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只讓看背面?鏡子還是別亂用!

文案|藝述史 主播|雅鑫

藝述史官方原創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只讓看背面?鏡子還是別亂用!”,“vid”:“z3327vf9g0m”,“img”:“http://puui。qpic。cn/vpic/0/z3327vf9g0m。png/0”,“desc”:“”})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古人對容貌的重視比我們想象的出現的要早得多,四千多年前第一面銅鏡便誕生了,在幾千年的歷史中,銅鏡承擔了正衣冠、裝飾物乃至“照妖辟邪”的功能,今天我們走進博物館,很多陳列的銅鏡仍然保持了千年之前的風貌,比如我們山東淄博的市博物館齊王墓青銅方鏡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銅鏡。但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無論是這種方鏡,還是圓形的銅鏡,博物館中的銅鏡都是以背面示人,把鏡面藏起來是有什麼秘密嗎?

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只讓看背面?鏡子還是別亂用!

有人說,古時的鏡子本就有驅邪之用,若是在地下埋的久了,常年不見天日,不吸收陽氣,這種古鏡一照人就很容易吸收人的精氣,但其實這種說法只不過是民間的迷信,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只有一條,沒什麼可看的。

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只讓看背面?鏡子還是別亂用!

銅鏡與我們想象中鋥光瓦亮的鏡子有很大區別,畢竟它不是玻璃製作成,而是用金銀銅鐵這種金屬製成,所以時間一長,鏡面上一定滿是鏽跡,根本無法示人,古代的銅鏡是需要時常打磨的,為此當時還誕生了專門從事磨鏡的行當,唐朝有詩云“長安城中無定業,賣丹磨鏡兩途貧。”這種銅鏡在土中掩埋了幾千年,鏡面斑駁不堪,早已沒了當時的模樣,但是為了保證文物的價值,總不能打磨好了再擺進博物館吧,所以銅鏡的鏡面沒什麼參觀的大必要。

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只讓看背面?鏡子還是別亂用!

再者,銅鏡之所以成為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並不在於它的使用價值,而在於它的文化價值,它的文化價值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它背面的設計,早在西周時期,銅鏡的背面就開始出現紋路設計,最早是動物紋,後來出現花紋、人物紋、幾何紋,從最開始簡單的線條,到後來可以雕刻上精美的畫面,到後期彩色的紋飾已經非常常見,觀察銅鏡背面的紋飾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特點,像是唐代的銅鏡紋飾以瑞獸為主的居多,漢代紋飾形式多樣,造型富有動感美,宋代的銅鏡紋飾線條模糊,以花卉為主題的最為流行。所以銅鏡背後紋飾的演變史,其實就是整個封建王朝文化的演變史,這些紋飾也並不是只有裝飾這一個價值。

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只讓看背面?鏡子還是別亂用!

所以銅鏡的背面,在今天更具有觀賞和文化的雙重價值,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見到的銅鏡多是以背面示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