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切功名利祿不感興趣的人很難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接納

一些人對功名利祿嗤之以鼻,不去追求,只要能掙錢養活自己,過自己的小日子,也感覺美滿幸福。可是,對於功名利祿不感興趣的這批人,卻很難融入社會,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接納。

對一切功名利祿不感興趣的人很難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接納

並非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的人不能有所成就,或者沒有什麼進取空間。很多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的人專注於自我的完善,幹自己喜歡乾的事,反而能幹出些名堂。譬如居里夫人和丈夫埋頭研究放射性元素鐳,條件艱苦,與外人間隔,終於研究出來,並公之於眾,還不據為己有;陳忠實到鄉下埋頭幾年創作,與=不與別人交往,終於寫成獲了茅盾文學獎的《白鹿原》。可以說,很多發明家,作家、有成就者很多都是埋頭研究做事的人,他們對功名利祿或許有著熱望,或許並不追求,而是看得很淡,但並不妨礙他們獲得卓越的成就。

對一切功名利祿不感興趣的人很難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接納

很多作家創作成熟之後,對人生和社會有了深刻地認識之後,就不再“慼慼於貧賤,汲汲於富貴”了,反而對功名利祿有著一種遠離和厭惡。這時的作家已經遠離了主流意識形態,變成獨立的思考的個人,也成了獨特的“這一個”。

佛教講究了悟,視功名利祿如糞土;道教講究成仙得道,視功名利祿如過眼雲煙;只有儒教,入世用功,把功名利祿視為畢生追求,雖然有老祖宗孔子說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但後世的儒生們始終要追求負載大義的“富且貴”,即使追求不到,也要等而下之,追求“不義而富且貴”。亞聖孟子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後世的儒生們都要以“治國安天下”為己任,但是又有幾個能治國安天下的?還不是成為祿蠹,成為功名利祿之下的奴才?

對一切功名利祿不感興趣的人很難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接納

佛道都太高遠,儒家太功利。而不入佛道,不入儒家,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並對功名利祿不甚關心的人,會被人視為異類,不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接納。如果舉一個現實的例子就是,為什麼那些遠離功名利祿做自己事的人不被人重視,並不被人瞭解呢?

對一切功名利祿不感興趣的人很難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接納

默默無聞遠離功名富貴的人,主流意識形態也就遠離了你。因為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作為上層建築的政治所生出的主流意識形態,能逃脫經濟鐵律嗎?能遠離功名富貴嗎?當然不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