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詞語|曲曲菜 苦麻子

作者簡介

唐瓦當,

亦名大唐瓦當,實名陳鳳利,唐山人,唐山方言、民俗和曲藝愛好者。在燕趙都市報冀東版發表時評文章多篇,在唐山本地報紙發表了方言和民俗文章三十多篇,如《唐山陶瓷對唐山方言的影響》《老奤兒話裡的大學問(連載)》《除夕夜為什麼叫五介黑介》《震後的問候語》《鄉愁滿滿的懶豆腐》等等,在勞動報和晚報發表相聲研究文章如《相聲裡的唐山話》《唐山方言詞來自相聲黑話》《唐山曲苑兩祥林》《相聲藝人唐山闖碼頭(連載)》《唐山小山,相聲的江湖(連載)》等。

“三月三,曲曲芽鑽天”。在諸多野菜當中,唐山人對於

“曲曲菜”(也叫曲曲芽)

可謂是情有獨鍾的,可能是其出芽最早,在眾野菜當中率先登場的緣故吧。唐山百姓喜愛的野菜,除了“曲曲菜”之外,還有莧菜、薺菜、馬齒莧、野掃帚和鹽蓿菜等等。但能在“三月三”就開始在百姓餐桌上一展風采的,尤其是能與唐山特有的“酸醬”一起獨領風騷的,非“曲曲菜”莫屬。

“曲曲菜”(qǔ qǔ cài)學名苣蕒菜(qǔ mǎi cài),

是一種菊科植物,味道微苦,具有明目利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消暑利溼等功效,與唐山的酸醬算是一對絕配。唐山酸醬主要原料是黃豆和麥麩,是基於利用麴黴發酵的原理,生成出乙酸的一種豆醬。“曲曲菜”蘸酸醬,是餐桌上的黃金搭檔,唐山人喜歡的時令美食。所以,一到“三月三”,唐山的百姓就會利用閒暇之餘,拿上工具,帶上一家老小,甚至有的喚上寵物,把車開到到郊外的田間地頭。一邊踏青,一邊尋覓“曲曲菜”。如果發現了鮮嫩的“曲曲菜”,免不了大呼小叫,引來一陣騷動和羨慕。

方言詞語|曲曲菜 苦麻子

回到家後,將“曲曲菜”擇好洗淨,捏一撮嬌翠欲滴的菜葉,蘸著澥好的酸醬,再喝上幾杯啤酒,神仙的日子也不過如此。現在“曲曲菜”消費市場巨大,精明的商人會集中收購,然後批發出售,深受百姓歡迎。甚至還有特意人工種植“曲曲菜”的,比野地裡的要大很多,但依舊鮮嫩,葉片肥碩多汁,咬上一口,白色的奶漿充盈唇齒之間,淡淡的苦味過後,口中泛出一絲甘甜。“曲曲菜”還有一個近親,就是

“苦麻子”

,也是菊科植物,唐山人也叫“苦媽子”,味道不像“曲曲菜”溫和,苦味剛烈,葉片也稍有區別,嚴格來說,它們都是苦菜,古書中稱為“荼”。“苦麻子”也可生食,嫌苦一般會焯水後涼拌,當然也可以做餡。“曲曲菜”算是苦菜的一種,就像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一家人中的兄弟姐妹,也會各有性情,這就是“曲曲菜”和“苦媽子”的個性所在。“苦媽子”雖苦,但也是荒年百姓的救命菜,電影《苦菜花》中的苦菜,就是“苦麻子”。

由於各地的方言不同,一音之轉往往造成了本字的丟失,久而久之,訛音訛字造就的俗字登上了大雅之堂。“曲曲菜”的本名本字就是“苣蕒菜”(qǔ mǎi cài),“曲”(qǔ)為“苣”(qǔ)字之誤,二字同音(萵苣的苣則讀為jù),“蕒”(mǎi)字則訛為“麻”(má),所以有的地區把我們俗稱的“曲曲菜”叫做“曲麻菜”(qǔ má cài),這是從“苣蕒菜”到“曲曲菜”的過渡。而“苦麻子”或“苦媽子”中的“苦麻”(kǔ má)或“苦媽”(kǔ mā)二字,則是“苦蕒”(kǔ mǎi)的俗字,麻(媽)更是“蕒”( mǎi)的訛音訛字,所以“苦麻子”的學名本來就叫

“苦蕒菜”(kǔ mǎi cài)

主編:阮桂君

執行主編:覃雅行

作者:唐瓦當

封面圖:網路

編輯:金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