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十月》·散文|松廬:何處青山是越中——孟浩然越中行記

2022-3《十月》·散文|松廬:何處青山是越中——孟浩然越中行記

松廬

●原名梁海剛,1974年出生於浙江溫嶺,畢業於杭州大學法律系,現在麗水松陽工作。性喜古典音樂,深研地方歷史文化,近年發表相關文章若干篇。

何處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越中行記

松廬

開元十八年的夏秋之際,孟浩然開始了生命中的一次重要旅行,目的地是他神往已久的越中山水。

此前一年,孟浩然剛經歷了從滿懷憧憬到落魄失意的巨大落差。是年春天,年已四十的孟浩然離開隱居多年的鹿門山,赴長安應進士。“鴻漸看無數,鶯歌聽欲頻。何當遂榮擢,歸及柳條新。”(《長安早春》)。此時的孟浩然,“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可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結果卻如冷水澆頭,科舉失利,獻賦亦無果。“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歲暮歸南山》)。到了年底,詩人已然意興闌珊,去意彷徨。

關於這首著名的牢騷詩作,歷史上有很多的逸事佳話。《新唐書·文藝列傳》載:“(王)維私邀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到了宋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中,此事則變成了當朝名相張說薦孟見玄宗。後人考證,當皆為好事人偽託,俱不足信。但王維與孟浩然的情誼無疑是真摯的。王維不僅有詩《送孟六歸襄陽》《哭孟浩然》流傳,還以畫來表達對孟的欽遲。同據《新唐書·文藝列傳》載:“初王維過郢州,畫浩然像於刺史亭,因曰浩然亭。”親睹此畫的玄宗皇帝駙馬、張說次子張洎曾雲:“觀右丞筆跡,究極神妙。襄陽之狀,欣而長,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馬,一童總角,提書笈、負琴而從,風儀落落,凜然而生。”(《韻語陽秋》引張洎題識)。一位風神散朗的孟夫子呼之欲出。

寫下《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孟浩然即驅車東還,拂衣去京。“十上恥還家,徘徊守歸路。”回到襄陽老家後,孟夫人難遣孤憤,決定離鄉遊歷。

去往哪兒呢?“我行適諸越,夢寐懷所歡”!

說走就走,便下襄陽向洛陽。唐時“自洛之越”多循汴水、邗溝、江南河,經汴州、宿州入淮水,東行至楚州轉邗溝達揚州,於瓜洲古渡過長江,至京口入江南河。邗溝、江南河為京杭大運河其中一段,順河經潤州、蘇州、太湖達杭州。

一踏上征程,孟浩然便在《自洛之越》中直抒胸臆:“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蒙受京師之後,孟浩然一心向往江海、嚮往山林、嚮往心中的吳越明淨之地。將入淮水時,孟浩然作《問舟子》:“向夕問舟子,前程復幾多?灣頭正堪泊,淮裡足風波。”彷彿詩人從此將寄餘生於江湖之遠,再不關心廟堂之事。但一生的夢想豈能說放就放,即便如孟夫子,也概莫如是,這也可從他接下來寫下的“日夕望京口,煙波愁我心”“江風白浪起,愁殺渡頭人”等充滿孤愁的詩句中顯而易見。待船到長江渡中,感覺離目的地不遠了,孟浩然這才徹底放下煩惱,對江南山水的期盼之意變得愈加強烈:“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渡浙江問舟中人》)

中秋時節,孟浩然幸運地趕上了一年中最為壯觀的錢塘江潮。“百里雷聲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雲迥,浮天渤澥寬。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這首《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實地印證了枚乘《七發》中“潮水晝夜再上,奔騰衝激,聲撼地軸,郡人以八月十五日傾城觀潮為樂”的壯景。

