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 菱角香

■山東棗莊 鄭學富

俗話說:“秋風起,菱角香。”秋天一到,菱角到了收穫季節。菱角是南北方都很普遍的水上植物,也是人人都愛吃的時令鮮食,因此,古代文人留下了很多采菱的詩詞。南朝梁江淹的《採菱曲》曰:“秋日心容與,涉水望碧蓮。紫菱亦可採,試以緩愁年。”觀賞如此婀娜多姿的女子採菱,誰還有憂愁呢?所以張九齡說“蘭棹無勞速,菱歌不厭長”。看秀女採菱,曲子要慢慢欣賞,再長也不厭煩。劉禹錫就曾寫過一首很長的《採菱曲》,其中寫到:“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綵鸞翔。盪舟遊女滿中央,採菱不顧馬上郎。爭多逐勝紛相向,時轉蘭橈破輕浪。”描繪了女子採菱的情景。白居易有《看採菱》詩曰:“菱池如鏡淨無波,白點花稀青角多。時唱一聲新水調,謾人道是採菱歌。”當溫庭筠看到滿塘的“菱荇”和有人乘船東歸時,縷縷鄉愁縈繞在胸間,勾起了他思鄉的愁緒:“湖上微風入檻涼,翻翻菱荇滿回塘。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蘆葉有聲疑霧雨,浪花無際似瀟湘。飄然篷艇東歸客,盡日相看憶楚鄉。”明代詩人張元凱的《採菱詞》則猶如一幅絕妙的採菱圖:“菱角何纖纖,菱葉何田田。……嬌容入花亂,素腕隨荇牽。要住語綢繆,風動裙帶偏。”

上海博物館收藏有一幅金農《採菱圖》(見圖)。作品縱26。2、橫35釐米,創作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時年作者72歲,藝術上可謂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圖中遠山若隱若現,近處的一彎赭色沙丘在湖中緩緩伸展,景色描繪得簡約空曠,有秋高氣爽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湖面上水平如鏡,一簇簇菱葉茂密碧綠,幾隻小舟在青萍間競相划動。採菱女衣著鮮豔,既強調了採菱主體,又豐富了畫面色彩。讓人看到一群妙齡女子吟唱著輕柔舒緩的曲子,划著一葉扁舟,捲起衣袖,露出凝脂般白皙潤滑的手臂,彎下腰肢去水面採菱,勾畫出一幅美輪美奐、勾人魂魄的採菱圖。如明代杜瓊《採菱圖》詩云:“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紅裙綠髻誰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三三兩兩共採菱,纖纖十指寒如冰。”金農博學多才,涉獵豐富,不僅在文學上造詣很深,而且具有精湛的書法功力。畫面的頂端有一大篇題跋,可謂匠心獨具。跋文是:“吳興眾山如青螺,山下樹比牛毛多。採菱復採菱,隔舟聞笑歌。王孫老去傷遲暮,畫出玉湖湖上路。兩頭纖纖曲有情,我思紅袖斜陽渡。此詩餘題趙承旨《採菱圖》之作也,清夏無事,畫以遣興,又書此詩,奉寄高流一笑。曲江外史記於廣陵僧舍。”

古時,菱角被看作是糧食,《光緒順天府志》記載:菱角“生啖不甚甘脆,惟蒸曝亦可充糧。”夏末初秋之際,正是採摘菱角和芡實的最佳時節,此時食用菱芡,新鮮味美,營養豐富。唐代詩人白居易對菱角的美味讚不絕口:“嫩剝青菱角,濃煎白茗芽。淹留不知夕,城樹欲棲鴉。”芡實營養價值高,美味可口,是滋補的佳品,除食用外,還可釀酒。根、莖、葉、果均可入藥。宋代詩人葛勝仲對芡實情有獨鍾:“盤裡明珠芡實香,尊前堆雪膾絲長。”古人有很多食用“菱芡”的詩詞,如“菱角雞頭應已厭,蟹螫馬頰更勤餐”(蘇轍),“菱角雞頭薦晚杯,詩成不受片雲催”(蘇泂)等。民俗學者鄧雲鄉在《菱角》一文中寫:“生時綠中泛紅,煮熟後呈褐色,吃起來極其鮮嫩。”金雲臻先生對芡實的美味有描述:“芡實有老、嫩、二蒼之別。老者綠中帶紫,嫩者淺黃,只有二蒼呈碧綠色最中吃。……沉李浮瓜都缺乏它的雋永之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