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2006年3月6日,陳曉旭去世的前一年,受邀到北京大學做演講。

一個學生問她:你怎麼理解林黛玉和《紅樓夢》?

陳曉旭接下來說的話,出乎了大多數人的意料:

“《紅樓夢》也可以說是一部佛經,它寫了人生的苦、空、無常。它的主題其實全在好了歌裡面。人的一生,好到極致了也就是一個‘了’……”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我欣賞林黛玉,其實她是看破的一個人……

如果讓我來續寫《紅樓夢》後四十回的話,林黛玉的結果,絕不會帶著怨恨和遺憾離開人世。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陳曉旭妙語連珠,她的聲音和語調猶如潺潺流水,清透地流過每一位在座學生的心田。她的臉肉眼可見地蒼白,但氣度卻大氣而雍容。

“林黛玉來世上是為還寶玉的灌溉之情,

把情全部都看透之後,她一定會帶著解脫的心回到天上。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此時距2007年5月13日陳曉旭離開人世還有短短372天。

若干年後這段演講影片被傳到了網上,經數十萬人瀏覽,有人驚歎、有人心疼,也有人落淚。

“那時的陳曉旭也悟透了。”“這麼聰明,這麼能看透能覺悟,很傷身體的。”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的確,如此美麗的生命卻只在這世上停留了42年,難道真有“慧極必傷”一說嗎?

林黛玉和陳曉旭是如何“合二為一”的?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我就是林黛玉,如演別的,觀眾會說:林黛玉演其他角色了”

和很多“紅樓夢中人”一樣,18歲的陳曉旭也是自薦來到紅樓劇組的。

據說當時一共有5個演員競爭林黛玉的角色:

1、後來飾演秦可卿的電影演員張蕾,被稱為“劇組第一美人”,有演電影和話劇的經驗;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飾演秋桐的沈璐,年紀最小(15歲),清秀、頗有書卷氣;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飾演晴雯的安雯,演過老舍的《四世同堂》,眉眼含情;

飾演惜春的胡澤紅,她是越劇名師王文娟的徒弟,精通樂器,也是個小“花旦”。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包括陳曉旭在內的5名“候選林黛玉”的演員,都是經歷了口試、面試、片段表演、角色搭配等層層考核的,但決定她們命運的,還是“紅樓培訓班”的“期末考試”。

考試內容大致包括“《紅樓夢》人物理解;琴棋書畫詩茶花的水平測試;戲中人儀態舉止;身段臺詞等等”。

考試過後,沒有表演經驗的陳曉旭拿了第三,眼看就要和“林黛玉”失之交臂。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此時,王扶林導演找到陳曉旭,問她:“如果不演林黛玉,換一個角色演,你想演什麼?”

陳曉旭堅定地說:

“沒有其他想演的角色了,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去演別的角色,觀眾會說:林黛玉去演其他角色了。”

王扶林吃了一驚,他沒想到這女孩已“入戲”很深了。

接著是試妝環節,當陳曉旭穿上黛玉的衣服走出來,全場都安靜了,那一刻王扶林不再猶豫:陳曉旭就是林黛玉!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陳曉旭的三個曾用名,都與林黛玉有關

陳曉旭與林黛玉的奇妙緣分,似乎從未出生時就結下了。

她的父親、鞍山京劇團導演陳強曾在一檔綜藝裡講過這件“奇事”:

曉旭出生時,母親王元夕做過一個夢,一位仙風道骨的老人告訴她,她會生下一個女兒,這孩子名叫陳chi(上面竹字頭,下邊一個也)芬。

王元夕醒了以後,和丈夫兩個查新華字典,並沒有找到這個字。

後來陳強又找了一名周易先生,結果人家告訴二人:這個名字並不吉利,是“林黛玉的命”。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再後來,家人們終於在辭海里找到這個字的意思,是一種珍貴香草的名字。

《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就是仙草所化,確實不太吉利,於是陳強決定,給女兒換一個陽光點、與黛玉命運相反的名字。

