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傳媒網】丹青四月春雨貴如油,河西走廊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情

文/丹青

四月春雨貴如油,在這個讓人感到快樂的季節,我受友人邀請從煙雨朦朧的江南姑蘇城外又乘高鐵,一路西行來到隴上的古秦州,此行的目的在於探尋河西走廊早已被歲月無情遺忘的舊夢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情況。我乘著高鐵一路西行,深感河西走廊這塊土地的豐厚與堅實,如果你一腳踩在這塊土地上,你一定會感覺到歲月的刀工格外滄桑不平。

【陝西傳媒網】丹青四月春雨貴如油,河西走廊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情

南郭寺山門

我來到南郭寺,零星的小雨,夾雜著點點涼意,不時打在臉上,讓人不由自主想起諸多瑣碎的時光。一點一點,滴入心谷,讓人時醉時醒而冷暖交替。或許是南郭寺厚重的歷史和記憶,讓淺薄的我格外惶惶不安。我在美如畫屏的竹林深處小道上漫步,不時想起多年來每次登山所見的鮮活畫面和難忘回憶。

我的老朋友丁丙學先生從踏入社會工作,就在這塊土地上堅守,從來沒有換過單位,如今人也退休了,一個學林業生態工程的學者,把整個人生最寶貴的時光,都留在了這塊土地上,真的令人敬佩!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庭院前的千年老樹和庭院內的古臥柏,它們彷彿早已被歷史的刀光劍影和風花雪月,篆刻存留於天地之間,成為現實中最能打動人的立體剪影。調研中我聽丙學老友介紹,多年來讓我一直非常反感的亂搭亂建歪風邪氣,得到了天水市和秦州區政府職能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這些破壞原生態的雜亂現象得到徹底的清理整頓。特別是原先雜亂的環境在整治工程中改變其風貌,變成多個具有特色文化的休閒娛樂場所,值得其他景區借鑑。

【陝西傳媒網】丹青四月春雨貴如油,河西走廊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情

山門前兩棵唐代國槐

我早在記錄天水的其他文章中就介紹過,天水這塊土地特別神奇,此處集北雄與南秀於一體,融人文與風情於一身,獨擅天地之靈、造化之奇和人文之美。地域跨長江、黃河流域,屬大陸性暖溫帶半溼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1℃左右,年降雨量600毫米,森林覆蓋率達35。9%,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歷史上就被稱為“隴上江南”。因此,她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特別是大地灣遺址的發掘證明,早在8000年前天水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有史可稽的建置史達2700多年。全市現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50多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麥積山石窟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被稱為祈福聖地,大福武山水簾洞的拉捎寺摩崖大佛,其本身就是絲綢之路文化帶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完全沒有任何理由拒絕作為世界遺產名錄的一分子!如果論它體積的壯觀、文化的厚重、藝術的魅力震撼、所處環境優勢的獨特,絕對不輸給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的樂山大佛!這樣的怪事應該引起我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重視。

我對這個位於天水市區城南慧音山坳的古代寺院,有一種特殊的感覺,每次來天水,南郭寺是必到的。這座始建於南北朝時期,距今約1500年的古寺,千百年來迭有興廢,歷代均有重修。隋代建塔,宋代稱妙勝院,乾隆初年,被敕賜護國禪林院。三門三院,三門依次排列,三院相互連通。西院為南郭寺主院,院內又有東、西禪林院,東禪林院現為杜少陵祠;中院內的“南山古柏”,樹齡約2500餘年;東院有千秋不竭,享有“靈湫”之譽的北流泉。詩聖杜甫行寓秦州,曾有“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的佳句。詩中所稱老樹即為“南山古柏”,北流泉即現已成井的北流泉。此外,東院還有新建的《二妙軒碑》和杜甫雕像。《二妙軒碑》為清初著名詩人、秦州知州宋琬集書聖王羲之的字,詩聖杜甫的“秦州雜詩”,因此,詩書皆妙,故稱“二妙”。原碑早已損毀,幸有拓本存世,南郭寺《二妙軒碑》即是依據拓本重新立碑勤石,從而使《二妙軒碑》重現於世,遂成一段千古佳話。

【陝西傳媒網】丹青四月春雨貴如油,河西走廊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情

南郭寺後山上新建的寶塔

南郭寺承載了天水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讀透南郭寺,你就能真正感受到天水文風的魅力所在。這次最讓我感動的是,秦州區政府在南郭寺的中軸線上,古代寺院的後山上重修了一座體量龐大的新塔,遠遠看去彷彿是一條歷史之纖扯著我的思緒,突兀蒼嶺而橫空出世,無論你從近處和遠方的蒼涼悲壯裡,都能感覺到它真實的力量。當時我所處的位置,沒有人煙,沒有風,細雨綿綿如同蒼天落下的淚,更沒有任何聲響,一切都是那種超脫塵世特殊的寂,一切都是那種淨化自然真實的靜。遠近的山在寂靜中沉默著,就連我腳下古老塔基的所在地,彷彿隱藏已久的遠古夢境都沉默無語,彷彿仍在繼續等待著一種聲音的呼喚。當我發現腳下原來的塔基磚鋪地面出現許多明顯基礎塌陷問題後,最終透過文化界的朋友,好不容易找到相關資料瞭解情況。

