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峰 看畫治病

—傳宋人《觀畫圖》研究—

黃小峰 看畫治病

觀畫圖 美國私人收藏

就像現代中國人中只有極少的一部分經常出入美術館、博物館、畫廊去欣賞繪畫一樣,觀畫在古代也是一種高雅樂事。對於古代文人而言,“書、畫、琴、棋”這“四藝”向來是掌握在他們手中的文化利器。觀畫以及掌握正確的觀畫方法,成為文人精英建構自身形象的重要方式。

明代的男性精英文人們甚至還有過“看書畫如對美人”的香豔比喻,其中的視覺愉悅、文化訴求以及權力意識表露得淋漓盡致。不過,古代難道就不會有一些場合允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等普通民眾觀畫嗎?如果他們看畫,他們會去觀賞怎樣的繪畫?他們在觀看這些繪畫的過程中所想到的是不是還是精英文人們所標榜的那些理念?如果不是,對他們而言,畫意味著什麼?

一幅被稱作《觀畫圖》的小團扇或許可以為我們回答上述問題提供一些靈感。

高寬均為24。3釐米的一柄團扇,是拿在手中納涼的絕好工具,同時也是一幅可以隨時隨地觀賞的畫面。有趣的是,團扇的中心,也即我們稱之為“畫眼”的部分也是一幅畫,五個人圍攏在這幅畫前後,彷彿在一起賞觀。

這幅團扇畫被今天的人們稱之為《觀畫圖》。團扇上沒有畫家的題款,只在畫面下部一右一左鈐蓋了兩方收藏印章,分別是晚清官僚收藏家吳大澂和當代美籍華人收藏家鄧仕勳,後者也是這幅畫目前的收藏者。

團扇是絹本,一直被認為是一幅宋代繪畫,但是從畫面的描繪技巧上來看,可能要比宋代晚。由於一直是私人遞藏,這幅畫並不經常出版,也並未引起美術史家的重視,但誰曾想這幅小小的團扇卻包含著引人入勝的美術史問題。

這幅畫的內容與主題都不甚清楚,畫中五人究竟是誰?他們聚攏在一起看的是什麼畫?他們為什麼要看這幅畫?畫面正中間有一道痕跡,這原是團扇扇骨的位置,它把團扇平分成左右兩個部分。右邊兩人,左邊三人。我們可以看到,這道痕跡恰好位於執扇的紅衣人與執畫的老人之間的狹小空間,穿過老人抓住畫軸的手指、畫中動物的尾巴、畫中之畫的軸頭,最後還穿過老人的右腳趾,形成一個完美的平分線。匠心可見一斑。

畫家對於畫中人的身姿安排也下了一番功夫,五個人中間的紅衣人位於畫面空間的最後邊,是正面。除他之外,畫面左右兩邊的四個人是以大略對稱的姿態出現,一個右側面,一個左側面。一個頭往右轉,一個則往左傳。形成交錯的節奏感,強調了畫面中心眾人正在觀看的那幅畫的中心地位。

畫中這幅畫是一幅立軸,尚未完全展開,我們只能看到畫的上半部分。一位身穿圓領紅袍、頭戴幞頭、流著三綹墨髯的男性,畫中露出他的上半身,他旁邊是一頭猛獸的下半部,猛獸的尾巴豎起。旁邊隱約還有一棵大樹。加上畫中立軸的這位男主角,畫中可謂是有六個人,但沒有一人有清楚的來歷。可以肯定的是,畫中人全都不是儒雅、閒適的風流文人。他們所觀看的畫,並非儒雅文士所欣賞把玩的隱居山水,而是一幅說不清道不明,類似於神鬼像的東西。

醫生

作為“畫眼”,團扇中那件展開半幅的畫便成為關鍵。畫中的紅袍官人與身後那隻猛獸的關係並沒有完全在畫中展示出來。紅袍人應該是站立在猛獸身前,也有可能是騎在猛獸背上。總之,猛獸不是他的座騎便是他的寵物。他的坐騎有長長的尾巴,上面還有深色的斑紋,顯見得不是貓或者豹,而是一隻虎。仙人騎虎的很多,最有名的是張天師和趙公明元帥。

前者是捉鬼辟邪的道教神祇,後者一開始也是辟邪之神,但不知怎的逐漸變成財神爺。張天師和趙公明都是道教的神仙,在繪畫影象中,他們都要頭戴道冠,手中持有驅邪的武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如此形容趙公明:“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面如黑炭,鬍鬚四張。跨黑虎。” 而張天師的形象,在民間年畫中還常常可以見到,一貫是身披道袍,手拿寶劍,騎一頭黃虎。

稍加對比就可以看出,《觀畫圖》中畫眼部分的紅袍馭虎者乃是一介文官的打扮,雙手攏在胸前,腰間還有玉帶,絕非張天師或趙公明。那麼,他會是誰?

解開這個問題的線索應該就藏在團扇畫面的某個地方。

在《觀畫圖》中,至少有一個人物的身份是很好辨認的,他就是畫面右前方的那位頭戴方形高帽的老人。他的帽子上有一個圓形的裝飾牌,上面畫著一隻眼睛。細看下去,在他的脖子上也掛著一圈裝飾牌,每面圓牌上面都畫著一隻眼睛。圓牌眼睛圖案,是醫生的標誌,證明這位頭戴紗帽的老者是一位救死扶傷的郎中。

大概從南宋開始,醫生就普遍使用眼睛圖案作為標誌。圖畫中最早的例子見於南宋李嵩所畫的數件《貨郎圖》,畫中貨郎脖子上就套著一圈眼睛。更為特別的例子是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幅斗方,畫中描繪了一位頭戴誇張高帽的人,帽子上和身上有許許多多的眼睛圖案,斜挎的包袱上還裝飾著一個碩大的眼睛。戲劇史家周貽白很早就指出所描繪的可能是雜劇《眼藥酸》的場景,表現眼科郎中向人推銷眼藥的景象,這幅畫也因此被命名為《眼藥酸圖》。

黃小峰 看畫治病

《眼藥酸圖》

以眼睛來作為醫生的標誌,有可能意味著最初的醫生招牌是由眼科醫生掛出來的,但更可能的是,眼睛與醫生治病的方式有關。“望聞問切”是醫生的四種經典診病方式 ,其中“望”位於首位,是最重要的診斷手段,所用到的就是眼睛。所以,很可能是從這層意義上出發,眼睛圖案才逐漸成為從眼科醫生擴大成為醫生的標誌。

古代的醫生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有固定診所和店面的醫生,另一種是遊醫,四處旅行,接診病人。在身上裝飾醫生標誌的,絕大多數都是遊醫,他們往往會旅行到少有醫鋪診所的偏僻鄉村,需要在街市上一眼就讓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所以隨身裝飾廣告標誌便十分關鍵。

黃小峰 看畫治病

寶寧寺水陸畫之一

《觀畫圖》中的醫生正是一位在外的遊醫,其形象與山西右玉寶寧寺所藏明代前期水陸畫中的遊醫形象頗有幾分近似。水陸畫左列第五十七幅所畫的是“往古九流百家諸士藝術眾”,也就是社會上的各行各業者。

畫面分上下兩層,下層是一個戲班子,上層為首的兩位老者分別是遊方郎中和算命的術士,後面跟著木工、金工、磨刀匠、農夫等等。老郎中黑袍黑帽,帽子上貼著眼睛圓牌,身上掛著眼睛招牌,揹著的包袱上也裝飾著大眼睛。這是一位典型的遊醫,他和各種工匠一起四處遊走,尋找主顧。頗為諷刺的是,他雖然是身披眼睛圖案的醫生,但自己卻瞎了一隻眼。能是一個好郎中嗎?

