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採訪古琴音樂散記

王迪:採訪古琴音樂散記

採訪古琴音樂散記

王迪

王迪:採訪古琴音樂散記

在今年的上半年,我們和查阜西先生三人組成的一個古琴音樂採訪小組進行了一次在全國範圍內比較廣泛的採訪工作。

我們於四月中旬從首都出發,在三個多月中我們跑了二十多個大、小城市,訪問了近百位古琴家,蒐集到古曲二百七十餘首,錄音約一千五百分鐘,此外還有很多古琴方面的書籍和文物。透過這次,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全國琴人的情況,同時由於我們的訪問,也加強了琴人對古琴音樂的發掘和發揚的信心。

我們這一路上最有意思的收穫之一,就是發現了許多我們以前沒有見到過的有關古琴音樂的及其珍貴的文物。比如說儲存在濟南博物館的那一張名叫“九霄環佩”的唐代古琴。它已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過去我們只聽說過有這樣一件珍音的樂器,這次得以親見,絳紫色的漆面,遍體斷紋,玉軫玉足,發音松透,真是令人愛不忍釋。流傳至今的唐琴雖不少,但儲存如此完美無瑕的還是少見。這張古琴對於我們研究唐代古琴音樂,無疑是一件很珍貴的資料。

王迪:採訪古琴音樂散記

王迪:採訪古琴音樂散記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一些古譜的發現。在寧波的天一閣,我們非常幸運的找到了一部過去從來沒有見過的琴譜——《浙音釋字琴譜》。這部譜存在此地已有百餘年沒下過閣樓了。《浙音釋字琴譜》是明初龔稽古所輯,譜中帶有歌詞。找到這部琴譜,這是一件極有價值的發現。從已有的材料看來,這是現存帶有歌詞的琴譜中最早的一部,過去都認為明中葉萬曆年間揚表正編的《重修真傳琴譜》算是最早的帶詞琴譜,《浙音釋字琴譜》的發現,證明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了。

在重慶市圖書館收存的大批琴書中,我們發現了一部:《琴苑心傳全編》這是孔子六十六世孫孔興誘在清初收集了當時流行的八十多首琴曲編成的。這部書據目前所知是海內孤本,自1945年美國國會圖書館盜運了我國僅有的一部《琴苑心傳》以後十幾年來在國內一直沒有找到第二本,這一部的發現是非常令人興奮的。

王迪:採訪古琴音樂散記

在西安群眾藝術館所蒐集的散存在民間的古代音樂書籍中,發現一部1677年程雄編著的《松風閣的修正本》改名為《松聲操》。從原本和修正本兩本比校中可以看出作者經過十年的努力以後,在內容上,編印上都有了許多改進。還發現了該館在朝邑縣收集的五四運動時的古琴家張友鶴生前的許多手稿,這些都是研究古琴史的可貴資料。類似的珍貴的書籍估計在各地所收存的許多古代書籍中,一定還有不少。如果各地都能把散存在民間的古書蒐集起來,各地的圖書館藏書館也都能把這些書籍的目錄編正出來,一定會有更驚人的發現的。

我們的工作還得到一些熱心的藏書家給予的支援。我們在上海市立圖書館發現了一部包括:《銀構林》等與民間曲牌相同的琴曲。這部書的保管人自動連夜把這些罕見的琴曲趕抄出來贈送給採訪組。上海市胡公玄先生把珍藏的明代劇本《玉梧琴譜》、《古音正宇》、《五音琴譜》借給採訪組,井且提供了唐代“眞子飛霜”銅鏡等資料。這個銅鏡背面有著彈琴人的影刻,可以用來考證古代人彈琴的姿勢。這些都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

王迪:採訪古琴音樂散記

在我們到達上海的那天,今虞琴社為查阜西先生的到來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會。今虞琴社原來是查阜西先生在1934年發起創立的,至今日有二十餘年,抗戰時期一度解散,解放後又重新恢復起來,它是目前國內人數最多歷史最久的琴社之一,現有會員五十餘人,經常對外演出,在這次歡迎會上我們很幸運地聽到了各家各派的演奏。如浦城派的郭同甫老先生,廣陵派的張子謙先生,諸城派中一派的徐卓先生,新浙派的姚丙炎先生等都作了精彩的表演。聽了他們的演奏,使我進一步地認識古琴音樂無論從曲體的結構上和演奏技術上都有著極高的藝術水平,尤其各家各派不同的藝術風格,更使古琴音樂豐富多彩。

