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瀚: 城內大街舊事——“二頻道”

江瀚: 城內大街舊事——“二頻道”

城內大街舊事

“二頻道”

江 瀚

這題目有些怪異,讀友要問怎麼寫電影片道?千真萬確,我就是在寫關於電視方面的故事。不過這“二頻道”不是指電影片道,而是一個人的諢名,一位八十年代有意思的少年。

人年齡大了容易懷舊,由於成長環境不同,經歷不同的事情,隨著時光的流逝,都會藏在人的記憶中。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感悟,生活需要細細品味。

前些日子,腦中突然泛起四十年前的記憶,想起昔日少年故事仍記憶猶新,如今他在哪裡呀?

喚醒時空,瞬間腦海中如同電影倒敘回放一樣,膠片以每秒24格的速度嚓嚓透過放映機,影幕上投射的畫面頓時鮮活起來,象紀錄電影一樣,鏡頭展現到上世紀七十年代。

1979年秋,我到南京開會,抽空去南航看望姑母。姑母家櫃子上用大毛巾蓋著一臺9寸黑白電視機,這在當時的中國僅有少數家庭才擁有這樣的高檔奢侈品。

江瀚: 城內大街舊事——“二頻道”

說來也巧,第二天會議日程是參觀,當我們走進南京衛星地面接收站時,電視機接收的畫面是香港功夫電視劇,那飛牆走壁、血腥槍戰的鏡頭刺激著我們的感官,電視節目可讓我們大開眼界,也感到十分驚奇,不是帶隊人員催促回駐地吃午飯,恐怕不看完這集精彩節目,沒有一個人會主動離開。

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電視的魔力,它似磁石一樣深深地吸引著國人,電視機已成為當時人們夢想擁有的目標。

如今電視機已普及到千家萬戶,充實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從最初的9寸黑白電視機,到如今的寬屏液晶3D高畫質數字電視機,40多年的電視技術發展,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最豐碩的成果。

第一臺電視機出現在沭陽是七十年代初,江蘇省文化廳撥給沭陽文化館一臺12寸黑白電視機。在這期間還有縣廣播站也擁有一臺。訊息傳出,轟動了全城,每到傍晚,人們爭先恐後湧入進城內大街上的文化館和廣播站內,一睹電視節目。面對大量如飢似渴的觀眾,兩單位不得不採取措施婉然拒客。

那時候,由於電視差轉檯少,沭陽本身沒有電視臺,只能接收150公里以外的連雲港臺電視訊號,但距離遠,訊號微弱,雪花多,影象不太穩定。於是,城內大街上的縣文化館在院內豎起了兩根水泥杆,由五金公司韓明輔技師操作,將天線架到30多米高空處,這樣一來,影象清晰多了。

電視節目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觀眾看電視往往不等節目開始,從滿屏黑白格子開始守侯,到熒屏上出現再見結束,這才意猶未盡離開場地。

1983年,我在單位同事唐師傅指導下,學習組裝12寸黑白電視機,那時正逢連雲港臺播放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精彩武打內容深深地吸引著觀眾。我還未將電視機除錯好,院內鄰居巳紛至沓來,就這樣映象管未裝進殼,迫不急待的觀眾就急著觀看了。

院內有位徐姓小學生,受電視的吸引,每晚必看電視,到校後還要和同學交流,他熟記連雲港臺2頻道、8頻道節目預報,中午放學後到我們單位食堂第一時間傳達,被大家取笑叫他“二頻道”。

江瀚: 城內大街舊事——“二頻道”

作者與當年的“二頻道”

徐建合影於七雄

在其父嚴厲管教下,“二頻道”遠離電視,後來離開院子,進入中學讀書,我們就沒有再見到他。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轉眼到了2022年,40年過去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起了當年的“二頻道”,他在哪裡?如今生活怎麼樣?思念之情促使我迫切想見到他的想法。

經過多方打聽,終於獲悉他一家的訊息。乘著星期天,我約上倆位鄰居,前住七雄街道趙灣村,終於見到了已步入中年的“二頻道”。他模樣沒變,樂呵呵猶如少年,歲月滄桑變的是成熟了,個頭長高了。當我們還是口口聲聲“二頻道”稱呼時,他開心地大笑起來。

江瀚: 城內大街舊事——“二頻道”

江瀚,沭陽人,祖籍淮安。八十年代學習文學創作和地方歷史文化研究,作品散見各種報刋。現為宿遷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宿遷市作家協會會員,沭陽縣文學研究會會員。

出版長篇有歷史小說《窮途》。

投稿須知:

一、本平臺接受自然來稿,兼顧挖掘本地文學新星、培育潛力作者。

二、投稿以小說(故事)、散文、詩歌(含古體詩、散文詩)、文學評論為主,不違背政治內容,文字表達清新流暢,歡迎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作品。本平臺編輯部對來稿有刪改權,嚴禁抄襲剽竊,文責自負。

五、每月選一、二篇人氣獎(點選量300以上),獎金由當月平臺收入而定,與紅包一起發放。

(謝謝您的閱讀 敬請點選新城文學 關注二維碼 不忘點贊與轉發喲再謝!

(圖片選自網路 如果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