醫生的旁邊是一身白袍的算命術士,手持一柄方扇,上面寫著廣告詞“萬事不猶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他年紀不小,鬚髮皆白,手拄竹杖蹣跚前行。《觀畫圖》中的醫生,手裡也拄著一根竹杖,似乎是寶寧寺水陸畫中術士與郎中的合體。他的存在將《觀畫圖》的主題引向了醫生與醫院。

藥王爺

醫生的出現為我們解讀畫中其它影象提供了線索。在畫面右邊、醫生的背後,有一個長方形的大桌案,上面擺放著花草以及各種器物,還撐起了傘蓋,這是一個市場上常見的攤位。這個攤位屬於畫中哪一位?是不是這位遊醫的臨時醫攤?

在攤位桌案的側面,我們看到了一幅圖畫,上面隱約可見畫著一個紅衣人騎在黑色的動物上。動物的頭部被醫生的腰所擋住了,但從它那長長翹起的尾巴來看,肯定不是馬,倒有些像驢,也可能是犬。紅衣人沒有頭髮,肩扛一面小紅旗,這是一個小孩的形象。他到底是誰,與畫面正中馭虎的紅袍文官有沒有關係?《觀畫圖》的作者為我們設定瞭如此的迷局,我們到哪裡找尋答案?還是讓我們從醫生出發。

傳為明代畫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圖》(遼寧省博物館藏)中,我們幸運地找到了一個醫鋪。這個醫鋪位於鬧市,建築三開間,頗具規模。屋外豎立著屏風狀的大幅招牌,上書“小兒內外方脈藥室”,是一個“兒童醫院”。屋裡有兩位醫生在坐診,均頭戴方形紗帽。一位坐在桌後,似乎在開藥方,一位在給小孩把脈。有意思的是,在醫鋪的屋簷下掛著四幅吊屏。最左邊靠近招牌的吊屏畫著一個圓形的眼睛,這是醫院的標誌。

第二幅是抱著小孩的女性,這顯然與這個醫鋪的兒童醫院性質有關。第三幅是肩扛小旗、騎在一頭尾巴高高翹起的黑色動物上的小孩。這個形象一下子就會讓我們想起《觀畫圖》中攤位側面裝飾著的那個小孩形象。最有意思的是第四幅吊屏,畫著一位紅袍官人,頭戴黑色幞頭,腰間圍著深色的腰帶,他身後是一頭猛獸,尾巴高高捲起,是一頭老虎。這應該就是《觀畫圖》中畫軸上的那位帶著老虎的紅袍文官。

黃小峰 看畫治病

黃小峰 看畫治病

《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像仇英所畫《清明上河圖》這麼大的一個城市,肯定不止一個醫院,果然,我們在畫上還可以看到一個醫鋪,掛著“藥室”與“專門內傷雜症”的招牌,這是內科醫院。醫鋪中有一個醫生,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屋裡的牆上掛著一幅大畫,所畫的也是帶著老虎的紅袍官人,比例有些失調,但虎身上的斑紋清晰可見。

由此我們可以作出推斷,圓形眼睛和騎虎的紅袍官人是醫院的公共標識,無論內科還是兒科,都可以張掛。而“小兒內外方脈藥室”中所掛的四扇吊屏中抱小孩的女子和騎著黑色動物的小孩,則是兒科的特殊標識。

畫有馭虎紅袍官人的立軸是人所共知的醫院標識,恰好處於團扇的正中間,暗示出“醫”是整幅畫的主題。而裝飾在醫攤側面的那個騎著黑色動物的小兒則暗示畫中的醫生還以兒科擅長。

有老虎作陪的紅袍官人能夠成為醫院的共同標識,意味著他是各個科目的醫生所共同崇拜的神仙。在古代,醫生的祖師爺有好幾位,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名列藥王之一的孫思邈。孫思邈是初唐著名的醫生,後世不斷被神化,成為“藥王”,同時身兼道教的神仙。

明清以來,人們傳說孫思邈曾降龍伏虎,因此後世的孫思邈畫像常常與龍虎畫在一起。陝西耀縣是孫思邈的故里,人們建了一座藥王廟,裡面的清代壁畫中就有孫思邈騎虎的形象。根據這種騎虎的形象,民間還衍生出孫思邈騎虎針龍的傳說。

作為醫生的行業神,孫思邈畫像在古代一定會常常出現在醫鋪中,就像仇英《清明上河圖》中那樣。可惜這類圖畫屬於職業畫家的“俗畫”,並不入文人精英的法眼,因此很難進入鑑藏家的收藏,大部分這類圖畫都消失在歷史塵埃中。現在遺留下來的孫思邈像主要是一些清代的彩色木雕,尺寸很小,可能是當時醫鋪或藥店供奉之物。大都表現孫思邈騎著老虎,雙手上舉,握著龍頭。與同樣騎虎的張天師或趙公明不同,孫思邈穿著文士的衣袍,腰繫玉帶,而不是道教神仙的道冠和道袍。

好在古代文獻中還有一些零星的記載,從中可以得見古代醫鋪中孫思邈像的大致面貌。北宋初年的四川人黃休復是著名的畫史著作《益州名畫錄》的作者,他還著有《茅亭客話》一書,記載了各種佚聞僻事。其中有一則《好畫虎》的故事便與孫思邈畫像有關。

五代時,蜀國靈池縣(今成都東郊)洛帶村村民郝二的祖父以醫卜為業,既當醫生,又當占卜術士,周圍村莊都來請他看病,非常忙碌,沒有片刻閒暇。八十歲以後,他請人畫了一幅孫真人畫像,懸掛在縣城裡的卜肆中。

所謂“孫真人”,便是孫思邈。由於他是採藥從醫的隱士,道教尊其為“真人”。畫像裡的孫思邈,“從以赤虎”,也就是說有一頭紅色的老虎隨從左右。可見,早在公元10世紀,繪畫中的孫思邈就有老虎作陪,以為座騎。

宋末元初的江西人劉壎在《隱居通議》中記載了友人劉辰翁(1233—1297)所作的一首語詞詼諧的《藥王贊》,贊文為:“左畔龍樹王望龍,右畔孫真人騎虎。惟有藥王屹立於其中,不龍不虎,獨與犬為伍。” 贊文大概吟詠的是藥王廟裡的神像,這個藥王不是孫思邈。左邊是佛教中善於治病的龍樹王菩薩,其標誌物是龍。右邊是孫思邈,標誌物是騎虎。中間是藥王,標誌物是犬。

黃小峰 看畫治病

《觀畫圖》區域性

《觀畫圖》中的藥攤以及仇英《清明上河圖》中的兒童診所都裝飾著一幅騎著黑色動物、肩扛小旗的小孩影象,這個形象會出現在兒童診所中成為小兒科的標識,恐怕與所騎的動物有關。這隻黑色的動物尾巴高高翹起,像是一頭驢,或者是一隻黑犬。黑犬向來被認為是可以避邪的動物。劉辰翁《藥王贊》中的藥王便與犬為伍。