女兒是拂曉四點出生的,乾脆叫“曉旭”,這個名字充滿希望,寓意“萬朵紅雲連舊府,一輪明月照前川”。

陳曉旭長大後,出落得靈秀無雙,性情卻有些孤僻,不太喜歡玩。

小朋友們打鬧時,她會悄悄躲在一隅看書。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15歲,曉旭開始寫詩,有一首詩叫《我是一朵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長大在美麗的春天裡,因為父母過早地把我遺棄,我但和春風結成了知己。”

很平實、簡單的文字,讀起來卻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淡淡愁緒。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最令人驚奇的是,曉旭自小備受父母寵愛,不可能有此愁緒,這樣的感嘆,倒像似林黛玉發出的。

這首小詩在1983年飛到了《紅樓夢》導演王扶林的案頭。

當時王扶林收到的信有上萬封,而唯獨陳曉旭的信中有幾首清麗小詩,他毫不猶豫地通知曉旭來北京面試。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寫詩是陳曉旭一生的愛好。

1990年,《紅樓夢》上映7年後,有記者問陳曉旭:

“《家春秋》後,你一直沒演戲,在做什麼?”

陳曉旭回答:

“我不想急於拍片,我很慎重。這一時期,我看書、寫作。我常常一個人坐在屋裡面壁遐思。 我說過,十五歲我便開始寫詩,現在仍在寫。選一首小詩給你看——

我的心應該是一片荒蕪的枝椏, 是一張無字的白紙, 好讓你的愛在枝上開出許多甜美的花朵, 在紙上寫下無數溫柔的詩篇……”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此時,陳曉旭的愛情還很順利。她17歲與鞍山話劇團大她8歲的畢彥君相戀,21歲領證(沒舉行儀式)。此時的她,也渴望人生多經歷一點“不平凡”。

“我不喜歡平凡,雖然我現在說不上如何不平凡。宇宙浩瀚,人生太渺小……如果這短暫的人生,能留下點閃光的東西,不是比默默無聞,自生自滅好得多嗎?”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陳曉旭可能也不會想到,此後她會經歷兩段婚姻,也會事業有成,接著患上癌症、看破紅塵出家,並於42歲離開人世……她的一生,真的不平凡。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陳“遲芬”、陳曉旭和妙真,這三個名字就像陳曉旭一生的三個讖言:

“遲芬”,對應了《紅樓夢》中絳珠仙草,或寓意她將以“林黛玉”之名,被世人紀念;

曉旭,對應了她對生命的積極心態——她是個聰慧、對“體驗生命、領悟生命”有極大熱忱的人;

妙真,佛經中說,“不變之體、如如不動”稱為“妙”。可能在起這個名字那一刻,陳曉旭的確已如前面演講中所說,找到了心中的“永恆”。

陳曉旭對林黛玉的理解,在演員中“後無來者”

其實,在王扶林還沒有“拍板”林黛玉的角色人選前,陳曉旭也還懵懂地聽課時,當紅學專家們看到陳曉旭坐在那兒,就曾說:“這林黛玉的樣兒啊,就像她那樣。”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這一個又一個奇妙的緣分都像指引,讓陳曉旭來演“林黛玉”這個角色。

後來的事實證明,陳曉旭確實對“林黛玉”天生有一份與眾不同的理解。

比如她演“身世顯赫+孤苦無依”的矛盾性。

很多人只因黛玉是一個孤兒,可憐她,卻不知道她命運中的兇險。

《紅樓夢》開篇,就交代過黛玉父親林如海對她的囑託。

“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何反雲不往?”

一個僅40多歲,又被新皇欽點探花郎的“紅人”,為什麼就不能續絃了,又為什麼要託孤?

