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故事53:《離亭燕》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張昇

有個人很神秘,在《全宋詞》裡能找到他的詞,在《歷代詩詞》中也有收錄他的詞。在文人眼裡,他的詞填得很好,可惜歷史上對他的記錄卻不多。

我用度娘查了一下他,上面的資料就幾句話。堂堂一個太師,怎麼連人物生平都沒有?有點像傳說中的甘羅。但他比甘羅真實,至少他有史可查。

詩詞中的故事53:《離亭燕》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張昇

他叫張昪,一些老舊的資料上記載,此人很厲害,精通理學,深得天人之奧,還很高壽。而且做官清廉,為人耿直,一生光明磊落,有力挽狂瀾之能。

野史記載他這麼厲害,可是正史上對他的記載為何卻少之又少?

他經歷了宋朝由盛到衰的過程,所以眼裡看到宋朝江河日下,心裡難免憂慮萬千。在宋朝文強武弱的盛時,能考上進士的都是肚裡乾貨滿滿的人。而像他這種能做到太師職位的人,水平自然算得上箇中翹楚。他的生活歷程和創作背景,雖然找不到,可是能從他的詞中讀出他憂國憂民的大愛情懷。

他的代表作有兩首,其中一首《離亭燕》我很是喜歡

離亭宴

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 。

水浸碧天何處斷 ?翠色冷光相射 。

蓼嶼荻花洲,隱映竹籬茅舍 。

雲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 。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 。

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 。

這是他在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登臨懷古填的詞。白話整首詞就是:

金陵風光美麗如畫,秋色明淨清爽。碧天與秋水一色,何處才是盡頭?雨後晴朗的天色與秋水閃爍的冷光交相輝映。蓼草荻花叢生的小島上,隱約可見幾間竹籬環繞的草舍。

詩詞中的故事53:《離亭燕》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張昇

江水盡頭客船上的船帆彷彿高掛雲端,煙霧籠罩的岸邊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興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為漁民、樵夫的談資。在高樓上獨自遙望,淒冷的太陽默默地向西落下,讓人倍感蒼涼。

不僅詞填得流暢,用字還精準。“一帶江山”就是指南京,“風物向秋瀟灑”把清爽寫得特別清新,讓人耳目一新。“水浸碧天”把天水交融寫得自然交融,一個“浸”字把水的靈性一下子就體現出來了。整個上半闕彷彿精雕細琢,卻讓人讀不出半點鑿字的痕跡。

可能有人會問什麼叫“鑿字”,其實就是為了刻意地表現一個意思而且特別推敲的字眼兒,這樣的用詞讀起來會很上口,也感覺特別經典。但是這樣做的缺點就是無論怎麼打磨,讀到那個地方一定會換氣,會有停頓。整個作品就流暢不起來。

許多人把用詞華麗當作詩詞的第一要素,其實不然,詩詞的第一要素是自然流暢。能一口氣從頭讀到尾的詩詞,十之七八都是經典之作。而這首上半闕用詞就很精準,卻沒有半點鑿字的痕跡,堪稱經典佳作。

下半闕由物轉人,自然地銜接,看到天邊的客船,再看看眼前的酒旗,回首這六朝金陵多少興衰成敗,都化作歷史浪花一朵,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前眼宋朝正山河日下,人們卻不思進取,怎麼能讓人不憂心。又如何不讓人心寒?

詩詞中的故事53:《離亭燕》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張昇

我一直都有一個觀點,就是文章詩詞不是寫出來的,刻意寫的文章詩詞往往不會成為經典,因為為了創作而創作,很難寫出人的心聲。而好的作品往往都是心聲的流露,是情到深處的自然寫照。這裡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就是在蒼涼之間,有感而發,而不是刻意地長吁短嘆,手法特別自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