除了孫思邈,古代還有另外一些被稱作“藥王”的名醫,譬如唐代的韋善俊也被後世稱作藥王,明人所編的《列仙全傳》中就說他出行的時候身旁總是跟隨一隻名為“烏龍”的黑犬。書中版畫插圖中的韋善俊正在乘著這隻黑犬飛昇。大概正是由於黑犬可以祛除邪病侵擾,才會把小孩和黑犬畫在一起,成為小兒科的標識之一。

裝飾著小兒騎黑犬形象的醫攤上掛滿了各種植物。這些植物顯然不會是普通的裝點,而很可能是新鮮的藥草。醫攤傘蓋的右簷緊靠團扇的右緣,下面掛著一個葫蘆。葫蘆可以裝酒,也可以裝藥。山西應縣遼代木塔中發現的遼代《採藥圖》中,採藥女仙的藤杖頂上就掛著一個葫蘆。

黃小峰 看畫治病

應縣遼代木塔中發現《採藥圖》

藥葫蘆的傳說很多,在後來,藥鋪就常常在門首懸掛一隻葫蘆以作招幌,暗喻“懸壺濟世”之意。《觀畫圖》中藥攤上懸掛的葫蘆繫著長長的紅纓,也可能是這一類的招幌。在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中也有一個藥鋪,門口掛著“地道藥材”的牌子。櫃檯裡頭,三位夥計正在包裝藥物,忙得不可開交。藥櫃裡和牆上掛滿了各種草藥,其中還點綴有鮮豔的花朵,可見賣的是新鮮草藥,古代稱之為“生藥鋪”,與之相對的是“熟藥”。生藥是指未經加工或少許加工的藥材原料,而熟藥是指經過炮製而成的藥丸、飲片之類的成藥。有趣的是,在屋簷下還懸掛著一個類似蜥蜴一樣的四腳動物,大概已經被風乾製成了藥物,正待出售。在藥鋪最左邊的牆上,緊靠著“地道藥材”的牌子,掛著一串藥草,藥草的末端綴著兩個葫蘆,正是“懸壺”的招幌。

在《觀畫圖》藥攤上的草藥叢中,還放著一個小人。小人盤腿坐著,全身幾乎赤裸著,只在肩部有披肩,腰間繫著一個短裙。披肩和短裙邊緣呈鋸齒狀,腰間還綁著一根紅腰帶。鋸齒狀的衣飾是類似葫蘆葉子一樣的植物編制而成的,是道教仙人的裝束,古人稱之為“不老葉”。置身草藥之中,畫中小人應該也與草藥有關係。他的臉畫得很簡略,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看到眼睛、眉毛、鼻子、嘴等五官。在眉毛上方、額頭的位置,一左一右有兩個尖狀物,像是兩個角。這個特徵揭示出了他的身份。

傳說嘗百草的神農是草藥的始祖,根據漢晉時人皇甫諡《帝王世紀》的描述,神農的相貌是“人身牛首” ,因此後世畫神農往往會在他頭上畫出兩個角。明代北京的藥王廟中,供奉的神農像依然是“弘身牛頤”,手拿藥草。神農是醫生行當中最著名的神,一部失傳的最早的藥書就名為《神農本草》。所以,畫中草藥攤上的這個小人,應該就是神農。他在這裡是個類似泥塑一樣的神像。

神農端坐在藥攤桌上,在他的上頭還有一個小人。與裸著大部分身體的神農相反,另一個小人穿著飄逸的長袍。他掛在藥攤頂棚簷下,位於一片藥草之中。雖然小,但我們還是能夠找到他最特別的兩個特徵。第一,他的頭頂有高高的髮髻;第二,他的圓領長袍長齊腳踝,兩袖特別寬大,衣襬和袖口彷彿隨風飄揚。

這種形象往往都用來表現飛昇的道教仙人,尤其是呂洞賓。作為道教,尤其是全真教的祖師,呂洞賓在金、元時代是最著名的道教神仙,位列“八仙”之一。金元時代繪畫中的呂洞賓也屢見不鮮,倘若不是和其它仙人一起出現,單獨出現的呂洞賓形象常常是在飛昇或渡水,雙臂垂下,寬大的道袍隨風往一邊飄揚。

可稱代表性的作品有佚名《呂洞賓渡洞庭湖圖》團扇(波士頓美術館藏)以及《呂洞賓岳陽樓飛昇圖》團扇(大都會美術館藏),永樂宮純陽殿的“八仙渡海圖”壁畫中的呂洞賓也是這種形象,明代《列仙全傳》中的呂洞賓也是渡海的形象,長袖垂過膝蓋,道袍向左邊飄揚,與《觀畫圖》中的這個小人極其近似。呂洞賓是一位到處渡人超脫塵世的道教神仙,同時也是一位神話了的醫生。精通丹藥,能治百病,救死扶傷。因此,《觀畫圖》中藥草攤上點綴著呂洞賓,也是最好的招牌。

黃小峰 看畫治病

《呂洞賓渡洞庭湖圖》團扇

《觀畫圖》中的草藥攤雖然不是很大,但藥草卻也掛得琳琅滿目,尤其使人詫異的是,在醫生肩膀後面的攤面上赫然擺著一個正面的頭骨,在它旁邊桌角處也有一個側面的頭骨,頭骨眼窩部分的黑色陰影清晰可辨。此外,在傘蓋下的藥草叢中也掛著一些類似頭骨和龜殼之類的物品。這些頭骨屬於動物,就像是仇英《清明上河圖》中藥鋪屋簷下的“蜥蜴”,吸引著人們驚奇的目光,同時也是上好的藥品。

以骨入藥是中國古代藥物學的特點之一。北宋唐慎微的《證類本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著名藥書中就記載了十數種入藥的頭骨,種類繁多,以哺乳動物為主,有虎頭骨、豹頭骨、貓頭骨、狐頭骨、狸頭骨、狗頭骨、兔頭骨、馬頭骨、麂頭骨、羊頭骨、驢頭骨、猴頭骨、野豬頭骨、土撥鼠頭骨、鯽魚頭骨、蛇頭骨,等等。這些動物頭骨的療效各異,可以作枕頭芯,也可以燒灰服用。以骨入藥的就更多了。更有甚者,人的頭蓋骨也可以入藥,本草書中稱之為“天靈蓋”、“腦蓋骨”、“仙人蓋”、“頭顱骨”,也有人稱“髑髏骨”,指人的頂骨,用來辟邪,驅除鬼氣附身。

不過以人的頭骨入藥並不受到一些著名藥物學家的提倡。李時珍就說這是“禁術之流,奇怪之論耳。近見醫家用天靈蓋治傳屍病,未有一效。殘忍傷神,殊非仁人之用心。” 觀畫圖》中的正面頭骨有著尖利的牙齒,可能是貓科或犬科動物的頭骨。草藥攤傘蓋下懸掛的草藥叢中還有兩個頭骨狀的物體,與人頭骨近似。