“八月觀潮罷,三江越海潯。”領略了雄奇的浙江潮後,孟浩然從江口溯流而上。下一站的目標已經非常明確,他在《將適天台留別臨安李主簿》中說:“羽人在丹丘,吾亦從此逝。”《楚辭·遠遊》:“聞至貴而遂徂兮,忽乎吾將行。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東晉孫綽《遊天台山賦》:“睹靈驗而遂徂,忽乎吾之將行。仍羽人于丹丘,尋不死之福庭。”“丹丘”就是他一直以來魂牽夢縈的神山天台,而“羽人”則語出天台山歷代眾多的得道昇仙傳說,其中漢時劉晨、阮肇遇仙記流傳甚廣。早在客居長安時,孟浩然就在《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中寫道:“瞑還高窗眠,時見遠山燒。緬懷赤城標,更憶臨海嶠。”“赤城標”出《遊天台山賦》:“赤城霞而建標。”“臨海嶠”則是出自謝靈運《登臨海嶠初發疆中作與從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詩題。前人詩賦中屢屢提及的越地名山,實在讓孟浩然“久負獨往願”而期待早日登臨。

先是溯江一路向西,不日便至富春江。《吳郡記》載“富春東三十里,有漁浦。”相傳“梁元帝時見富春青泉南有美女踏石而歌曰:‘風悽悽兮露溶溶,水潺潺兮不息,山蒼蒼兮萬重。’歌已,忽失所在,剖石得紫玉,長尺許,今亦不存。”孟浩然《早發漁浦譚》“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兩句詩援引了這個美麗的傳說。

接下來《經七里灘》:“忽聞嚴陵瀨,乃在此川路”“釣磯平可坐,苔蹬滑難步”。舟行過嚴子陵垂釣處,孟浩然自然要登臺憑弔一番。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這是孟夫子夜宿桐廬江時寫下的詩句。再過一個晚上,就是千古名篇《宿建德江》了。“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帶著報效朝廷滿腔熱情和希望奔入長安,到頭來卻只落得一肚子被拋棄的失落南尋吳越,孤獨地漂泊在廣袤而寧靜的天地間,只有江水和孤月才和自己有如許相惜,瞬間之後,四顧大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千愁萬緒又紛至沓來。可以說,短短二十字,寫盡了秋日旅人剪不斷理還亂的心緒。

作別建德,往南折入蘭溪經婺州,再向東溯東陽江,孟浩然途中又作《舟中曉望》:“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任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天台山已經在望!

去好好讀一讀孟浩然《尋天台山作》《宿天台桐柏觀》《越中逢天台太一子》等幾首寫天台山的詩作吧,從詩句中不難推測,孟浩然在登天台前,曾先赴近海泛舟。離天台山最便利的海路當數寧海海遊(今三門縣城)。此地島嶼星羅棋佈,後文天祥詩稱“海山仙子國”,據傳東晉敦煌高僧曇猷浮海即在此登陸。清《廣潤寺重興記》載:“興寧間,有曇猷禪師少苦行習禪觀,嘗乘楓槎遊溟渤,從南海遊入正嶼,西望石城山頂,瑞雲凝蓋。抵岸,棄槎于山之麓,即今楓槎嶺也。復覓瑞雲之巔,輒卓錫其下,今海遊之稱,因師海遊而得名焉。”孟浩然在回鄉途中又記起這段海遊經歷:“遠遊經海嶠,返棹歸山阿。”(《歸至郢中作》)。無獨有偶,年齡小孟浩然一輪的摯友李白乘興遊臺越時,也有詩云:“掛席歷海嶠,回瞻赤城霞。”(《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太平縣誌》《黃岩縣誌》均稱“海嶠”為臺溫兩州交界的溫嶠嶺(溫州與台州溫嶺皆以此得名),但考當時李孟行跡,從陸路由臺入溫的可能性不大。“海嶠”當為“臨海嶠”的簡稱,出自前引謝靈運詩題。元末明初劉履《選詩補註》註釋該詩:“臨海,晉宋時郡名,即今台州也。山銳而高曰嶠。史言,靈運由侍中自解東歸,嘗著木屐登山陟嶺,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此詩蓋初登南山時作。”《宋書·謝靈運列傳》對此事記載更詳:“從者數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

《尋天台山作》詩句中所言及的“惡溪”,歷來認為是麗水縉雲的惡溪。這條自古被視為畏途的溪流名聲實在太大,李白從永嘉至金華遊經此處時,也曾驚歎:“卻思惡溪去,寧懼惡溪惡。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同前引詩)。然縉雲距離天台山甚遠,孟浩然此行不應涉足。其實,天台山附近也有條“惡溪”。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載:“百步溪,在(臨海)縣西北六十里。前後二灘,石險湍激,俗號大小惡,舟者病之。”縉雲的“惡溪”,後來改名為“好溪”,而臨海的這條“惡溪”,也改稱“大善灘”。孟浩然從臨海水路至天台時,正要經過此處。孟詩中的“惡溪”,要麼是寫實,要麼就是借用,但不管旅途如何艱險,都阻擋不了詩人對求仙問道的篤誠嚮往。

