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首絕美的風景詩,詩中山水月色猶如仙境,讀完讓人拍案叫絕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在人們的印象當中,他最擅長創作《賣炭翁》、《觀刈麥》之類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或者是像《長恨歌》、《琵琶行》之類的長篇敘事詩。

除了這些詩,白居易也寫過很多著名的風景詩。譬如《錢塘湖春行》和《大林寺桃花》。這兩首詩,一首淺近清新,另一首意在言外。

唐朝一首絕美的風景詩,詩中山水月色猶如仙境,讀完讓人拍案叫絕

但是這兩首詩對於風物的描寫,都不如白居易另外一首詩“精巧細緻”。這首詩就是他五十一歲,自請離京時創作的《暮江吟》。

在這首《暮江吟》裡面,白居易描繪出來的山水月色,猶如仙境一般,簡直美得醉人,讀完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暮江吟》賞析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話翻譯:

一道夕陽的餘暉灑在江面上,一半江面波光粼粼,另一半江面被暖陽染成了火紅的顏色。九月初三的夜晚,讓人心生喜悅。露水好像珍珠一樣晶瑩剔透,天上的明月則像是一把彎弓。

唐朝一首絕美的風景詩,詩中山水月色猶如仙境,讀完讓人拍案叫絕

這首詩中的“瑟瑟”,有些書裡解釋為“碧綠的顏色”。不過“瑟”字的本義,其實指的是一種樂器。在《說文解字》裡面,“瑟”是指琴絃抖動的樣子。

所以詩中的“瑟瑟”,是形容江水流動時產生的細小波紋。夕陽西沉之時,太陽所處的位置與江面差不多平齊。所以落日餘暉照到江上,就像是在江面輕輕地“鋪”開。

這裡本來是寫落日之時江面上的“靜景”,因為用了一個“鋪”字,就成了“靜景動寫”,讓靜止的畫面動了起來。這種寫法,對初學描寫的朋友幫助很大。

這首詩第二句“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理解,是有一定爭議的。前面我們提到過,“瑟瑟”本意是指江面上的抖動的流水。

唐朝一首絕美的風景詩,詩中山水月色猶如仙境,讀完讓人拍案叫絕

但是因為“瑟”字在《詩經》的某些註疏中,帶有“潔淨鮮明”的意思。於是有人指出,瑟就像玉,而玉往往是綠的,所以就有人把“瑟瑟”解釋為碧綠色。

這樣一來,“半江瑟瑟半江紅”就成了對江面的顏色描寫了。不過如果按“瑟瑟”的本意來講,這句詩的意思應當是,紅日照到的一半江水是溫暖的,另一半則是寒冷的。

那麼,白居易為什麼這樣說呢?第三句詩作出了回答——“可憐九月初三夜”。

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三是“寒露”,這是長江流域進入深秋季節的標誌。

到了這個節氣,北方的冷空氣就會南下,日夜溫差開始變大。所以當夕陽的餘暉照到江面上的時候,受到日照的部分是紅色的、溫暖的,而另一半則還是“瑟瑟”的,帶著秋天的寒氣。

唐朝一首絕美的風景詩,詩中山水月色猶如仙境,讀完讓人拍案叫絕

白居易在第三句詩裡,點明瞭創作的時間以後,緊跟著詩人連用了兩個比喻,來寫草樹上的露珠,和天空中的明月。

因為冷空氣南下,草樹上的露氣很容易凝結成冰珠,所以白居易說它們看上去像是“真”的珍珠一樣漂亮。

農曆九月初三的月亮是“新月”,所以作者把它比喻成一把弓。

這首詩創作於公元822年,大約在此七年前,白居易曾是皇帝身邊的一名諫官。因為感激皇帝對自己的賞識,他吸收杜甫的詩風,創作了大量像《賣炭翁》一樣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

公元815年,白居易的好友武元衡遇刺。他上書皇帝,請求緝拿兇手,結果遭到政敵的汙衊與迫害,被貶了官,過了七年才回到京城。

唐朝一首絕美的風景詩,詩中山水月色猶如仙境,讀完讓人拍案叫絕

回京之後,

白居易仍然想為國事進言,但是他發現皇帝並不信任自己

於是主動請求調到杭州去當官。

這一次外放杭州,和七年前被貶到江州,大不相同。

因為

白居易已經厭倦了朝中的“黨爭”,心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他覺得與其留在朝廷的中樞與別人勾心鬥角,還不如到地方上去幹一番實事。

事實上,

白居易後來到杭州,治理了錢塘江,浚通了西湖,為當地人民幹了一件大好事。

這首詩創作的時間,就是詩文中提到的九月初三的夜晚。

因為心中無事一身輕,白居易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只想信手提起手中的筆,記錄下當時眼中的風景,與真實的感受。

唐朝一首絕美的風景詩,詩中山水月色猶如仙境,讀完讓人拍案叫絕

因為心情愉悅,

所以儘管天氣開始轉寒,

但是當白居易看到江面上的陽光時,還是覺得很溫暖。

孟子曾經說過,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壯年之前,白居易也曾經想像杜甫提到的那樣“致君堯舜上”。不過他在經過多番打擊後,放棄了從前的想法,

決定“獨行其道”,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思考明白了這件事,就好像有一道暖陽照進了自己心底

。所以在白居易眼中的江水,自然是一半暖,一半寒的。

唐朝一首絕美的風景詩,詩中山水月色猶如仙境,讀完讓人拍案叫絕

人們常說,相由心生。因為心情美好,作者眼中的風景自然也變得美好起來了。所以草樹上的露珠,夜空中的明月,都被他賦予了詩情畫意。

這首詩一共四句,寫的卻是兩幅不同的畫面。

第一個場景是江上落日之際,第二個場景是弦月當空之時。

為了銜接這兩個場景,白居易在第三句中交代了創作時間——“九月初三夜”。有了敘事的時間,所以上下兩聯的轉折,就不會顯得突兀。

與此同時,

強調“九月初三”這個時間點,也是在向讀者暗示:作者的心境與現實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唐朝一首絕美的風景詩,詩中山水月色猶如仙境,讀完讓人拍案叫絕

離開京城的名利場,去到心中嚮往的“人間天堂”杭州。在白居易看來,他未來的前途,仍然是一片璀璨光明的。

結語

寫詩和寫文章一樣,要注意觀察現實。白居易《暮江吟》的頭一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就是透過觀察現實得出的直接印象。

殘陽照到江面上是紅的,遠處的江上還有“瑟瑟”的寒氣,這也都是作者親眼所見的。把這些

真實的景象和自身的經歷,和情緒結合起來,就可以寫出獨特的詩詞和文章了。

詩末句連用了兩個比喻,把露水比作“真珠”,而不直接寫成“珍珠”。也是因為“九月初三”,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寒露”。

唐朝一首絕美的風景詩,詩中山水月色猶如仙境,讀完讓人拍案叫絕

當時冷空氣南下,長江流域天氣轉寒,露水凝結成了冰,所以“真的”成了珠子。九月初三的月亮,是彎鉤一樣的“新月”,所以白居易把它比喻成彎弓,也很形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