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養德|《競石說》

成年養德|《競石說》

成年養德

(一)

在孔子的倫理學說中,信德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豐富的內容。

《論語·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以四教”指教育一個人要從詩書禮樂、社會實踐、忠誠守信、思想情操等方面去實行。

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子以四教”是由外至內,由淺入深,似可成立。文、行是人的外在,忠、信是人的內心。在孔子那裡,才智教育與道德教育是融為一體的。這種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法可以說是十分成功的。

(二)

《論語·學而》: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

溫、良、恭、儉、讓

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段話講的是:

春秋時期,子禽向子貢請教,“為什麼孔夫子每到一個國家,總是先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老人家主動向別人問呢,還是別人主動講給他聽呢?”

子貢說:

“孔夫子他老人家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他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告訴他,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品德,也是聽到與別人不同的政事的原因。”

“溫,和厚也。良,易直也。恭,莊敬也。儉,節制也。讓,謙遜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輝接於人者也。”

是說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會親自去考察這個國家的治理情況,他禮賢下士,不擺架子,這是孔子本身所具有的美德。所以,如果一個人真能做到溫和、良善、恭敬、節制、謙讓。不但可以使人際關係更加和諧、心性修治更加推展,也能使得知識的獲取過程更加簡易平順,效果更加深入廣泛。

成年養德|《競石說》

(三)

《論語·憲問》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程子曰:“為己,欲得之於己也。為人,欲見知於人也”

程子又曰:“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於成物;今之學者為人,其終至於喪己”

孔夫子告訴我們“為己之學”——學習就是為了修養自己的道德和增進學問。

“為己之學”

旨在提高自己,然後

“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

以收治平之效。

(四)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

少年時應戒萬事萬物的誘惑;壯年時戒爭鬥;老年時戒貪圖。

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萬事萬物的誘惑;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人的一生有不同的成長階段,就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與策略:

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

如果成人不去養德,那麼成年之後我們應該培養些什麼呢?

(五)

仁者五德:恭、寬、信、敏、惠。

信居中,乃五德之核心。

人無信不立。

《論語·陽貨篇》中: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任何時代都有騙子、小人。孔子時代當然也有騙子。孔子擔心自己的學生出現騙子,所以諄諄教誨學生,一定要做一個誠信的且兼具五德的君子。

有一天,剛好有個作風浮誇的年輕人子張,向孔子請教關於仁德的問題,孔子立即抓住這個機會,結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

孔子說:

“能夠放眼世界,心懷萬民,具備且實行五種品德就可以成為仁者了。”

子張說:

“請問哪五種品德呢?”

孔子說:

“恭順、寬容、誠信、勤勉、仁慈,具備且實行這五種品德,就可以做到辦事公開公正,得到民眾真心擁護和支援,有了民眾信任,才能有所成就,也才有足夠條件可以做到循從民眾意志,為民眾福祉而直下承擔。”

恭順就會恭敬,有禮在先;尊重他人,就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寬容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重用;勤勉就會提高工作效率;仁慈就能產生四方歸來的凝聚力。這五個方面是一個整體。所以孔子教育子弟,是層層匯入。若能明白這個道理,並將道理貫徹到行動中,就會天下歸仁。

(六)

人在成年後,學校學習的任務就完成了。但如果我們就此不再學習了,只管工作與生活,只管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用,或者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那這樣的人生能有多大意義?

“活到老,學到老。”

這才是人活著的意義。而且,不斷學習與享受人生也並不矛盾衝突。

當然我們首先要搞明白的是,成年後的我們應該學什麼?學的意義是什麼?

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我們學習,就是要不斷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改善我們自身的胸懷、格局、思想、行為、習慣等。

怎麼完善呢?就是提高自己內心的、內在的修養和德行。

怎麼提高呢?就是修身,就是“養德”。

成年養德|《競石說》

(七)

“德”可以分成陰德和陽德。只有那些持續不斷地積陽德、積陰德的人,才能找到人生的大方向,才能解決錯綜複雜的問題,才能處理好紛繁雜亂的人際關係,才能熬過艱難困苦的歲月。

那些有形的、能讓人看得見或者能感覺到的德行是積陽德;那些君子不欺暗室,在暗中做善事、做好事的德行是積陰德。

《周易》裡說: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一個有胸懷、有德行的人,他的舉手投足都是在與人為善。就像一些大德高僧——“掃地恐傷螻蟻命”。此為陰德。

有技能傍身又能與人為善的人,走到哪裡都能把父母親人照顧得很好,並能服務社會。此為陽德。

一個成功人士,如果沒有經歷過一段艱難困苦的歲月,憑什麼可以度過風雨得見彩虹。他們不會像很多人那樣選擇放棄,或者得過且過,或者選擇安穩平凡的工作與生活。

這就是養德,養德就是積德。

(八)

孟子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所說的“苦”、“勞”、“餓”、“空”、“亂”、“忍”、“不能”等,就是成年人“養德”的方法,也是鍛鍊人之胸懷的熔爐與三味真火。

古語有云:

“宰相肚裡能撐船。”

如果不養德、不積德,他們又怎麼會擁有那麼大的胸懷、格局與包容心。

成人養德,就是要宰相肚裡能撐船。

(九)

什麼是德?

德就是道,道德本一體。

道是德的內在實質,德是道的外在表現。

道之在人,人合乎於道,中不偏,庸不易,則為德。

人成年之後的歲月,就應該養德,積德,積陰德,積陽德。

明白此理,也就找到了我們在社會上的原點、立足點、出發點。

當你彷徨無助時、當你心灰意冷時,回頭看看自己的陰德與陽德,時時修養。可能又會重新充滿力量。

陽德不衰,陰德不竭;

萬物自歸,萬事合順;

天下安寧,永享極樂!

最後,奉上《論語》中的名句: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智者動,仁者靜;

智者樂,仁者壽。”

幼年養性

童蒙養正

少年養志

成年養德

(黃競石。2020。10。19)

本文為

《競石說》

卷六“現代孝道觀”之第三篇

《競石說》——從“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