今虞琴社的古琴家們在發掘古譜上作了不少工作。絕響幾百年的廣陵散,幽蘭等古曲,經過民族音樂研究所發動打譜後,除北京名琴家管平湖先生外,上海的古琴家吳景略、吳振平、姚丙炎,成都的俞潤,和南通的徐卓等先生也都先後打過這個譜。其中吳景略、吳振平、姚丙炎、徐卓幾位先生都是屬於今虞琴社的。現在全國已有六位琴人可以演奏這些曲子,這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但從目前知道的將近三千首曲譜中(不同版本的曲子一起計算在內)僅有七十多首能演奏的情況看來,絕大部古琴曲都有絕響的危險,急需搶救,因此收集和發掘古譜是當前古琴界最迫切的任務,而打譜又是發掘古譜中最艱鉅的任務,要透過長期的創作勞動,才能使書面的古譜復活變成聲音。我們相信富有傳統的今虞琴社在這方面既已作出了成績,今後他們也一定能作出更多的成績和貢獻的。

王迪:採訪古琴音樂散記

除了上海的今虞琴社之外,我們還見到了許多古琴界的老先生,南京市夏一峰老先生雖然耳朵不靈了,講話也沒有力氣,仍然帶病出席了南京市古琴界的聯歡會,在會上奏了一曲《靜觀吟》,曲子雖然短小,仍然可以看出他手指上的功夫,聽得出他風格的穩健渾厚。夏老先生看到在新中國古琴音樂這樣的被重視,受了很大的鼓舞,最近仍還給民族音樂研究所來信說:“一定要把病治好,把所會的琴曲錄出來報效國家”。

在合肥我們見到了正出席安徽省政協委員會的委員根如老和尚。老和尚今年已有七十九歲的高齡了,他是古琴界的老前輩,也是新浙派的代表人物。在他十七歲那年即從歙縣孤峰和尚學琴(清代浙派與宋代浙派不同,故這裡稱之為新浙派),幾十年來專攻《春草堂琴譜》。解放前因生活不安定,已有很長時期沒有撫琴,解放後才重新通理舊曲,這次相遇,他非常高興地彈奏了《平沙落雁》和《漠歌》二曲,井準備繼續溫習《春草堂琴譜》,為發掘古代琴曲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貴陽有十幾位老人,大都在八十歲左右,最年輕的也六十多歲了,他們都非常愛好音樂,經常聚會在一起研究文琴戲(貴州地方戲,據說現在會的人不多了)。大家都稱他們為“千歲老人”,其中有位八十歲高齡的桂百鎮先生不只能唱文琴戲,而且古琴彈得很好,他是虞山派老前輩黃勉之先生的嫡傳。我們能訪到這位老先生真是令人高興。我們在貴陽停留的時間很短,僅僅只有三天。我們初步結束了一段的訪問錄音工作之後,便特地同古琴家關仲航先生一起去拜訪桂老先生,到他的寓所的時候,屋裡和院中正坐了很多人。據說桂老先生非常好客,經常有不少白鬢蒼蒼的老友到他家聚會。他們聽說我們次日就要離開貴陽了,表現無限的惜別之情,臨行老先生把他的照片贈送給我們,還特為我們唱了一段京劇。桂老先生告訴我們,他正準備寫些關於黃勉之先生生平事蹟的文章。老先生對於古琴事業如此熱心,留給我們極深刻的印象。

王迪:採訪古琴音樂散記

離開貴陽到了成都,訪問了終身從事古琴教學的龍琴舫老先生,龍老先生現在已經是七十來歲的老人了,他雖然臂膀有著風溼疼的威脅,彈琴時不斷有咳嗽來打擾自己,仍然堅持著跑了三次廣播電臺,錄下了六個曲子。這些琴曲像《莊周夢蝶》、《岳陽三醉》等都是目前很少有人彈奏的。他對工作同志說:“中央這麼遠從北京派人來錄我的曲子,叫我高興得夜裡都睡不著覺了。可惜我病了這些年好多曲子都忘了”。他表示要繼續把《胡笳十八拍》、《秋鴻》等十幾個很少人彈的名曲溫習出來,準備下次錄音。

離開成都後,即轉道至我們最後一個採訪地區——西安——除訪問琴家及對有關古琴音樂諮料的蒐集外,新聞製片廠的攝影隊還為我們拍攝了電影。

七月下旬我們回到了北京,在這三個多月裡的訪問工作使我們認識到蘊藏在各地的古琴音樂資料是非常豐富的,有待我們動員更多的人力,來加以整理和發掘,更好地作好這一工作,特別應該依靠各地老前輩的琴人。我們這次的採訪,只不過是一個開始罷了。

藝術欣賞

郭關:號高樸道人,生於湖南桂東,書畫古琴藝術家。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等領域;曉音律,好古琴,七歲始隨祖父學習古琴,後受教於龔一、成公亮先生等,打譜作曲上百首,尺八受教於三橋貴風先生;書法受教於孫伯翔先生;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入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曾就學於北京師範大學、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著有《郭關詩文集》《郭關禪畫》《郭關詩畫集》《郭關古琴》等。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發表於各大媒體,眾多作品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臺灣、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所展出作品均被收藏家收藏。臺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常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餘件。

《招隱》 (央視版) 郭關演奏

道家法竹《坐忘》 (央視版) 郭關演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