實際上,靈長類動物的頭骨在繪畫影象中也並不少見。頭骨常掛在採藥仙人的傘蓋底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傳為宋人的《松蔭論道圖》團扇,但畫風近似明代作風。實際上表現的是儒、釋、道三教在雲騰泉湧的世外景色中拿著卷軸交流切磋。代表道教的是一位頭挽陰陽雙髻,身披不老葉的仙人。道教仙人幾乎都是擅長採藥的仙人。他小腿打著綁腿,身後有樹杈支起一個傘蓋。傘蓋底下掛著葫蘆、靈芝和各種藥草,其中就有一個頭骨,眼眶、顴骨、顳骨、腦頂骨一一可辨,只是沒有下頜。這正是天靈蓋的特徵。只不過相比起畫面人物的比例,這個頭骨的尺寸似乎過於的小,比人的拳頭大不了多少,使得我們會猜測這不是人的骨頭,而是用於治療癲癇和瘟疫的猴頭骨。

黃小峰 看畫治病

《松蔭論道圖》團扇

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明代前期的《女仙圖》畫中是三位採藥的女仙,裝束與《松蔭論道圖》中道教男仙幾乎完全一樣。最左邊一位女仙背後的傘蓋底下也掛著一個頭骨,比《松蔭論道圖》中的頭骨完整,可以看到特別寬大的下頜,是靈長類動物的頭骨無疑,但尺寸同樣很小,應該是猿猴類的頭骨。

黃小峰 看畫治病

《女仙圖》

黃小峰 看畫治病

《松蔭論道圖》頭骨區域性

從這些採藥的道教仙人傘蓋底下的頭骨我們還可以聯想到南宋畫家李嵩的數件《貨郎圖》。在李嵩款的四件貨郎圖中,除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團扇之外,北京故宮、大都會美術館和克利夫蘭美術館所藏的三件都在貨郎擔上倒掛著一個頭骨。頂骨、顴骨、眉骨、眼窩清晰可辨,只是沒有下頜,符合“天靈蓋”的特徵。

學者們一直對這裡的骷髏頭迷惑不解,更有學者直接將這裡的頭骨與李嵩的另一幅讓人迷惑不解的圖畫《骷髏幻戲圖》聯絡起來,認為就是《骷髏幻戲圖》中那種木製懸絲小木偶的頭部,木偶的身子隱藏在貨郎擔的貨物中沒有全部畫出來。不過,如果和道教採藥仙人所採集的頭骨聯絡起來看的話,《貨郎圖》中的頭骨除了是倒掛起來的以外,外形、大小都相近。

黃小峰 看畫治病

《貨郎圖》中的頭骨

《貨郎圖》中的貨郎實際上也兼有醫生的身份,他的脖子上就掛著一圈象徵醫生的眼睛圓牌,貨郎擔上還有“專醫牛馬小兒”這樣的廣告。因此,貨郎擔中的小頭骨和採藥仙人傘蓋下的頭骨,以及《觀畫圖》中的頭骨,都應該是作為醫家的藥材。由於《觀畫圖》、《女仙圖》以及《松蔭論道圖》中的頭骨都有比較明顯的動物特徵,不是人類頭骨,因此《貨郎圖》和中的頭骨,我們也可以猜測其實並非人的頭骨。

道教和草藥有密切的關係。人與動物的頭骨不但能配製成各種藥方,而且也可以煉成丹藥。仙人採藥,目的也在製成仙丹。從隋唐開始,源於道教的煉丹術開始應用於醫藥。這一趨勢比較早地出現在孫思邈的醫學著作中。及至宋代,丹藥開始大規模應用於治病。包括人頭骨在內的動物頭骨也是某些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譬如北宋醫學著作《太平聖惠方》中就記載了好幾種名為“黑虎丹”的丹藥,其成分都有天靈蓋,而且天靈蓋用量越多的丹方,藥效越大。“黑虎”是辟邪的極致,因此黑虎丹的功效也是在辟邪。

古人相信人的天靈蓋得天地精氣,堪稱辟邪的猛藥。此外還有以虎頭骨入藥的“紅英丹”。還有許多不以“丹藥”為名,但實際上類似道教丹藥的藥方,可以列出長長的名單,我們以《普濟方》為例,這是明初由朱元璋之子周定王朱橚主持編定的大型醫學方劑書,廣泛蒐集了前代的各種藥方:

《普濟方》中以動物頭骨入藥的藥方

黃小峰 看畫治病

在這26種藥方中,天靈蓋出現19次,虎頭骨出現12次,猴頭骨出現10次。這三種頭骨是最常用的頭骨藥材,其它動物頭骨除了狸頭骨出現2次外,都只出現1次。不過,天靈蓋和虎頭骨都不是很好搞到的東西,猴頭骨則要便利得多。這些含有頭骨的藥材,絕大部分都是為了治療被稱為“鬼瘧”的病。

根據古代醫學的理論,人中氣不足,便容易被屍氣、鬼魂等邪毒入侵,導致寒熱交替、發作無常、久治不愈的瘧疾。此時,便需要起著驅邪作用的頭骨,尤其是天靈蓋、猴頭骨和虎頭骨。古人相信,這三種頭骨是驅除鬼瘧最有效的工具。所以,頭骨的醫療效果其實是建立在人們相信頭骨辟邪的信念之上,類似符咒。

實際上,古人就曾認為,虎頭骨如果與符咒一起使用,驅邪的效果會更好。下面的表格是《本草綱目》中所列出的不同頭骨的功效,從中可以見出頭骨與驅邪的關係:

《本草綱目》中的頭骨療效

黃小峰 看畫治病

可以看到,所列的13種頭骨中,有5種(猴、虎、驢、狗、羊)都以治療兒童為主,而頭蓋骨、虎頭骨、猴頭骨這3種最主要的辟邪藥材中,後2種都針對小兒,尤其是猴頭骨,功效就是驅除小兒鬼瘧。因為兒童陽氣不足,比較脆弱,容易受到屍鬼邪氣的侵擾。所以治療小兒的鬼瘧,主要的材料就是猴頭骨,而且應該用野生的獼猴。《普濟方》中有一個藥方,“治小兒暴驚鬼魅、寒熱”,實際上就是鬼瘧,“用野獼猴頭煎湯浴之,人家飬者不治病不可用。”

所以,聯絡起李嵩《貨郎圖》中“專醫牛馬小兒”這樣的廣告語,畫中貨郎擔上小小的頭骨,並不是人的頭蓋骨,而因該是《普濟方》中所謂的“猢猻腦蓋”。

醫的寓言

如此一來,《觀畫圖》中一位集行醫、賣藥為一體的醫生形象呼之欲出。不過也產生出新的問題:畫中裝飾著神農和呂洞賓、掛著各式動物頭骨的草藥攤,究竟是不是屬於身披眼睛標示的醫生?

我們會注意到,《觀畫圖》中拿著孫思邈畫像的有兩人,手拿畫軸天杆的是一位道士打扮的老人。他最重要的標示是頭上梳的兩個髮髻以及身上穿的黑色衣襟的道袍。這種髮髻有多種叫法,可稱雙丫髻,也可叫做陰陽雙髻,是道士的打扮。小道童通常頭挽雙髻,而在成年的道士中,往往是行徑乖僻的道教仙人才這麼打扮。

《松蔭論道圖》中採藥的道教仙人便是這個打扮。畫中手拿孫思邈像的老道士,不僅在位置上離草藥攤最近,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孫思邈的畫像還是草藥攤,都與道教關係密切。孫思邈是道教真人,採藥是道教仙人的日常工作,藥攤上的呂洞賓是道教八仙,神農塑像身披不老葉,其裝扮也是一位道教仙人,藥攤上的動物頭骨並不是習見的草藥,而是驅邪的丹藥。這一切都說明,《觀畫圖》中手拿孫思邈畫軸的道士,才是草藥攤的主人,也是畫面的真正中心。

畫中於是便有兩位擁有醫術的人。一位是身披眼睛標誌的遊方郎中。另一位便是草藥攤的主人,是一位作為醫生的道士。畫中以這兩類醫生為中心,想要表達怎樣的意思?

