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譚│林陽:題畫詩的源流

點此處「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週刊」快速關注

藝術譚│林陽:題畫詩的源流

作者 :林陽

藝術譚│林陽:題畫詩的源流

臘梅山禽圖 (絹本設色 ) 宋 趙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題畫詩是中國畫中獨有的藝術形式,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雖然詩詞與繪畫各為不同的藝術範疇,各有其特點,不可替代,但兩者相結合產生的新藝術形式,給人們更豐富的想象力與美感。

清代書畫家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之。”在中國畫的空白處,畫家題寫詩詞,抒發自己的情感,表現自己對事物的見解,這種詩就是題畫詩。

詩與畫,本是兩個不同的藝術形式。詩以言表達,畫以形表達;詩以表意為重,畫以達境為長。詩因畫的境而增色,畫因詩的意而生輝。

蘇軾在《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指出,王維既是詩人又是畫家,不僅能詩善畫,而且善於將詩轉化為畫,將畫轉化為詩。王維的詩歌、繪畫創作都以格調清新示人。王維的詩中有很多充滿畫意的詩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 。《宣和畫譜》認為王維的詩句:“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皆所畫也。

在唐詩中,這類詩句比比皆是。如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杜甫的“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牧的“十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李賀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等等。這些詩雖充滿了畫意,但並不是題畫詩。

王維不僅擅長寫詩,也擅長作畫。他的畫被譽為“畫中有詩”,只是沒有作品流傳下來。米芾在《海嶽論人物畫》中說:“王維畫《小輞川》摹本筆細,在長安李氏,人物好,此定是真。若比世俗所謂王維全不類,或傳宜興楊氏本上摹得。”又說:“文彥博太師《小輞川》,拆下唐跋,自連真還李氏。一日同出,坐客皆言太師者真。唐張彥遠《名畫記》雲:‘類道子。’又云:‘孫圖僅有之,餘未見此趣。’” 米芾在分析宋代所見的王維畫作時,談到看見不少作品,估計有一些是仿品。

“雲峰石色,絕跡天機,筆思縱橫,參於造化。”是前人對王維繪畫的高度評價。

在古代,看一幅畫有沒有詩意,也有以考試形式出現的。宋代在歷史上首先設立了畫院。相傳先後有六次以詩作畫的考試。如“踏花歸去馬蹄香” “竹鎖橋邊賣酒家”等。有記載的兩次是宋徽宗親自出題考試,選拔優秀畫家入畫院。他以詩句為題,請學生根據題意畫畫。宋徽宗曾出一題:“亂山藏古寺”,該詩句選自宋代書畫家楊無咎的《玉燭新·荒山藏古寺》。許多考生畫的是露出塔尖或大殿的鴟吻,或者是殿堂,沒有“藏”意。而第一名畫的是滿幅荒山,露出一支佛寺的幡杆,表達“藏”意和“古寺”。

齊白石畫的命題畫《蛙聲十里出山泉》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他以重墨畫出山澗,溪流湍急,六隻蝌蚪順著山泉緩緩而下,畫面上沒有青蛙,卻將隱在山澗後面的蛙聲巧妙地表現出來。

實際上,這幅詩畫合璧的作品是齊白石與老舍共同創作的。

舒乙回憶說:“1951年,老舍選了蘇曼殊的四句詩句,向老人求畫。老人很漂亮地完成了四幅畫作,裱出來掛在寓中客廳西牆上,滿壁生輝。之後,老舍又找了四句表現難度更高的詩句再度向老人求畫,其中最難的就是查初白的《蛙聲十里出山泉》和趙秋谷的《悽迷燈火更宜秋》。”

2011年,北京畫院的一封信披露了這段驚人的史料,原來老舍在求畫的同時,還主動提供了其繪畫構思。其中關於怎麼畫《蛙聲十里出山泉》,老舍用紅毛筆寫道:“蝌蚪四五,隨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

宋代晁補之在《和蘇翰林題李甲畫雁二首其一》中說:“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

宋代之後,題畫詩逐漸增多。比如蘇軾為好友惠崇和尚畫的《春江晚景》題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就是標準的題畫詩,如今畫已不在,但詩卻流傳了下來。這首詩是否題在畫面上,還無法考證,因為當時並沒有在繪畫作品上直接題詩的習慣。

在繪畫作品上題詩,始於北宋末年。現存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的《臘梅山禽圖》上有自題詩:“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而趙孟堅《墨蘭圖》上的自題詩:“六月湘衡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表現了作者孤傲的情懷。

不僅有自題的題畫詩,也有他人題寫的題畫詩。宋徽宗的《聽琴圖》上就有蔡京的題畫詩:“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

南宋畫家馬麟,擅長人物、山水、花鳥。宋寧宗皇后楊氏在其《層疊冰綃圖》上題詩:“渾如冷蝶宿花房,擁抱檀心憶舊香。開到寒梢尤可愛,此般必是漢宮妝。”

清孫承澤的《庚子消夏錄》中記載:“馬遠,在畫院中最知名,餘有紅梅一枝,蒨豔如生,楊妹子題一詩於上。按:楊妹子者,寧宗恭聖皇后之妹,書法類寧宗。凡御府馬遠畫,多令題之。”明確了在南宋時期,已經有了在繪畫作品上題詩。

元代書畫家管道昇曾奉皇太后旨意畫梅,並題詩其上,詩云:“雪後瓊枝懶,雪中玉蕊寒,前村留不得,移入月中看。”

清錢杜的《松壺畫憶》中記載:“畫之款識,唐人只是小字,藏樹根石罅,大約書不工者,多落紙背。至宋始有年月記之,然猶是細楷一線,書無兩行者。惟東坡行款皆大行楷,或有跋語三五行,已開元人一派。” 唐、五代以前,在繪畫作品中,留款的不多,且在樹根石罅下,即使蘇東坡以大行楷行款,也沒有在繪畫作品上寫題畫詩。

元代以後,題畫詩才逐漸多起來,但一般只是在空白處題詩,並沒有將題詩融入畫面之中。直到明清時期,文人寫意畫開始盛行,將詩書畫融為一體成為藝術潮流。不僅在畫面上題詩,還需要具有相當的書法水平。

題畫詩在中國畫中不僅要服從畫面的佈局,也是其章法的一部分,在虛實中給予繪畫內容及形式的補充。

清代書畫家孔衍栻在《石村畫訣》中說:“畫上題款詩,各有定位,非可冒昧,蓋補畫之空處也。如左有高山右邊宜虛,款詩即在右。右邊亦然,不可侵畫位。”

明清之後,畫家們認為好的書法題詩,可以為繪畫增光添彩。詩書畫三絕,為此時文人的藝術追求。如八大山人、徐渭等極為重視題畫詩的書寫及其對畫面的經營。而到了清末,畫面主體與題畫詩不僅遙相呼應,也包括印章的數量和位置,都是畫家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詩書畫印成為文人畫新的標準。

本文刊於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週刊,轉載請註明來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