深受鄉人們的喜歡。

在加之,開州人在唐朝喜歡唱《竹枝詞》(《咸豐·開縣誌》有記載),幾乎人人都唱。後來就有鄉人把竹枝詞和車車燈的動作有機的結合起來,編入到表哥和表妹打情罵俏的場面中,歷盡若干年的傳承和變遷,就形成了專門編詞、作歌、配鑼、舞蹈的開縣民俗——車車燈,而四處傳唱,流傳至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