《觀畫圖》中的紅衣人是一個十分奇怪的人物。他頭戴扁扁的帽子,手拿一柄團扇,團扇中央有一片白色區域,像是一個大窟窿。他姿態扭捏,兩撇鬍子朝天翹起,形象滑稽。他的身上還有不少花紋,彷彿穿著一身緊身斑紋服。他身上的花紋其實是紋身。唐宋以來,紋身就在世俗百姓中盛行,稱作“點青”或“札青”,美稱為“錦體繡文”。在身上刺青的主要有幾種人:軍人、罪犯、不務正業的市井百姓、表演者。軍人與罪犯都是在身體上刺字而不刺花紋。

《觀畫圖》中的紅衣人物身上的紋身作規則的鱗片狀,似乎紋的是一條龍。在身上遍紋龍紋的人,最著名的是《水滸》中的九紋龍史進,他就是一個成天耍棍棒、不務正業的人物。除此之外,紋身也是一種表演方式。《武林舊事》中記載南宋的杭州有專門的“錦體社”,即是在身上遍紋花繡進行表演。我們可以在寶寧寺水陸畫“往古九流百家諸士藝術眾”中看到演員的紋身,畫面下部有一位光著膀子的雜技演員,每隻胳膊都紋著一條雲龍。

由於紋身所具有的視覺表演性,宋代的戲劇表演中也出現了紋身。往往用於雜劇中的滑稽人物。在被稱作《眼藥酸圖》的那幅畫中,與眼科郎中演對手戲的那位滑稽人物,胳膊上就露出點青。不過,演戲時不一定要真的在身上刺青,可以貼上或畫上。《大宋宣和遺事》中曾記載了宋徽宗時的被稱為“浪子宰相”的弄臣李邦彥,“一日侍宴,先將生絹畫成龍紋貼體,將呈伎藝,則裸其衣,宣示文身。” 《觀畫圖》中紅衣人遍體龍紋,應該就是雜劇演出時的滑稽丑角,在劇中起著插科打諢的作用。

在出土的宋金時代墓葬中,常可看到雜劇演出場面,丑角通常都穿戴滑稽,手拿團扇,身上有紋身,與《觀畫圖》中的紅衣人相似。譬如山西侯馬金墓的磚雕雜劇人物,以及運城山西元代壁畫墓的雜劇表演壁畫,其中都有丑角。遠城元墓的丑角身穿寬鬆的長跑,上面有條紋圖案,臉上畫著一道斜紋,滑稽的身形與《觀畫圖》十分類似。

滑稽演員的出現暗示著《觀畫圖》的畫面是一齣戲劇表演。從宋代以來,繪畫與戲劇之間就有緊密的聯絡。《眼藥酸圖》就是典型的例子。繪畫所表現的雜劇大多是一些情節簡單的滑稽劇。

《觀畫圖》大概也不例外。劇中只有五個人,道士醫生和遊方郎中是領銜主演,搞笑的紅衣丑角是插科打諢者,另兩個人是配角。用手展開孫思邈畫像進行觀看的人一幅滑稽的農民打扮,而畫面最左邊高腳小桌旁的人則是儒士打扮,他扭過身子,右手的指尖正好指向團扇中心的孫思邈畫像。畫面所表現的是一個以觀看孫思邈畫像為中心情節,以道醫和世俗醫生為中心人物的雜劇故事。

黃小峰 看畫治病

《觀畫圖》區域性

有關行醫賣藥的雜劇在宋元以來有不少,陶宗儀《輟耕錄》中記載的“諸雜大小院本”中就有“醫作媒”、“雙鬥醫”、“醫五方”、“風流藥院”、“雙藥盤街”等劇目,應該都是以醫藥為主題的滑稽戲。《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記載,南宋杭州的瓦肆演出中,有“喬賣藥”一種,大概是扮演醫生兜售藥物的滑稽表演。《武林舊事》中也記載了杭州城中一類叫做“說藥”的說唱演出,著名的藝人有楊郎中、徐郎中和喬七官人。在現在保留下來的元雜劇中,也常可見到對醫生的調侃,嘲諷他們都是庸醫。譬如《降桑椹蔡順奉母》有兩位醫生,一叫“胡突蟲”,一名“宋了人”,兩人治病,“活的較少,死者較多”。

在世俗百姓心目中,醫生絕少有正面形象,一直到清代人編纂的《笑林廣記》中,還可以看到許多諷刺庸醫的笑話。圖畫中的醫生也大多是庸醫形象。寶寧寺“往古九流百家諸士藝術眾”水陸畫中那位瞎了一隻眼的遊醫就不見得醫術高超。而在寶寧寺水陸畫右列第五十六幅“誤死針醫橫遭毒藥嚴寒眾”一幅中,就描繪了一幕庸醫把病人治死的畫面。嚴寒的冬季,裹著紅色毯子的病人在屋裡嘔血不止,而院子外的庸醫正待騎驢溜之大吉。憤怒的家人跑來,把庸醫攔住,質問原因。畫裡的庸醫是元、明時代北方醫生的打扮。他挎著藥箱,上面有圓形的眼睛標誌,藥箱上方還有一隻小葫蘆,可能是藥葫蘆。他正拼命想掰開憤怒的病人家屬的雙手,甚至還用腳死命踩踏,極力掙脫。

黃小峰 看畫治病

寶寧寺水陸畫中的庸醫

《觀畫圖》具體表演的是與醫藥有關的哪一齣雜劇,或者僅僅是對戲劇表演的挪用,現在已經無從知曉。從畫面來看,由於有兩位醫生,或許接近於所謂的“雙鬥醫”。畫中的道醫和遊方郎中似乎在爭搶顧客。道士醫生向顧客出示一幅孫思邈畫像,而遊方郎中也有自己的本領。

這位郎中向左側立,左臂上挽著一塊紅布,或是一件紅衣,左手伸出,捏著一個片狀的方塊圖形,上面有圖案。這個圖形應該是畫在方形紙片上的一道符。古代的醫生除了用望聞問切的醫術為人治病,還有一種依靠咒語、神符驅邪去病的神秘方式,被稱作“祝由書禁”。所謂“祝由”,是有病者對天告祝其由之意,“書禁”就是以符咒治病。符是道教的符籙,在紙或木板、布帛上寫上含有神秘意義的文字或圖案,將紙燒成灰吞服,或將木板、布帛懸掛、攜帶,據說便可產生治病的效果。

唐宋以來的醫學中就有“書禁”科。元代時,醫學分為十三科,其中最末便是“祝由書禁”,在元明兩代,祝由書禁科都獲得政府的承認,成為正式醫科之一,直到清代才從正式醫科中刪去。

