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永不生鏽的開心鑰匙——寫在《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出版之後

永不生鏽的開心鑰匙

——寫在《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出版之後

【聚焦】永不生鏽的開心鑰匙——寫在《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出版之後

文化,是一種變成習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曲藝藝諺中的“話是開心的鑰匙”“離開了麥子地就斷了琴絃”“觀眾是衣食父母”等既凸顯了曲藝文化數以千年的優秀傳統,亦對曲藝“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做出擲地有聲的回答。《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以下簡稱《藝訣和術語》)以體現情感樸實、言之有物、韻味雋永、易傳易記等為特點,力求成為曲藝人精神價值、審美理念、職業特徵、生存方式、藝術規範等生動鮮活的文化載體、學養智慧和才華結晶。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一筆豐厚的藝術遺產,是經過千百年時間與實踐的考核與檢驗而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藏裡的一把永不生鏽的“開心鑰匙”。

曲藝的身份與名字確立歷史並不太長,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它才從民間藝術形式獨立出來,成為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但含有曲藝藝術品質、特徵的中華說唱藝術的歷史卻源遠流長,它可以追溯到民間說故事、講笑話,宮廷中俳優的彈唱歌舞、滑稽表演,據不完全統計,至今留存的各民族曲藝形式仍有近500個。正因為以口頭敘事傳統為代表的民族民間文化傳統是構成中華文化堅實、強大的重要基礎,所以出版《藝訣和術語》絕非僅是曲藝界對自身所從事藝術規律與實踐經驗的單純探尋、總結,而是曲藝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從我做起”的實際行動;是具有“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使命感的新曲藝人,以清醒的文化自覺與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發揮優勢、揚長補短,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建設所完成的一項文化工程。

在瀚如煙海的中國藝術的諺語和口訣中,如國畫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戲曲的“移步不換形”等,因為被藝術界普遍認可而早已成為具有經典意義的美學理念。而曲藝的藝諺藝訣中亦不乏此類品質的箴言妙語,如“演誰像誰不是誰”,是說曲藝人筆下、嘴裡的“誰”個個都像誰,但最終卻是作者、演員自己眼與心裡的“誰”。這是一種極其貼近藝術本質的認知,因為獨創性是藝術的生命,個性是藝術的靈魂。而從藝者的感情意向、審美素養和其個性因素,往往可以在藝術實踐中轉化成藝術家的獨創性和與眾不同。曲藝裡的評書藝術講究“雨夾雪”,即做足“夾評夾敘”文章。不僅如此,它還要求評與敘之間自然貼切、不顯痕跡,所以藝諺又說:“書不夾雪,如同生鐵”。所以,我們切不可因為曲藝藝諺藝訣來自於民間說唱藝人的口口相傳,便可忽略或懷疑它的學術與經典價值。或許正是掌握了它的真諦,侯寶林、馬季、姜昆等的相聲既一脈相承又各有其美。

保持自身本色的前提是具備清醒的文化自覺,就要熟悉自身不可取代的魅力與價值。曲藝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從藝者的一專多能:“沒學歷的學生,學習力卻要歷久不倦;沒名字的作者,編出的故事卻深受歡迎、百聽不厭;沒編制的樂隊,卻會自拉自唱與觀眾互動且隨機應變;沒影子的導演,卻可以揚長避短讓自己的個性、絕活等得到最佳呈現;沒講臺的先生,老百姓卻覺得勸人有方,受到教化、啟迪,與之親密無間。”因為重視、強調人才需要具備“複合型”的特質,曲藝藝術的藝諺藝訣,便帶著十分鮮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色彩,如前邊引用的“演誰像誰不是誰”,有的相聲前輩便用它來解釋相聲“說學逗唱”裡的“學”:學京劇必須令觀眾覺得是京劇,然而它最終凸顯的絕不是京劇,而是相聲演員將其“相聲化”了的京劇。不同藝術門類之間存在著異跡而同趣、相異而相通的關係,它們具有各自獨立的指向、獨特魅力,又有彼此相關的聯絡與交融。這些亦體現在一些不同行當藝諺藝訣的共享與通用。像“唱曲難而易,說白易而難”之類,雖系戲曲、曲藝通用,我們則力求站在曲藝的視角、聯絡曲藝實踐對其進行恰如其分地闡釋與論證。《藝訣和術語》亦具備指向、側重不同的特點,所以編著者才將它們分成了若干章節。至於如何在閱讀與實踐中,處理、把握好它們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只能借用歌德的一句名言——“人們憑著自己的聰明劃分出各種各樣的界線,最後憑著愛,再把它們全部推倒”。總之,既不能輕視每一條的獨立價值,又不要忽略它們相互之間的聯絡、滲融。以曲藝發展史的眼光看曲藝藝諺藝訣,它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傳統。具有數千年曆史的曲藝懂得,藝術興衰起於人亦止於人,緊緊圍繞著培養、塑造“人”這一核心,才是曲藝藝術口口相傳、源遠流長的根本原因。曲藝的藝諺藝訣是曲藝塑造人的系統,惟有具備這樣的意識與視野,才會切身體味到曲藝先輩與曲藝智慧視“人”為藝術興衰之根本的遠見卓識與不俗境界。

