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讀《理想國》領悟西方哲學的源泉(160)

看戲劇,其實是在看一個過程,過程要跌宕起伏才有意思,戲劇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彌補我們對平淡、重複的現實生活的無聊、不滿,以及對生命有限、能力有限的不甘,所以,越是現實中實現不了的,越是矛盾重重,越是意料之外,拍成戲劇,就越能吸引觀眾。

——坤鵬論

坤鵬論:讀《理想國》領悟西方哲學的源泉(160)

一、前情回顧

在《讀領悟西方哲學的源泉(159)》中,坤鵬論主要分享了以下內容:

第一,詩歌到底摹仿的是什麼?

蘇格拉底對此給出了一個非常精闢的定義:

“那詩人的摹仿藝術是在摹仿正在活動的個人,他們在進行著或是被迫或是自願的各種行為活動,這些人根據這一行為活動本身來判斷自己是成功或是失敗,並且,在每一種這樣的處境中,他們或者痛苦煩惱或者歡欣愉悅。”

在這樣的情境中、這些事情上,人無時無刻不處於自我矛盾的鬥爭之中——對相同的東西在同一時刻擁有兩種對立的觀點,從而對待自己的行為搖擺不定,跟自己打架,而且,“我們的靈魂充滿著成千上萬諸如此類在同一時刻自相矛盾的東西”。

可以說,詩歌戲劇最關鍵的就是矛盾衝突,甚至可以說,沒有矛盾衝突,就沒有戲劇。

正如英國著名小說家約翰·勒卡雷所說:“貓坐在自己的墊子上,故事是不能這樣開始的,貓在狗的墊子上,故事要這樣開頭才對。”

矛盾衝突的本質是,人物為了實現自己的慾望與目的而與阻礙自己的障礙做出的一系列努力與鬥爭。

可見,矛盾衝突的來源就是慾望的對立與衝突,這種慾望來源於故事中的人物,或者說,故事的主人公或主角群是一定需要有明確的慾望與目的的。

因此,在多數好戲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一般會將觀眾的注意力指向某一個角色,這一點主要是透過展現這個人的一些強烈的慾望和需求。

而且,角色的慾望和需要是隨著故事的進展而集中或加強,並非靜止不變,一般開始的時候並不需要擁有實現目的的強烈慾望,但慾望必須隨著故事的發展而不斷增強,主人公追求其目的的過程讓故事得以展開,也正是它把觀眾帶入到故事中。

正如人活著是一個過程,我們希望一帆風順,沒有波瀾沒有衝突,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而且,一馬平川的生活更會無聊到死,所以坤鵬論曾講過,快樂的反面不是痛苦,而是無聊。

我們看戲劇,其實也是在看一個過程,過程要跌宕起伏才有意思,其中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彌補我們對平淡、重複的現實生活的無聊不滿,以及對生命有限、能力有限的不甘,所以,越是現實中實現不了的,越是矛盾重重,越是意料之外,拍成戲劇,就越能吸引觀眾。

第二,優秀的人何以更能承受不幸的苦難?

因為人對自己的一切活動,一直處於自相矛盾中,並且他和自己一直在做自我鬥爭,於是總會有不同的鬥爭結果表現出來,這時,蘇格拉底提到了第三卷中的話題:一個優秀的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承受住不幸的苦難,接著他透過對這樣的例子進行剖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為什麼一個優秀的人會比其他任何人更能承受不幸?

並不是他冷血,沒有痛苦,而是因為,他在痛苦面前知道如何節制,特別是在眾目睽睽之下。

其實,當孤獨一人的時候,他同樣也會像常人一般哀鳴、悲嘆,做出很多與之相關卻不願別人看到的事情。

第三,詩人就是助紂為虐的罪魁

蘇格拉底指出,讓這個人抵禦痛苦的是理性和禮法,讓他悲哀的是激情和痛楚,面對不幸,他身上同時出現了這樣兩股相反的鬥爭力量:

——前者是理性的力量,他靈魂中的理性時刻聽從禮法的指示,不管禮法將其指引到哪裡。

而禮法也會用某種方式告訴這個人,面對不幸更要心平氣和,控制情緒。

因為,首先事情還沒搞清楚是好是壞,不能貿然行動,其次,怨天尤人無濟於事,再次,和永恆的真理相比,人世間的事那都不是事兒,不需要太認真,最後,事情已經發生,就不要再去糾纏為什麼會這樣,而是趕緊針對既成的情況,按理性慾望為最好的方式來決定安排接下來該怎麼辦,而且這個還要養成一個永久的處事習慣。