這段話初次看《紅樓夢》時未加多注意,但現在卻明白了——林如海知道自己即將被害。

林如海是新皇的“巡鹽御史”,但兩淮鹽政的官員卻多是曾經太上皇的舊臣,新舊利益矛盾衝突時,林如海為國盡忠,成了新皇與太上皇黨爭的犧牲品。

所以,林黛玉的傷心,絕不只是因父母雙方,還因父親壯年慘招橫禍,這個冤無處可申。

而自己雖然家資深厚,堪稱“富二代”+“官二代”,卻因身為女子無法改變命運,只能任由外祖母家(賈家)接管全部家產和“社會資源”。

所以,陳曉旭此時眼中的戲,不是純粹的“悲傷”“哀怨”,而是深思、無奈。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走入賈府,陳曉旭是不露聲色地謹慎,從步態到眼神都極為安靜而有所保留。

而這種年少老成的冷靜,更襯托出了寶黛初會時,她神情的天真與嬌憨——其實見到寶玉她是歡喜的。

那一刻,她釋去了心頭的重負與戒備。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陳曉旭“黛玉焚稿斷痴情”的戲,也堪稱“絕唱”。

林黛玉忽聽小紅說,娘娘下旨賜婚要寶玉迎娶寶姑娘。她先是暈厥,接著強撐著奔向怡紅院,想要當面問寶玉個明白,可她撲了個空。

等紫娟找來,黛玉的魂好像不在了,“回去,我是該回去了。”

她跌跌撞撞不要紫娟攙扶,一路跑回瀟湘館,到了門口,一口血吐了出來……

這一段,若是現在的演員演,怕是要捂著胸口、眉頭緊鎖、咿咿呀呀地跑回來。

可是,陳曉旭的表演,卻是無聲的,用眼神戲表達著心如槁木……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這個眼神,與前幾回“被晴雯拒之門外,聽到寶玉寶釵談笑風生”時大有不同。

那時還是因寶玉的疏遠而刺痛,此刻卻是“得知此事已成定局”的絕望。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說過“是該回去了”,黛玉身體就像風箏斷了線般搖搖欲墜,似乎整個身體都似乎已被掏空,臉上蒼白如紙,彷彿下一秒就魂飛魄散,讓人不忍再看!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木石緣斷、金玉方成”,黛玉知道與寶玉的緣分已斷,便焚了詩稿,不願意寶玉再為自己掛心。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她不放心紫鵑,也感恩紫鵑,別人對她的真心,她從來都真誠以待,不忍褻瀆。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看到紫鵑泣不成聲,她安慰她:“我還有事沒了呢,哪能這麼快就……”

可是話說到一半,已無力發聲。

父親冤死、賈母已逝、寶玉失蹤、娘娘賜婚……黛玉知道自己在人世間,已無任何牽掛和意義了。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陳曉旭雖然此時只有18歲,沒有表演經驗,卻演出了林黛玉每一個細微的心思,達到了“神似”的極致。

她的病容是那樣的悽美,她的每一滴眼淚都像經過了藝術設計,她想念寶玉的每個眼神都令人心碎……

可這些對陳曉旭來講,都是渾然天成。

告別紅樓劇組後,或是陳曉旭演得太好了,或是太不好了,再少有人找她演戲,導致她告別了演藝圈從商,也就再沒有像黛玉這般經典的角色。

可是,她對黛玉這個角色的“感悟”卻一直在持續著。

在她成功以後,朱軍曾問她,你更喜歡別人叫你陳曉旭董事長呢,還是曾經飾演黛玉的演員?陳曉旭說:黛玉吧,黛玉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部分。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在北大的演講中,陳曉旭最後提到,她為什麼那麼愛黛玉:

“我喜歡林黛玉,不只是因為她的靈氣和詩人氣質,這些都是她的表象。我們都知道黛玉葬花……看到落花,她知道她是有生命的,她會擔心她流落到骯髒的地方會被汙染了……她把花像人一樣的對待。宇宙的真相,就是一切有情無情都值得尊重。所以,林黛玉是紅樓夢裡唯一覺悟了的人。”

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陳曉旭:哪怕到了生命最後一年,黛玉也是未曾遠離她的知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