誠然,編著《藝訣和術語》的初衷是為了傳承與弘揚優秀曲藝傳統,只是我們深入傳統的根本目的卻是要將曲藝藝術與今天的新時代銜接與貼近。平心而論,傳統的曲藝藝諺藝訣中本身便有大量的、與新時代審美相契合的現代理念,甚至其中亦不乏含有先進文化品質的元素。基於此,編撰者便試圖能夠用新時代新曲藝人的視角,撥開水面的浪花、泡沫,探尋水底的流向、走勢,最大可能地對曲藝藝術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做出科學、理性、清晰的回答。由此,《藝訣和術語》富有三種品質:

【聚焦】永不生鏽的開心鑰匙——寫在《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出版之後

一、描畫“肖像”,回答曲藝“我是誰”的問題

曲藝是什麼?

是一把開心的“鑰匙”。“開心”是其形式,“鑰匙”則體現出對內容的要求。就此而言,曲藝與《文心雕龍》提倡的“文附質”“質待文”“文質相稱”相呼應。

【聚焦】永不生鏽的開心鑰匙——寫在《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出版之後

“鑰匙”告訴我們:開心是受眾的目的,所以曲藝作品就應該充分發揮鑰匙的功能,於寓教於樂、寓莊於諧中巧妙地開啟受眾的心靈。由此可言,曲藝追尋觀眾開心,絕非單一由生理刺激引發笑聲,而是與“鑰匙”功能緊密聯絡、融為一體的,化成動心的故事、寬心的語言、入心的曲調、會心的哲理等曲藝美的千姿百態。

藝術的最大價值,是審美功能與宣教功能的協調、統一。而曲藝藝諺藝訣讓我們知道:曲藝審美始終將“說什麼與怎麼說”,即“有意義和有意思”看成渾然天成、不容分割的“一個”。諸如“心中有活人,出言人才活”等,這些藝諺之所以沒有指具體表演、創作,是因為它體現的是曲藝的“整體觀”,強調曲藝形式與內容的協調與平衡。再如藝諺“說書唱戲勸人方”,沒有涉及具體技術、技巧,其中的“方”字卻賜予人對“方式”“方法”“方案”“方略”“妙方”“配方”“外圓內方”等“千方百計”的聯想。

有的人文學者提出,若要抵達藝術的高境界,三種修養不可缺少,即音樂的、哲學的、詩歌的。優秀的曲藝藝諺藝訣提示我們:若能沉下心深入地品味經典曲藝,完全可以一併提升人的綜合修養。

【聚焦】永不生鏽的開心鑰匙——寫在《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出版之後

二、尋根問底,回答曲藝“我從哪裡來”的問題

【聚焦】永不生鏽的開心鑰匙——寫在《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出版之後

曲藝

從哪裡來?