在明清時代大量流行的仿本《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看到街市上有專門以符咒來治病的店面,寫著“符咒科”或“祝由科”的市招。由此來看,《觀畫圖》中的醫生手拈的大概不是一般的東西,而是一道符。而這也可以解釋他為什麼手臂上搭著一件紅衣,紅色乃是用來驅除邪氣的。他拿著符籙的手伸向正把著孫思邈畫軸的顧客,似乎在顯示自己的擅長。

一張畫、一道符,一個是神奇的影象,一個是神奇的符號,成為兩位身份各異的醫生進行自我宣傳、招徠顧客的重要手段。這兩樣東西有兩個最大的共同點:1,都不是醫生治病救人所常用的藥物;2,都是用眼睛來看的東西,透過視覺性的影象而產生驅除病邪的效果。

實際上,畫中的各種頭骨也是一種辟邪的“禁”,與符咒作用相似。作為一幕雜劇表演的場景,《觀畫圖》的喜劇效果也正在於此。畫中的兩位醫生雖然看起來十分專業,但都不依靠望聞問切,而是靠神秘的符咒和圖畫。

治病祛邪的符咒,大多是道教的神符。這類符號是無法看懂的天書,所以才具有祛邪功能。繪畫影象如果要具有祛邪的功能,則需要依靠畫的內容。譬如,鍾馗是辟邪的神祇。有一種治鬼瘧的“阿魏丸”,其最重要的配方就是把畫有鍾馗的紙燒成灰。

孫思邈馭虎畫像之所以具有祛邪治病的功效,與人們相信藥王孫思邈以及他的老虎所具有的神奇力量不可分。作為道教仙人和藥王,騎著老虎、身穿紅袍的孫思邈,與辟邪的鐘馗作用相同,所起到的是鎮懾和保佑作用。所以藥店和醫鋪中會懸掛孫思邈騎虎像,而人們也可透過觀看和膜拜孫思邈馭虎畫像驅除邪氣,達到治病的效果。

圖畫的力量

孫思邈騎虎畫像究竟有多麼神奇?我們可以從上文所提到的黃休復講述的《好畫虎》故事得到一點啟示。郝二的祖父郝醫生請人畫了一幅孫真人騎赤虎畫像後,把畫懸掛在醫攤和卜肆中。現在,我們知道他之所以需要這幅畫,是因為他的主要職業是醫生,從以赤虎的孫思邈是醫生的保護神,也是辟邪去病的神物。郝二的祖父從此以後便迷上了這幅畫像,尤其是迷上了畫中的老虎,每天都坐在畫前,觀看畫中的老虎,終日無倦。從此以後,看不見畫虎則不樂,“人有召其醫療,至彼家見有畫虎即為之精志,親戚往還亦只以畫虎圖幛為餉遺之物。如是不數年間,村舍廳廚寢室懸掛畫虎皆遍,鄉黨皆為畫虎所惑。”

有人問他問什麼如此喜歡觀看畫中的老虎,他回答說,常常患心緒煩亂,只要見到畫中老虎就會突然變好。後來,他聽說府城裡有一個藥肆,養了一頭活的老虎,於是每天都去看。慢慢地,他的生活習慣也發生變化,喜歡吃生肉。終於有一天夜晚,他開啟莊門,化成老虎而去。

在這個奇聞中,騎虎的孫思邈畫像是故事的起點。郝醫生正是看了這幅畫之後,對畫中的老虎產生了依賴。老虎影象就像鎮靜劑,讓他心情平靜,可以治療她的心緒煩亂之症。最終,他對畫虎的依賴和痴迷使他自己化身為虎。

幻與真,一直是中國古代的繪畫理論中最重要的命題之一。繪畫與現實之間的界限一直處於搖擺之中。傳說顧愷之曾經在牆上畫鄰家少女的畫像,當心釘之,女孩果然心痛。張僧繇的“畫龍點睛”更是婦孺皆知。

畫家像是個巫師,能夠感神通靈。南朝的另一位畫家顧寶光也有一個神奇故事。他的友人陸溉身患瘧病,也即所謂的“鬼瘧”,經年醫療皆不見成效。一日,顧寶光去看他,用墨筆畫了一頭獅子,命陸溉的家人掛在家門外,焚香拜之,要陸溉虔誠祈禱,明天便會見效。當天夜裡,陸溉聽見門外有窸窣之聲,第二天,發現畫中的獅子嘴裡獻血淋漓,而且還滴灑在家門外的地上。陸溉的病奇蹟般痊癒。

這個故事裡,掛在宅門口的畫獅起著鎮宅驅邪的作用,是它把邪鬼吃掉,治好了陸溉的病。這與後代的祝由書禁驅邪治病,十分相像。這裡的獅子,實際上就是一般所說的“辟邪”。既然名之為“辟邪”,自然就有驅邪治病的功效。

黃休覆在另一本著作《益州名畫錄》中也記載了繪畫中的“辟邪”影象的神奇療效。五代蜀國的宮廷畫家蒲延昌畫了一幅獅子圖進獻宮廷。王昭遠公的一位寵姬此時正身患瘧疾,當天晚上把蒲延昌的畫掛在她的屋裡,“其疾頓減”。王昭遠公又驚又喜,召見蒲延昌問其中緣故,畫家便把畫獅子的淵源和其辟邪治病的靈異之事闡說一遍:

延昌雲:“宋展氏子虔於金陵延祚寺佛殿之內畫此二師子,患人因坐壁下,或有愈者。梁昭明太子偶患風恙,御醫無減,吳興太守張僧繇模此二師子,密懸寢堂之內,應夕而愈,故名曰‘辟邪’,有此神驗久矣。”

這幾個故事都太過於神奇,記載者也是持將信將疑的態度。不過,透過觀看繪畫影象來治病,卻在後世成為一個頗為有趣的實踐。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夏天,秦觀在汝南郡為官,突然得了腸炎,臥病在床。一位友人帶來一幅王維的《輞川圖》借給秦觀賞觀,宣稱觀看這幅畫病便可痊癒。果然,數日後,秦觀康復如初。而借畫的友人似乎也知道秦觀腸炎康復,來把《輞川圖》取走,去治療另一位得病的朋友。秦觀十分感慨,在友人把畫拿走之前,於畫後題寫了如下長跋:

元祐丁卯,餘為汝南郡學官,夏得腸癖之疾,臥直舍中。所善髙符仲攜摩詰《輞川圖》視餘,曰:“閱此可以愈疾。”餘本江海人,得圖喜甚,即使二兒從旁引之,閱於枕上,怳然若與摩詰入輞川,度華子岡……忘其身之匏繫於汝南也。數日,疾良愈,而符仲亦為夏侯太沖來取圖,遂題其末而歸諸髙氏。

秦觀的親身經歷自然可信,不過他的腸炎究竟是不是被王維《輞川圖》治癒的倒很難說。比較可能的情形是,秦觀在看畫的時候忘記了腸炎的疼痛,幾天之後腸炎自行好轉,讓人覺得似乎是畫治好了腸炎,實際上畫只是分散了疼痛的注意力而已。不過,秦觀這位典型的男性精英文人卻並沒有對觀畫治病嗤之以鼻,反而鄭重地記敘下事情的來龍去脈,這似乎說明,觀畫治病已然成為一種新的觀看繪畫和使用繪畫的方式,不是陶冶性情的“臥遊”,也不是怡然自得的“自娛”,而是目的明確的“治病”。