孟浩然上天台山,要找的是老友太一子(又作太乙子),宿的是桐柏觀(又名桐柏宮)。唐景雲二年睿宗召天台道士司馬承禎,問以陰陽數術,後承禎固請還山,遣之(見《舊唐書·隱逸列傳》)。桐柏觀即為司馬承禎還山當年所建。孟浩然遊天台時,司馬承禎當在世,但已被玄宗和玉真公主留在王屋山“自選形勝,置壇室以居”。司馬承禎自號“白雲子”,世稱“正一先生”,孟所訪的太一子當是其師兄弟。從詩文分析,孟浩然上天台應該是“尋隱者不遇”。“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幾時。焚香宿華頂,裛露採靈芝。屢躡莓苔滑,將尋汗漫期。倘因松子去,長與世人辭。”這首《寄天台道士》,當是孟浩然住在天台華頂上苦等無期時所作。孟浩然一路跋涉,興沖沖地趕至天台山,卻無緣得見本尊,內心的失望可想而知。然而,上天跟他開了個玩笑,就在他放棄念想,從天台山順著剡溪離臺赴越途中,太一子赫然現身。“永願從之遊,何當濟所屆。”此刻無意中得償夙願,停舟請益問道,孟浩然該是何等的欣慰!

孟浩然進入越州時,已入寒冬。他在《臘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說:“石壁開金像,香山倚鐵圍。”據嘉泰《會稽志》載:“南明山,在(新昌)縣南五里,一名石城,一名隱嶽。初晉僧曇光棲跡於此,自號隱巖。支道林昔葬於此山下。梁天監中建安王始造彌勒石像佛,劉勰撰碑,其文存焉。”新昌縣,五代置,唐屬剡縣,故孟詩作“剡縣石城寺”。

來到山水秀美、人文薈萃的越州,孟浩然忙著遨遊山水、憑弔覽勝,真的是流連忘返。“臺嶺踐磴石,耶溪溯林湍。舍舟入香界,登閣憩旃檀。晴山秦望近,春水鏡湖寬。”(《題雲門山》)。在孟浩然的眼中,越中風光端的是鍾靈毓秀、不同凡響。“還仙梅福市,訪舊若耶溪”“將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在越州,孟浩然還有無數的古蹟可尋。他在《久滯越中贈謝南池會稽賀少府》中說:“未能忘魏闕,空此滯秦稽。兩見夏雲起,再聞春鳥啼。”不知不覺,入越已是第三個年頭了。“結交指松柏,問法尋蘭若。”此地讓孟浩然再三逗留的,不僅僅是風物之美,更有眾多志同道合的新識知交,日後最有名的當數時任山陰尉的詩人崔國輔。“餘意在耕稼,因君問土宜。”孟浩然實在是太喜歡這裡了,甚至還動了買田歸隱之意。

然而,此時前路還有一位故人在等著他,孟浩然平生交情最深的同窗密友張子容正遷貶樂城尉。初至樂城,張子容即寫下:“竄謫邊窮海,川原近惡谿。有時聞虎嘯,無夜不猿啼。”(《貶樂城尉日作》)在海隅偏地居住日久,張子容更是哀嘆“未應悲晚發,炎瘴苦華年”。(《永嘉作》)得聞好友資訊後,孟浩然斷然渡海做永嘉之行。永嘉時屬括州,上元二年置溫州,治於此縣,而孟氏當日入海之處,也要再過六年,才從越州析出縣設為明州(今寧波)。

“仲尼既已沒,餘亦浮於海。昏見斗柄回,方知歲星改。虛舟任所適,垂釣非有待。為問乘槎人,滄洲復何在?”(《歲暮海上作》)。這首詩作於海行途中,用了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典故。“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宿永嘉江》)。已是由海入江,永嘉就要到了,張子容已在等著他了。

