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什麼意思?是這樣啊

我們的國家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的歷史文化,現如今依舊有很多的傳統文化流傳在人世間。對於這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我們也是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在吸收和傳承。說起文化,可能大家對於詩詞歌賦這一類的東西並不陌生,畢竟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這些傳統文化,有很多的詩詞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子中。可是這些文化,畢竟是我們在課堂之上學習來的,在生活中肯定沒有人天天將詩詞掛在嘴邊,就算有這樣的人,別人怕是也不能瞭解其中的意思。那麼現如今在農村之中,還有這一種很是流行的文化,相信不管是農村的還是城市的人們,都有聽過,這種文化就是俗語。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什麼意思?可信嗎?

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什麼意思?是這樣啊

在農村,俗語的魅力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藝術,由於其通俗白話性,更能在農民之間傳唱,不失為民間的一部“百科全書”!在農村,由於很多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很多深奧的道理,很難被人解讀,而俗語這種喜聞樂見又充滿幽默的形式,不僅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能博得大家哈哈一笑,因此,數百年來,從未在農村失傳,一直被大家傳頌。那今天小編就想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這句俗語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簡單的說就是有人認為眼皮挑動會預兆禍兇吉福。我們都知道流傳了很久,但是又是從哪裡來的呢?說的準確麼?可不可信呢?

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什麼意思?是這樣啊

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兩位被我們稱作祖先的人物,一位是女蝸,一位是伏羲。這兩人可以說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著十分崇高的地位,畢竟其中一位煉石補天拯救世人,而另一位則創造了文字和婚姻制度。在古代時期,我們國家的人會將這兩個人看作是陰陽,據說女媧是盤古的右眼化身,伏羲則是左眼化身,一男一女一陰一陽。陽所代表的就是一種積極的事物,而陰的一面剛好與其相反。於是慢慢的就出現了這種“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其實這句話在不同的地方,也有著不一樣的解釋。有人認為這個傳統的說法只說的是男性,如果女性想要對比的話,就要反過來看了。比較專業的的人士,會劃分不同的時辰,也就是說不同的時間眼皮跳,意思也不相同。

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什麼意思?是這樣啊

《玉匣記》者,旌陽許眞君之所著也。眞君昔以道濟人,化瓦為金以輸民之通負,置符於水愈人之疾,誅巨蟒於上遼,馘毒蜃於江西。功德溥博,未可具述,及其拔宅上仙,而救世之心倦倦不已。見人之祈禳者,觸犯天地禁忌,致生災殃,連錦不寧。若曰:太上以好生為德,而下民建齋設醮,本以謝過繳福,惟不知禁忌,反受殃咎。乃惻然憐之,躬考天曹簿籍,日辰甲子,福禍災祥,毫分縷析,流傳於世。俾億兆有緣,或祈或禳,庶知避兇趁吉,同躋壽域。眞君是心,蓋亦太上之心也。近姑蘇道友倪守眞,得之於異人,受而敬信之。猶慮見聞者少,欲授諸梓,以廣其傳禮,予為之序。惟夫人之福禍災祥,固本於天,非探知造化之理者,不能細究而明之。惟聖人能安之,賢人能知之,其餘眾人,不得知而安也。則有蹈禍機,觸禁網,雖欲懺悔首謝而復誤,罹天忌業又甚焉,此《玉匣記》之所縣以作也。守眞得之,不以自秘,而又傳之人。人知吉焉,而用兇焉,而避免戾於斯世,其功行不亦溥乎。慕道之士,誠能禮信而用之。於以禳災謝過,於以請福延生,其福慶必有所歸矣。——《玉匣記》感想

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什麼意思?是這樣啊

除了女媧和伏羲,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有關於“青龍白虎”的周易之說。眾所周知,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於那種五行之類的東西很是信奉,他們認為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相生相剋的。所以根據周易,人們將左眼看作是青龍的化身,代表的就是美好和希望,最後就可以延伸至錢財和喜事。而右眼則是白虎的化身,白虎本就兇惡,所以也自然而然的代表的是不好的一面了。

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什麼意思?是這樣啊

可是這樣的現象放在現在的社會中,其實完全是可以用科學將其解釋清楚的。其實眼皮之所以一直跳,這樣的現象跟我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曾經就有科學研究說出,如果一個人處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之下,眼皮出現很頻繁的跳動,這件事情是很正常的。因為睡眠不足的話,眼睛會處於異常疲勞的狀況。而眼皮的跳動能很好的緩解眼部的疲勞。這種現象在年輕人身上經常會出現。還有一種情況是當人們長時間面對電腦工作的時候,眼睛得不到放鬆,很容易出現眼皮頻繁跳動的現象。所以我們用電腦辦公的時候,要多出來走動走動。

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什麼意思?是這樣啊

所以,大家如果想讓眼皮不經常跳動的話,有一個最好的辦法,那就是在平時的生活中,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長時間的玩電腦或者手機,如果真的是工作的需要,那就最好經常起來活動放鬆一下,這樣不僅對你的眼睛有這好處,對身體來說也是很好的。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千萬不要貪圖一時享樂,或者過度加班,就過度消耗身體,要有長遠的眼光,只要身體好,才能讓未來更加充滿希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