“一個人,如果這樣來承擔命運和處理逆境,無疑是最正確的。”

“而我們之中的那個最好的部分——理性,是樂意追隨這樣的理性的論斷的。”

不過,理性因為永遠自身和自身平靜相處,沉默安寧,幾乎總是保持一個樣子,所以極不容易被摹仿,即使被摹仿出來,也不能輕易被人理解,特別是對於那些喜歡看戲劇的普通民眾來說,他們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情操。

——後者則是慾望的力量,它將人們引向種種痛苦的回憶和悲哀,並且對此從不感到滿足,它就是一種缺乏理性、遲鈍、親近懦弱的東西。

恰恰就是這個怨天尤人的部分,它能夠為人提供機會對它做各式各樣、色彩斑斕的摹仿。

可見,以摹仿見長的詩人天性中就缺乏理性,自然也不會傾向於理性的情操,如果他有意想在人們中間獲得聲名,他的聰明才智也不會去取悅理性部分,而是傾向那個感情用事、變化多端的慾望,因為它不僅容易被摹仿,而且更能獲得觀眾的同情、認可。

顯然,詩人和畫家一樣,不僅都擅長製造低劣的東西以假亂真,而且也都選擇了和靈魂中低劣的慾望部分為伴,並將其喚醒和餵養壯大,從而扼殺了理性的部分,這種情況就像是某個城邦被本性邪惡的人掌權,將優秀的人消滅掉一樣。

總之,詩人的作用就是,相當於把一種惡劣的政體透過詩歌塞進人們的靈魂,在其中建立起一個低劣的城邦,取悅和加強那不智的慾望部分,使理性被湮沒,不再追求真理。

因此,讓詩人進入城邦,就等於將政權交給惡人,鼓勵他們禍害好人,那麼,必須堅決禁止詩人在有良好治理的城邦中生活。

坤鵬論:讀《理想國》領悟西方哲學的源泉(160)

二、詩歌最嚴重的罪孽

“不過,詩歌最嚴重的罪孽、最大的罪狀還不在於此,而在於,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它能夠影響、敗壞、腐蝕那些平正持重的人,這才是它真正可怕的力量,有待我們去指控。”

詩歌真的能做到這一點嗎?

“也許包括我們中一些最優秀的人,在聽到荷馬或是其他某個悲劇詩人吟唱的時候,由於他描述一位英雄可歌可泣的行動,如何陷於極度痛苦,如何在陣陣悲泣聲中拉開長篇獨白,或,英雄們一邊詠歎,一邊捶胸頓足慷慨陳詞,你知道,我們會聽得眉飛色舞,恍然自失,將自己交給詩人,步步緊緊跟隨,心中充滿了同情,興致勃勃地聽詩人吟唱,乃至為之著迷。”

“我們會說這是一個好詩人,無論誰,只要他特別善於把我們引入如此的境界,最有力地打動我們的情感,儘量地讓我們魂隕夢倒。”

“但是,在現實中,如果我們中間有誰自己發生了什麼痛苦或不幸,我們所自詡的、替自己感到驕傲的卻正好相反,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泰然自若、堅強不屈,這才是男子漢氣概,同時,我們還會認為,之前在劇場裡所讚譽的英雄的那種態度和做法,是婦道人家的行為。”

“那麼,這樣的讚譽能夠是正確合理的嗎?也就是說,看到一個人,你實際上絕對不想成為像他那樣的人,甚至完全相反,還會為此感到恥辱,結果你卻不是去厭惡他,反而滿心喜悅、讚美對方。”

“請你做如下的思考:

這一在那些家庭不幸事件中那個受到強行剋制的部分;這一一直在渴望流淚、渴望大哭一場從而得到滿足的部分,因為按其本性,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這些慾望的部分,此刻在詩人們的影響之下獲得了滿足、獲得了歡樂,所以,詩人們就是在滿足和逢迎這一部分。

而我們本性中最優秀的部分,由於沒有受到理性和習俗方面的充分教育,放鬆了對這一充滿悲泣、哀號的部分的監守,因為它從前慣於旁觀屬於別人的種種痛苦,而且,對此一點也不感到羞恥。