有時候,對於懷孕的女性而言,看畫還起著優生的功效。元代宮廷御醫忽思慧撰寫的醫學著作《飲膳正要》裡就談到了懷孕期間應該觀看繪畫:

聖人多感生,妊娠故忌見喪孝、破體、生理殘障、貧窮之人;宜見賢良、喜慶、美麗之事。欲子多智,觀看鯉魚、孔雀;欲子美麗,觀看珍珠、美玉;欲子雄壯,觀看飛鷹、走犬。如此善惡猶感,況飲食不知避忌乎。

在《飲膳正要》所配的版畫插圖中,所描繪的就是貴婦觀看圖畫的場面。譬如《雄壯宜看飛鷹走犬》一幅插圖中,懷孕的貴婦端坐在廳堂中,侍從在一旁挑起一幅立軸供她觀看。“飛鷹走犬”常用來形容打獵,因此她所觀看的“飛鷹走犬”繪畫也是表現狩獵景象。騎馬的人肩頭停著獵鷹,旁邊的獵狗正追趕獵物。人們相信,觀看這樣的狩獵圖畫,所生的兒子也會像畫中人這樣身強體健。畫是給肚子裡的胎兒“觀看”的。“觀看”圖畫,可謂從娃娃抓起。

端午畫扇

出現在《觀畫圖》中的孫思邈馭虎像立軸,正在被兩人開啟,所表現的正是“看”的動作。這幅畫中之畫處於畫面“畫眼”位置,暗示著觀看藥王畫像是畫面所要表達的中心含義。

《觀畫圖》所表現的是一幕與醫藥有關的雜劇。從這一點來看,畫的年代應該不會晚過明代前期,因為在明代中期以後,雜劇的盛行程度便大不如前。在卷軸繪畫中表現雜劇演出的場景,目前存世的還有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雜劇眼藥酸圖》和《雜劇打花鼓圖》,二者均為斗方。

雜劇場景在宋金以來的墓葬中屢屢有發現,有磚雕、壁畫等多種形式,成為一個頗為流行的主題。這些考古發現被稱之為“戲曲文物”,是戲劇史研究的重要材料,戲劇史家視之為“中國戲曲興盛發展的實物記錄”,用來探討宋元以來雜劇搬演的情況。而對於美術史家而言,這些戲劇表演影象很多都是墓葬空間的一部分,與墓葬所營造的死後世界有關,體現出古人關於死亡與永生的觀念。

卷軸繪畫的流通方式、其所擁有的觀看者,與深埋地下的墓葬截然不同。卷軸繪畫中的雜劇表演,是否與墓葬中的雜劇表演意義相同?《雜劇眼藥酸圖》和《雜劇打花鼓圖》的原初形制不太好確定,而《觀畫圖》的形制明確,是一個團扇,團扇是一種實用的器具。

這柄團扇為我們進一步思考雜劇題材卷軸畫的功能與意義提供了新的線索。

團扇是古代人生活中常見的裝飾物。團扇的使用範圍相當廣泛,上自皇帝,下至底層百姓。一年中,團扇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使用較多,不完全用於避暑納涼,而近乎於成為有身份的人的象徵。

一年中,重要的節令場合往往都需要團扇,尤其是畫扇,不同的繪畫影象適用於不同的節令場合。從宋代開始,都城中都會有專門售賣畫團扇的店鋪。自然,夏季是團扇最好的日子。五月初五端午節,進入夏季,天氣愈來愈熱,團扇自然逐漸派上用場。更重要的是,隨著天氣變熱,瘟疫容易流行,因此,五月被稱為“惡月”,端午就成為一個辟邪禳災的節令。人們要透過各種方式來辟邪去災,有很多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譬如手臂上戴五色絨線、吃粽子、掛艾葉、龍舟競渡。而端午畫扇也是重要的端午習俗之一。

畫扇不僅帶來涼風,驅走熱氣,更重要的是起著辟邪作用。因此端午的畫扇也被稱作“闢瘟扇”。這麼多的人都需要扇子的話,市場自然也會發達起來。唐代的首都長安已經出現了端午扇市。

晚唐李淖的《秦中歲時記》記載:“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於時特盛。”不只是首都,許多城市都在端午有扇市,譬如四川成都,每月都有一次大的集市,稱為“十二月市”,其中五月的市場就是扇市。扇市中所賣的,主要是畫有圖案的畫扇。宋代民間有一種叫法,稱這種端午畫扇為“花花巧畫扇”。上面所畫的有各種圖案,可以是花,也可以是吉祥的動物。

歐陽修有一首《漁家傲》,吟詠一年中每個月的節令,五月詞為:“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五色絲線、粽子和繪有鳳凰的絹扇是端午象徵。

在古代,皇家貴胄通常都是引領風氣的時尚達人,端午節俗是宮廷的大事。唐宋以來的宮廷中,逐漸形成了端午賜扇的慣例。皇宮中會製作大批的畫扇,輔以艾草紮成的老虎,賞賜給宮廷內眷、宰執親王等上層貴族,上面一般會畫上端午時節的應景花卉植物,比如蜀葵、榴花等。現存的南宋團扇畫中,有不少畫有蜀葵,顯然就是這類端午賜扇。到

了明清時代,端午賜扇的種類就更多了。文徵明曾有《端午賜扇詩》:“剡藤湘竹巧裁將,珍重瓊花出尚方。”扇子可能是一柄摺疊扇,上面畫的是端午前後盛開的瓊花。而到清代,扇子上畫“五毒蟲”是最常見的端午畫扇。

作為一柄絹上的團扇,《觀畫圖》是不是一柄端午畫扇?

實際上,端午的避邪之物,畫扇只是一種。到南宋時,畫扇更多起著裝點時尚的作用。真正要祛除夏日的熱邪,還得靠草藥。端午時最重要的植物是艾草、菖蒲、通草,統統都是草藥。

在宋代皇宮中,有一種特別華貴的端午彩飾,以鑲有金線的紅紗作底,上面放著用菖蒲或通草雕刻的張天師馭虎像,周圍裝飾一圈染以五色的菖蒲,菖蒲上面再鋪一層雕刻而成的各種毒蟲,其間再點綴上蜀葵、艾葉、花朵。民間沒有這麼大排場,但也會用艾葉與其它藥草紮成張天師形象掛在門首。

宮廷內的張天師馭虎像很類似於作為《觀畫圖》畫眼的“孫思邈馭虎像”,二者同為道教真神,一個是“天師”,一個是“藥王”。民間用草藥簡單紮成的張天師,有可能類似《觀畫圖》中草藥攤傘蓋下懸掛著的那位類似呂洞賓的仙人。

黃小峰 看畫治病

《觀畫圖》區域性

《觀畫圖》的主題是“醫”,展開孫思邈像的道醫和他身後掛滿藥草的草藥攤,恰恰都是端午節的時尚。《夢粱錄》中說,端午節老百姓於“此日採百草或修製藥品,以為闢瘟疾等用,藏之果有靈驗。”端午節很早就有“鬥百草”的習俗。所謂“百草”,是“神農嘗百草”之意,也即採草藥。