據《秦州志》記載:西院臥佛殿有隋塔一座,塔共七級,通稱七級浮屠。始建於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四月八日,竣工於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天水地震,隋塔被震塌,殘留下層兩級;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僧人恵寶主持修復磚塔二級;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85年)北直縣令謝鑑、州守車江等人主持再一次維修古塔;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天水發生特大地震,古塔重遭嚴重破壞,殘留兩級,翌年被孔繁錦部隊拆除,磚用作造幣廠砌煙囪。2003年被公佈為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個基礎是1994年4月28日,被天水市佛教協會在南郭寺西院恢復臥佛殿時,施工中無意發現磚砌塔基,隨即彙報市文化局,在專業人員現場踏勘後,及時將踏勘情況向市政府、省文物局做了彙報,7月26日,省文物局派省考古研究所戴春陽一行三人對地宮進行了先期勘探,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對地宮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隋塔遺址是古老的南郭寺最為悠久的歷史見證之一,對它的科學發掘與保護研究南郭寺歷史,寺院建築格局演變,乃至隴右佛教歷史文化淵源都有及其豐富的價值,對隋唐時期隴右的政治、經濟、軍事、民俗、宗教、建築等文化層面有著無可替代的研究價值。未來研究、保護好這批無比珍貴的地下文物,讓它迴歸到自己最初的原點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儲存手段合理展現,讓珍貴文物發聲講述歷史的過往和歲月的滄桑,對展示天水市城市形象、弘揚天水悠久的歷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河西走廊這清冷綿綿的細雨紛飛中,在這無邊寂靜裡,我像一個孤獨的尋覓者,不甘寂寞的靈魂,多麼想調動起我這個後來者的全部激情,喊出心之音;多麼想用我這個後來者的生命,撥出心之聲。為打破這山坳深處讓人窒息的寧靜,做會兒勇敢的歌者。然而,在這廣袤的大自然面前,在這千古留名的古寺殘基上,在這歲月底蘊深厚的土地上,我最後其實感覺,一切是那樣的無能為力,生命的力量顯得那樣的渺小和無助。

埋藏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山野,永遠是無言的,何況它就這樣沉默過千百年的風雨滄桑,靜靜地看著歷史或輝煌、或悲壯走來別去,看著創造歷史的人們生死繁衍,一代又一代生動著、無奈著、無言著,如一縷縷青煙般嫋嫋地飄落成泥!每當我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武威考察調研時,最先見到的總是那尊馬踏飛燕,它凜凜立在城市最顯眼的位置,這是我們祖先的傑作,青銅那麼笨重的材質,而且還是一匹馬,給塑得輕舞飛揚,那種輕與重的強烈對比,卻給塑得渾然天成,這就是中華文化永不過時的見證。誰又能想到這座塔基裡深藏著怎樣的燦爛輝煌?如果因為我們的失誤導致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消失殆盡,誰又能承擔起這個歷史責任?

文化作為一個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寫照,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精氣神,是這個民族凝聚力、團結力和創造力的象徵,是一個民族思想歸宿和價值依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要再現我國在世界政治、經濟、科技舞臺上的卓越貢獻和重要地位,更深層次的則是要實現中華文化和文明的復興。一切文物遺存均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均是見證中華文明歷史最好的見證物。歷史是通向現實的,物證就是要抵制遺忘,為我們從歷史中尋找更多的現實啟示提供支撐。同時我們必須接受,隨著時光的流逝,歷史的真實遭遇不測的消磨與掩蓋,真相的書寫難度陡然增加,唯有考古發掘出來的物證,才是最棒的歷史見證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每個人都是特定時代的文化傳承,都會成為歷史的一個截面,千萬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重,也無需擔心自己太輕。考古學與歷史學的主要功能是建立準確的知識體系、提供有益的歷史鑑戒、求索深邃的歷史哲理、引導恰當的社會選擇。只有明白這些道理,我們的工作才會做得更好!“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文化品質就是國家品質,文化發展關係國家發展。希望甘肅省的文博工作者都能夠成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者與呵護者,你們多年來為腳下這塊土地作出的貢獻、為祖國文化自信奉獻的一切,人民會記得,歷史更會銘刻。作為一個在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界奮鬥多年的老戰士,我會一如既往地支援和鼓勵你們並一路攜手同行!願祖國繁榮昌盛!願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事業的康莊大道越走越寬廣!

(作者系中國報道網雙創中國欄目專欄作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