據《唐才子傳》載:“(孟張)同隱鹿門山,為生死交,詩篇倡答頗多。”兩人相別經年,卻在他鄉重逢,孟浩然寫下《永嘉上浦館逢張八子容》:“逆旅相逢處,江村日暮時。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廨宇鄰蛟室,人煙接島夷。鄉園萬餘里,失路一相悲。”上浦館因此傳名,《明一統志》有記唐孟浩然逢張子容賦詩處。詩中的“孤嶼”,即今江心嶼,嶼上建有浩然樓,亦因此詩而名。今日登臨此樓,眺目四望,翠微、郭公、海壇諸山青黛依舊,而昔日荒涼蕭瑟的海濱江畔,如今則是康衢煙月,繁華滿城。

到了樂城(今樂清),已是除夕。在張宅度歲,兩人飲宴席、敘舊誼、嘆無常,孟浩然一口氣寫下了《除夜樂城張少府宅》《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張子容也以《除夜樂城逢孟浩然》作答。“妙曲逢盧女,高才得孟嘉。”“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席間一曲《梅花落》,增添了兩位至交的興會,也唱出了詩人內心的高潔清雅之意。新年好友相伴,少不了遊玩覽勝,城西的半山亭,因王羲之、謝靈運、孟浩然曾遊,改名三高亭流傳至今。

然而,好景不長,多年漂泊在外的孟浩然此際病倒了:“異縣天隅僻,孤帆海畔過。往來鄉信斷,留滯客情多。臘月聞雷震,東風感歲和。蟄蟲驚戶穴,巢鵲眄庭柯。徒對芳尊酒,其如伏枕何。歸嶼理舟楫,江海正無波。”(《初年樂城館中臥疾懷歸》)病中詩人思歸心切,連近在咫尺的海上名山雁蕩都不遊了,就束裝北返。

正月未過,孟浩然便作《永嘉別張子容》:“舊國餘歸楚,新年子北征。掛帆愁海路,分手戀朋情”,與摯友道別。分手時刻,張子容作《送孟八浩然歸襄陽二首》,其一:“東越相逢地,西亭送別津。風潮看解纜,雲海去愁人。”隨著船纜的緩緩解下,孟浩然默然踏上了回鄉路,往後的歲月裡,他再也沒有重回過越中。

有唐一代少有的布衣詩人孟浩然,生前留下了太多的神奇詩篇,而他的辭世也是那麼的與眾不同。據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記載:“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時浩然疾疹發背,且愈;相得歡甚,浪情宴謔,食鮮疾動,終於冶城南園。年五十有二。”在他不算太長的生命旅程中,此次越中行足足佔了近四年光陰。覽勝、修道、會友,給了孟浩然莫大的慰藉,而他在此間寫下的詩作,也為這條五彩斑斕的詩路添上了一抹瑰麗的色彩。

新刊

2022-3《十月》

葛亮 班宇 朱秀海 馬金蓮 王光明 等

長按識別二維碼

即可購買新刊

2022-3《十月》·散文|松廬:何處青山是越中——孟浩然越中行記

目錄:

中篇小說

浮圖/005 葛 亮

烏江往事/040 朱秀海

名人/085 羅偉章

被佔領的房間/144 戴 冰

短篇小說

德雷克海峽的800艘沉船/058 弋 舟

漫長的季節/103 班宇

我們時代的傳說/115 馬金蓮

散 文

見證香港的文化傳奇/067 王光明

別處的生長/128 雍 措

何處青山是越中/140 松 廬

小說新幹線

雨後(短篇)/174 方 曉

尾隨(短篇)/183 楊 渡

鬱郁澗底松(短篇)/191 周 文

靛藍毛衣(短篇)/207 袁 滕

理解的難度與小說的價值(評介)/218 叢治辰

大地之事

回家/162 蘇 寧

讀與被讀

《洛麗塔》的顏色/078 劉文飛

詩 歌

第十一屆“十月詩會”青年詩人作品選輯/221

胡小白 鄒黎明 安 然

尤 佑 北 魚 藍格子 姜 巫

吳小蟲 邱啟軒 筮維

藝  術

封 面曲水流觴 邱丹丹

封 二春天印象 佔山

封 三雁棲湖的早春 佔山

封面設計 趙平宇

篇名題字 斯繼東

▼悅-讀

2022-3《十月》卷首語及目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