宋代以來的宮廷文人,往往每年都會向宮廷獻上“端午帖子詩”,許多詩都會提及醫與藥。蘇軾有一首《端午帖子詞》寫道:“採秀擷群芳,爭儲百藥良。太醫初薦艾,庶草驗蕃昌。”而他的弟弟蘇轍的端午帖子中更是有多首詩提到醫藥,“靈藥收農錄,薰風拂舜琴”、“九門已散秦醫藥,百辟初頒凌室冰”、“六宮無事著嬉遊,百藥初成及早收”。在宋元以來的四川成都,政府在每年五月五日都會在大慈聖寺設立專門的區域,“醫人鬻艾、道人賣符,朱索採縷、長命闢災之物,筒飯角黍,莫不鹹在。

草藥和符籙是驅邪去病的不同方式。由於人們紛紛買藥,以致於在端午形成了和“扇市”一樣“藥市”。清代乾隆時代的宮廷畫家徐揚畫有一套《端午故事圖冊》,其中就有一開“採藥草”,描繪藥農帶著童子進山採百草之景。

南宋陸游有一首《重五詩》,其中寫到:“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儲藥”和“點丹”是兩項舊俗。“點丹”就是用丹砂畫符,實際上也與醫藥有關,只不過是用符籙來驅邪,而不是用藥物。不光是普通百姓,宮廷也在端午大量使用符籙。

《夢粱錄》中記載,宮廷在端午節時用五色珠兒結成經筒、符袋。經筒裝佛道經文、符袋裝符籙,這兩種東西都是驅邪的常用工具,與道教關係密切。城裡的道教宮觀也在端午節準備大量的“經筒、符袋、靈符、卷軸、巧粽、夏橘”,分送貴宦之家。即便是市井中以看相為生的“看經道流”,也會準備這些東西送給自己的老主顧。

這些端午節物大致分為四種,粽子和橘子是食物,經筒是佛道經卷,符袋和靈符屬於符籙,卷軸則是端午所賞的繪畫。明末文震亨《長物志》中講到適宜在端五懸掛的繪畫有“真人、玉符及宋元名筆端陽景、龍舟、艾虎、五毒之類。”孫思邈被稱為“孫真人”,《觀畫圖》中的孫思邈馭虎畫軸,正是文震亨所講的“真人”之一。

《觀畫圖》中,這四類端午節物除了粽子和橘子外,大多具備。身披眼睛圓牌的遊方郎中手中拿著的是一道符,道醫展開的是一幅供端午展閱的畫有真人像的卷軸,而佛道經卷,則很有可能出現在畫面左邊。《觀畫圖》中與畫中藥攤相對應的,是團扇左邊的一張黑漆高腳桌,桌面不大,呈方形。上面擺著一面桌屏,緊靠桌屏是一個黑色的長方體盒子,再旁邊擺著一個圓盤,圓盤上放著一瓶花,周圍還有幾個瓶子。

這張桌子究竟是做什麼用的?

倘若對比一下宋元以來的繪畫,我們會知道,這張高腳方桌,實際上是一張“供桌”,用來擺放香爐、花瓶或其它裝飾物。傳為宋徽宗的《聽琴圖》中,撫琴的皇帝身旁就放著一張類似的黑漆方形高腳桌,上面擺著香爐。

黃小峰 看畫治病

《聽琴圖》區域性

《觀畫圖》的這張供桌上面放著不少東西。那個長方體的黑盒,從大小和形狀來看,很有可能是一個經箱,用來放經卷,以備唸誦或供養。經箱可大可小,擺在書案上的小型經箱尚有一些年代較早的實物,蘇州瑞光寺塔出土過一個10世紀的花鳥紋螺鈿黑漆經箱,長35釐米,寬12釐米,高12。5釐米。

日本還藏有一件十二世紀平安時代的蓮草紋蒔繪經箱,長31。8釐米,寬17。6釐米,高12。1釐米。這兩個經箱都是長方形,大小相仿,這是為了存放經卷。裝裱成手卷形式的經卷長度一般為30釐米左右。《觀畫圖》中黑漆木盒的尺寸和形狀,不可能是梳妝盒,也不是藥箱,它擺在供桌上,大小與經箱相仿,其功能也應相同。

除了供養經卷,這張供桌上還有圓盤託著的一瓶花,花的種類無法辨識。供養鮮花可能是與供養經卷有關,此外也是端午節習俗之一。端午時,家家戶戶無論貧富,統統要供養鮮花。

《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尋常無花供養,卻不相笑,惟重午不可無花供養。” 供養的鮮花多是端午的應景花卉,如蜀葵、梔子花等等。《觀畫圖》供桌上的鮮花和經箱,恰恰都是端午的必備之物。

我們會發現《觀畫圖》的影象與端午節有著密切的聯絡,這柄團扇,應該就是一把精巧的端午畫扇。如此一來,畫中的所有場景似乎一下子都串聯在了一起。我們現在知道,畫家之所以要在團扇中繪製一個與醫藥有關的雜劇,其實是為了端午。他在選擇醫藥雜劇的時候,並沒有選擇那些諷刺庸醫的滑稽劇,而是描繪出兩個良醫形象,一個是以採藥、賣藥為主的道士醫生,暗示出端午的採藥習俗,以及端午與道教的關係。另一個是身披眼睛圖案的遊方郎中,他並沒有透過望聞問切來治病,而是手拈一道符咒,暗示著端午節的靈符。

為了強調端午辟邪,畫家在草藥攤上畫上好幾個常用來驅除鬼瘧的動物頭骨,其中那個正面朝向觀者、滿口獠牙的兇惡動物,似乎就是鬼邪所害怕的震懾力量。

我們現在還知道,畫家之所以要在團扇上再畫上兩幅繪畫影象,也與端午有關。團扇正中展開一半的孫思邈馭虎畫軸之所以能夠作為整幅畫的“畫眼”,是因為孫真人影象是端午的點題。而藥攤上的小孩騎黑犬形象則是為了保佑兒童的健康。兒童是最容易受邪毒侵擾的人群,因此端午節也是為兒童辟邪禳災的節日。

我們還可以知道,為什麼《觀畫圖》中出現瞭如此多的紅色:孫思邈身著紅袍、騎犬小兒身穿紅衣肩扛紅旗、遊方郎中臂搭紅布、遍體龍紋的滑稽丑角身披紅衣、觀看孫思邈畫像的那位底層百姓頭巾上也有一點紅色,甚至草藥攤上擺著的神農偶像,腰間扎著的也是一條紅腰帶。紅色是辟邪的顏色,也因此成為端午的流行色。

《觀畫圖》還引出一個問題:描繪雜劇影象的卷軸繪畫,究竟意義何在?畫家為何要在用於日常欣賞的卷軸繪畫中描繪來自於雜劇表演的影象?《觀畫圖》或許可以提供一個角度。畫中的雜劇影象,並非隨意選擇,而是與繪畫的觀看與使用場合密切相關。既能以詼諧的影象娛人眼球,又能夠以醫藥主題契合端午,還可為團扇的使用者禳災避邪,有誰不想擁有這麼一件構思巧妙的端午節物?

至此,我們對《觀畫圖》的解讀將告一段落。這柄小小的團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好的體驗古人的影象世界的機會。對於現代觀者而言,一幅古代繪畫最重要的意義,莫過於此。

刊《美苑》2012年第4期,註釋從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