曲藝從哪裡來?從廣袤大地中來,所以曲藝“離開了麥子地就斷了琴絃”。

“離開了麥子地就斷了琴絃”屬於曲藝藝術的“新藝諺”,它摘自於描寫有700多年曆史的河南馬街書會藝人生活的方言話劇《老街》裡的幕間唱詞:“藝人難藝人難藝人真難,爹賞飯娘賞飯埝子難圓,可惜這好曲好唱感地動天,離開了麥子地就斷了琴絃。”作者所言極是,老百姓喜歡與習慣圍攏、扎堆兒看曲藝的“麥子地”,才是曲藝與曲藝人得以生存、成長乃至收穫自強、自信的土壤。所以,“離開了麥子地就斷了琴絃”不脛而走,成為一句新的藝諺,也與藝諺“麥前麥後,說書唱曲的黑瘦”相呼應——麥子收割前後,農村常常會邀請曲藝藝人演出,以慶賀豐收,那時就是藝人們最辛苦的時候。

曲藝是從“麥子地”裡走出來的,它的“骨血”“基因”要求它所有的功夫、技巧、智慧都要為拴住麥子地裡觀眾的腿而存在,而很多優秀的說書家便成了對觀眾審美情趣、喜愛了如指掌的心理學家。好曲藝無不富有機趣。明末清初的戲劇家李漁曾言:“‘機趣’二字,填詞家必不可少。機者,傳奇之精神;趣者,傳奇之風致。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生氣。”許多曲藝藝諺都是藝人與觀眾“相依為命”或藝人“投其所好”的證明:“聽書聽扣”,是說個性鮮明的人物、婉轉曲折的故事與新奇有趣的情節才能拽住麥子地裡聽書的人兒;“噱乃書中寶,無噱書不好”則提醒說書者,惟有曲藝那種俗轍雅韻的趣味兒、詼諧幽默的笑料能夠給聽書人提神兒;“說的是古書,講的是俗理”,它可不單是指曲藝有說古書的傳統,更指明“通俗性”是曲藝人牽手觀眾的路徑、通道,所謂“丟掉通俗性,就是丟觀眾”——通俗性是曲藝藝術的生命之魂。曲藝之所以強調“有人有事有情有趣兒”,因為它讓麥子地裡的觀眾品著有味、聽著得勁。

【聚焦】永不生鏽的開心鑰匙——寫在《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出版之後

三、展望未來,回答曲藝“我到哪裡去”的問題

“觀眾是衣食父母”是幾乎所有藝術從業者的共同認可,也是回答“曲藝到哪裡去”的最樸實、最親切、最響亮的聲音。

曲藝發展史,是由曲藝人與觀眾共同書寫的。所以,“觀眾是衣食父母”亦可以解釋為“觀眾視藝人為兒女”。而仔細品味一些藝諺,我們能發現“曲藝人與觀眾”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要想好,顛個倒”,說的是曲藝思維的出發點,更是曲藝人與觀眾相依為命的真情義;“不隔聲不隔音,最關鍵的是不隔心”,說的是曲藝審美的立足點,更是曲藝人與觀眾難以割捨的好情緣;“千人一面無人看,一人千面看不厭”,說的是曲藝技巧的支撐點,更是曲藝人與觀眾心心相印的好情感;“要想深,通古今”,說的是曲藝素養的制高點,更是曲藝人與觀眾比肩共存的大情懷。

“腔無新舊,悅耳為上”,這裡的“悅”當然是指觀眾開心,因為只有觀眾開心曲藝人才可以收穫自己的開心。1957年四川成都出土的兩件精美異常的“說書俑”,一為站式、一為坐式。坐者赤足裸上身,左腋下夾手鼓,右手握著鼓棒前伸,屈左腿,抬右腿,方面大耳,滿額皺紋,大鼻碩口,做笑唱狀,眉飛色舞,一副說書說到精彩之處,喜形於色按捺不住的神態。以始於“顏值”,敬於“才華”,久於“品性”而論,支撐曲藝走過漫長曆史的,除了自身的顏值與才華外,美好的品性是更重要的“基因”。曲藝藝諺有“無書不益人”之說,益人,強調的就是曲藝作品及其內容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聚焦】永不生鏽的開心鑰匙——寫在《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出版之後