正如詩歌中經常呈現的,一個自稱高尚的人失常地陷於激烈的悲痛中,那作為觀眾旁觀的理性,在讚譽和憐憫他的時候,自己是不感到任何羞恥的,相反,它反倒慾望為這種設身處地得到的快樂是莫大的收穫,所以,它才不會捨棄這種快感來反對所有的詩歌。

然而,這種快樂會不可避免地反過來影響我們自己,因為當我們代入別人的情感體驗久了,會餵養壯大我們的悲憫之情,使得我們在遭受苦難時,這種悲憫情感也會氾濫而生,難以剋制。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不清楚這個道理。”

確實,悲劇詩人是在滿足和迎合我們靈魂的那個(在我們自己遭到不幸時被強行壓抑的)本性渴望哭個痛快以求發洩的部分——慾望部分。

而絕大多數人們因為理性部分缺少理性和習俗的教育,從而放鬆了對哭泣慾望的約束和監督。

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它(理性的部分)認為,在看別人的苦難,而讚美和憐憫別人——一個宣揚自己的德性而又表演出極端苦痛的人——是沒什麼可恥的。

而且,在它(理性的部分)看來,快樂本身就是一種收益,一個人可不願意缺少這東西,所以他不會反對詩歌。

豈不知,那些發生在別人身上,使我們開心的東西,必定會演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正如沉浸於別人的情感,同時也哺育、壯大了我們哀憐、同情、悲傷的感情,最終使我們在遇到不幸時,會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坤鵬論:讀《理想國》領悟西方哲學的源泉(160)

“關於那些令人發笑的事情,比如:喜劇、鬧劇,也存在著同樣的道理。”

“你雖然恥於自己去插科打諢,但是,在日常聊天中聽到好笑的事情,或者去觀看戲劇表演時,你還是會樂不可支,並不認為這些事情和表演是多麼可厭、卑賤、低俗不堪。”

“你的態度不正是和在悲哀可憐的事上是一樣的嗎?”

“平時的你雖然也有說笑話的慾望,並曾一度試圖釋放它,但你又害怕招來小丑的名聲,你不愛聽,所以,你就藉助理性一直把它壓抑剋制在內心中。”

“到了觀看喜劇表演時,你就放鬆了這種本能慾望的手腳,將其完全釋放出來,並且扶植起它那年輕人式的粗豪不遜,到了你自己的小圈子裡經常忘乎所以,於是它的臉皮也就被鍛鍊得越發厚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使你竟就成了一個喜劇家。”

“同樣道理,關於性愛和怒氣,以及伴隨著我們一切行動的靈魂之中的各種慾望和苦樂(注:對應前面詩歌描述的是行為以及行為後果帶來的情感),也是這樣,詩人的摹仿對我們起到了與此類似的作用,為我們生產了一批相似的情感。”

“為了讓我們變得更優秀、更幸福,我們必須管制這些情感,應當讓它們枯死,可是,詩歌卻反過來,予以這些情感施肥澆水,不斷培養和灌溉它們,讓它們管制了我們,使我們陷入更可憐糟糕的境地,變得更低劣、更不幸。”

“因此,格老孔,如果你遇到荷馬的讚頌者,當他們聲稱這位詩人教育了全希臘,他不僅在人類事務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學習,並且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根據這位詩人的教誨安排和度過自己的一生,鑑於他們是盡心盡力的,你應該對他們表示敬愛和欽佩,並且應該同意他們說荷馬是在詩人之中的最富詩人氣質,是悲劇詩人之冠,也是悲劇詩人中的第一人。

但是,你應該在心中明白,在詩裡面,我們只能限於把對於諸神的讚美詩和對於好人的頌歌接受到城邦裡來,如果你竟要去接受那充滿快樂、動人的詩之女神繆斯,不論是以抒情的韻律還是以史詩的語言,那就將是快樂和悲哀雙雙在我們的城邦裡成為主宰,而不是禮法和理性,這一大家歷來認為是最善的東西。”

上面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如果遇到荷馬的讚美者,也別去爭論了,表面上認同他們即可,但是心裡要明白,除了讚美諸神和好人的詩歌外,絕對不能讓那位甜蜜蜜的繆斯來抒情吟史,否則在城邦中稱王稱霸的就是快樂和痛苦,而不是最好的法律和禮法了。

至此,蘇格拉底再次更全面、深入地論證了為什麼理想的城邦要將詩歌逐出城外。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坤鵬論

請您關注坤鵬論微信公眾號:kunpenglun。坤鵬論自2015年底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