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中國寺觀壁畫之最。這裡儲存有從唐代開始各個朝代的寺觀壁畫,可謂蔚為壯觀。很多大名鼎鼎,也有的不為人知。它們與敦煌石窟壁畫、各地出土的墓葬壁畫,共同組成了我國燦爛悠久的古代壁畫藝術寶庫。

介紹山西寺觀壁畫,從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開始。

佛光寺的價值自不必說,熟悉中國古建的朋友們人人皆知。但它儲存的壁畫卻是很多遊客到訪時容易忽視的,當然有的壁畫也無法讓普通遊客一睹其芳容。佛光寺儲存有唐、宋、明、清各個朝代的壁畫,價值最高的當然是唐代壁畫。

傳統的說法是佛光寺儲存有61。68平方米的唐代壁畫,但是經過近些年專家的考證,實則並沒有這麼多,佛光寺現存有唐代壁畫共計四幅,總面積約8。91平方米。其中三幅位於前槽內柱栱眼壁外側,是遊客到了佛光寺就可以看到的,另外一幅藏於釋迦須彌座之後,無法看到。位於栱眼壁的三幅壁畫分別在南稍間、南次間,以及北稍間。其餘當心間與北次間的兩幅《千佛圖》應該為宋代所繪。南稍間與北稍間呈對稱組合,畫面均為《卷草圖》,該畫風與敦煌莫高窟第122窟《金剛經變》邊框等處卷草圖、第61窟《五臺山圖》邊框卷草圖風格相近。《金剛經變》為中唐作品,《五臺山圖》為晚唐五代作品。原色以青綠為主,間以土黃、粉紅等色,現在大多風化為鐵灰色。兩圖均線條流暢、動感極強,唐風顯著。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位於南次間的畫面內容為“西方淨土經變圖”,也被稱之為“彌陀說法圖”,由三組畫面組成,中間以佛為中心,兩側以菩薩為中心,三組主像旁各有脅侍、金剛等,天空有地藏赴會、飛天飛舞等影象,在兩側小角泥道栱栱頭之下的小空的也沒有浪費,左右分別繪有僧人和官員及侍從各三個人物。整幅壁畫畫面雖小,但是人物眾多。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另外一幅畫面是在1964年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偶然發現的,位於佛壇主像釋迦牟尼的佛座束腰後部。由於佛座與扇面牆之間距離近,且佛座兩側砌土牆圍護,所以一直處於避光狀態,顏色儲存很好,是我們瞭解唐代壁畫重要的參考。

畫面為《毗沙門天降妖護法圖》,由三組人物構成,一組為毗沙門鎮鬼圖,毗沙門手執寶劍,腳踩惡鬼,怒目圓睜;旁邊繪吉祥天女,上著開胸大袖對襟長衫,下穿垂地羅裙,頭挽雙環髻,面塗脂粉;中間畫面為天官擒猴圖,天官頭戴判官帽、身著虎皮紋衣服,擒一猿猴狀怪物;畫面另一端繪一龍狀怪獸,張牙舞爪,欲吞食一驚恐萬分的骷髏形惡鬼,惡鬼前方有長著獠牙、手持棍棒的夜叉,正在前行。此幅壁畫,疑為按照吳道子《天王送子圖》的粉本所繪。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佛光寺唐代壁畫面積雖小,但線條流暢,設色雅緻。“西方淨土經變圖”人物眾多,且繪畫技藝高超;“毗沙門天降妖護法圖”妙趣橫生,肌肉感十足,“麻袋裝土豆”式的肌肉表現與唐代石雕作品相似。

唐代壁畫是我國古代壁畫藝術的巔峰之作,當時的作品眾多,名家薈萃,可惜的是現存寥寥,除敦煌與墓葬出土之外,全國已很難再找到唐代壁畫,佛光寺尚存的唐代壁畫顯得尤為珍貴,難怪梁思成先生讚道:“除殿本身為唐代木構外,殿內尚有唐塑佛菩薩十餘尊,梁下有唐人題名墨跡,栱眼壁有唐代壁畫,此四者一已稱絕,而四藝集於一殿,誠我國第一國一已!”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山西寺觀壁畫梳理: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