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淺議史前聚落的兩大防禦工程——環壕與城牆

文明起源・淺議史前聚落的兩大防禦工程——環壕與城牆

BRM1甲: 42、44玉魚一對

下BRM1甲: 42殘長8。5(長15。5)、 寬1。7、厚0。2釐米

上BRM1甲: 44長15。5、 寬1。7、厚0。2釐米

本對玉魚皆為青碧玉質。BRM1甲: 42雖然殘斷,但由玉質以及剩餘的後半段魚身可知,應和BRM1甲: 44互為一對。且因兩者的外形不完全吻合,所以兩玉魚是以“對開成形”的T序製作而成,亦即先分料,再各別製作;且由玉魚身上殘留的長直工具痕可知,此為片具開料的特徵。BRM1甲: 44的穿孔為單面打孔。本對玉魚出土於棺蓋北側足端處,相類外形的玉魚在張家坡也曾出土(M121: 19)。

《淺議史前聚落的兩大防禦工程——環壕與城牆》

張志敏,《史前研究》2000年第589~591頁三秦出版社2000年

作者認為環壕與城牆這兩種防禦設施都是在生產力水平日益發展、私有化程度加大、聚落衝突日益激烈、社會組織日益完善的條件下產生的。同時,這些防禦設施的出現,也是人們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從防禦的意義上看兩者是相同的,只是由於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壕溝早於城牆而產生。但城牆的產生又汲取了壕溝的經驗,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建築特點上兩者都存在明顯的承接關係。在人類文明程序中,壕溝向城牆的轉變過程似乎又與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是同步的,而大量龍山時代城址的出現預示著方國時代的來臨,進而為奴隸制王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文明起源・淺議史前聚落的兩大防禦工程——環壕與城牆

《河南省新密市發現龍山時代重要城址》

蔡全法,馬俊才,郭木森《中原文物》2000年第5期第4~9頁

本文報道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近發現的一座古城寨遺址。該城址是中原地區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牆體儲存最好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該城平面為東西長方形,面積達176500平方米。至今仍較好儲存著三面城牆和南北相對兩個城門缺口,城外南、北、東三面都有護城河環繞。城中還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和大型廊廡式建築,這在中原地區龍山時代城址中十分罕見。城址上限不會早於龍山時代早期,下限不會晚於龍山時代晚期,從始建到廢棄時間較短,說明當時的社會正處於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古城上地近嵩山,又處於龍山時代晚期,是探討夏文化的重要物件之一。

《山西考古的新突破——陶寺遺址發現早期城址遺蹟》

梁星彭,《文物世界》2000年第5期第4~5頁

該文主要介紹了2000年春夏陶寺遺址考古中發現早期城址的情況。經考古發掘得知,陶寺城址為夯土建築,牆體上窄下寬。牆體上面被陶寺文化晚期地層及灰溝疊壓和打破,牆體內出土有陶寺文化陶片,確屬陶寺文化的城址無疑。陶寺城址的發現,大大增強了陶寺遺址在中國古代國家與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學術意義。同時也證明,山西地區在我國文明起源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

文明起源・淺議史前聚落的兩大防禦工程——環壕與城牆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片及說明來源自圖書《國玉器》,北京大學震旦文明研究中心等編著,2010年出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