曲藝藝諺告訴我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優秀的曲藝文學作品大多具備“勸世賢文”的品質。從這樣的意義上說,老百姓目光所及的“話題”,便是曲藝文學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創作資源——家長裡短的典型化、多向情感的人性化、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微妙與複雜化,及其社會問題的深刻化等,皆是說書人與曲藝作品的價值體現。優秀的曲藝題材總是在“大多數”最熱心、最關注,能夠切身體驗或翹翹腳可以觸控到的“人情物理”之中。曲藝觀眾對歷史題材與現代題材的選擇一向大度、包容,但對說書藝人來說,說什麼與怎麼說則必須統一到“面對新時代說”的境界。好的說書家與好的曲藝書目,即使講述千年往事,亦懂得千方百計地下氣力去把握、演繹人物千年不變的情感規律,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束縛,適應、滿足大眾百姓共性的、久遠的審美需求。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曲藝人只有不忘初心,始終保持情感、喜愛與觀眾暢通無阻,才能永葆旺盛不衰的藝術創造力與感染力。曲藝藝術要為人民大眾服務,由此而言,人民性是曲藝最重要的藝術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說到底,曲藝依附的“皮”不是“藝諺藝訣”,而是它與大眾百姓的真情真意。

【聚焦】永不生鏽的開心鑰匙——寫在《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出版之後

四、一些個人的感悟

【聚焦】永不生鏽的開心鑰匙——寫在《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出版之後

《藝訣和術語》是對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的整合。離開了對曲藝專業術語的瞭解,曲藝藝諺藝訣便成了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裡,曲藝藝人都是被社會歧視的弱勢群體,於是漸漸地形成了自我保護的“江湖”。江湖自有扯不斷的聯絡。比方“腥加尖”,倘若弄不懂何謂“腥”“尖”,多數人就會對此茫然不解,不知所云。所以,曲藝的專業術語與曲藝藝諺藝訣雖系不同概念,卻又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時代在發展,曲藝及其藝諺必與時代同行,評彈原以“說、噱、彈、唱”見長,後來有評彈界的賢達為其添上第五個字:演。誠然,評彈的“演”不同於“現身說法”的戲劇,而是點到為止。於是我們看到的藝諺是“說、噱、彈、唱、演”。

《藝訣和術語》首先面對的讀者是曲藝業內人士和正在入門的曲藝新人,因為惟有不斷了解、熟悉曲藝獨立存在理由與價值,對曲藝不可取代的個性特徵有比較全面、相對深刻的瞭解與掌握,才有可能成長、發展為曲藝的“行家裡手”。其次,曲藝的藝諺藝訣是一代代曲藝藝人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對曲藝藝術獨有價值與規律及其長與短的自我審視與自知之明,因為它與功利、虛名沒有多少聯絡,屬於“小人物的大智慧”之列,故而求真求實、有理有用、常讀常新。其次,它能為從事藝術其他行當的讀者開闢一條觸類旁通的新路徑,使其“遷想妙得”“化他為我”。第三,為大眾讀者提供一冊探究民族曲藝精神與文化精髓的曲藝文化讀本,透過對曲藝藝諺藝訣與專業術語的瞭解,漸漸培養出一批熟悉、熱愛並真正懂得欣賞曲藝藝術的新觀眾。

《藝訣和術語》是若干時代積累的產物,由此有的則難免帶著極為明顯的舊時代痕跡,甚至也有與今天新時代精神、新時代審美格格不入或不太相符的“汙漬”與“劣跡”。曲藝藝諺說:“一句邪,矮半截”,其實,人之所言只是其價值觀、審美觀與思想、素養的載體,“一句邪”源於“人半截”。所以,儘管嚴格按照彙集、分辨、詮釋的步驟,編撰者做了許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甄別與篩選,但由於受自身素養、審美眼光的侷限,依然會存在諸多不足乃至錯誤,由此懇請讀者予以批評、指教,以便今後修正、提升。

“我們一直尋找的,卻是自己原本早已擁有的;我們總是東張西望,唯獨漏了自己想要的,這就是我們至今難以如願以償的原因。”以柏拉圖的名言作為我們編著、詮釋《藝訣和術語》過程與感悟,似乎最為允當。

本文選自《曲藝》月刊2020年第9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