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民,在事上磨練

璞瑅學宮

王陽明“修己安民”之說的當代價值在於“親民”必源於自身良知的開顯,不能站在所謂道德高地之上“教化他人”,而是首先要“成己之德業”,以自身“致良知”的功夫來感染他人、以啟迪他人的“良知”,堅信“人人皆能成堯舜”的道德理想,自覺地投身於推進社會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中去。

在親民,在事上磨練

王陽明親民思想是其心學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主體性、實踐性和包容性的特質。王陽明弟子臣黃綰總結其師為學大要有三:“致良知”“親民”和“知行合一”,將“親民”列入其中,可見其重要性。

修己安民的道德自律價值

王陽明的親民思想有一個形成、發展、成熟和完善的過程,始終貫穿著主體精神。其

思想源頭來自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這可見之於其在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主考山東鄉試之際所撰的程文中;發展於貶謫貴州龍場期間,其所撰《與安宣慰》《何陋軒記》《瘞旅文》和《象祠記》等文中均有表述;成熟於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王陽明與弟子徐愛在歸越舟中論《大學》宗旨之時;最終完善於其晚年出征廣西前與弟子縱論《大學》要旨那段時間,後由其同邑侍學弟子錢德洪記錄成《大學問》一文。

王陽明親民思想的邏輯基礎是“心即理”,意為“心”即“天理”。王陽明在《大學問》一文中說:“

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於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在王陽明看來,“明德”與“親民”是體用關係,欲行“親民”之道,則必“明德”;而“明德”則必“親民”,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高度統一。

從陽明心學的角度說,“明明德”被王陽明轉化為“致良知”。故凡言“親民”則需以開顯“良知”為前提。

由此可見,“修己”是“親民”之功夫,修己之要在於“致良知”,內聖才能外王。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王陽明“修己安民”之說的當代價值在於“親民”必源於自身良知的開顯,

不能站在所謂道德高地之上“教化他人”,而是首先要“成己之德業”

,以自身“致良知”的功夫來感染他人、以啟迪他人的“良知”,堅信“人人皆能成堯舜”的道德理想,自覺地投身於推進社會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中去。

王陽明在《重修六合縣儒學記》一文中說:“

士秀於民而志於道,修其明德親民之學。”故欲“親民”者,必立“親民”之志。

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雖有分工之別,但心中要真正確立“人民至上”的志向,有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誠意,併為此而奮鬥;那麼,即便終身做繁重、艱鉅的事內心也不會感到辛苦,或者做被一些人認為是低下瑣碎的小事也不會感到羞愧。修己之道在於安心,心安方能“民安”。

力行保民的社會治理價值

王陽明親民思想最可貴之處在於實踐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其親民思想是以“實踐之功”而顯於世。王陽明以科舉入仕,在仕途先後有二十餘年。在跌宕起伏的從政生涯中,王陽明始終以明德親民為座右銘,勵精圖治,鞠躬盡瘁。

明中期社會,朝政昏暗,宦官專權,民生凋敝,社會動亂,可謂亂世。作為朝廷命官的王陽明“出汙泥而不染”,時時處處以良知之心兢兢業業為民盡職;關鍵時刻置身家性命而不顧、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表現出一個正直士大夫的擔當精神。

王陽明在地方任軍政要職期間,以力保民生、推民治、開民智等為要務,安定社會,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王陽明治理地方,重建鄉村道德秩序,為政不事威刑,以開導人心為要務,充滿愛民情懷。其力行保民的社會治理之道價值在於為政親民:凡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要始終堅持民生至上的原則,切實解決現實中出現的民困問題,發動民眾自覺參與,齊心協力共渡難關;政務公開,民主理政,勸諭真切,溝通輿情導向機制,安定人心;順從民意,為民辦實事;引導民眾道德自律,鄉賢示範,淳化民風,化善為俗;開啟民智,大興教育,使老百姓知書達禮,不生邪念,穩定社會秩序。如此,方能做到政通人和,社會有序發展。

至善仁民的和合大同價值

王陽明親民思想具有博大的包容精神。明嘉靖三年(1524年),王陽明在紹興稽山書院講論“

萬物一體

”學說,接引學子明德向上。

據《陽明先生年譜》載:“先生臨之,只發《大學》萬物同體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極良知以至於至善,功夫有得,則因方設教。”何為“至善仁民”?王陽明在《大學問》中對此有一解釋:“

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所謂“極則”可理解為追求道德完美之境界。那麼,“萬物一體”的道德境界內涵是什麼呢?

在《大學問》中有言:“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此論中關於“大人”之謂,意指能將天地萬物視為一體的明覺者;所謂“小人”,並非指道德規範缺失者,而是指目光短淺、不明“萬物一體”道理之人。

至善仁民的當代價值在於要求每個人能自覺做到從心體上消除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對立,及時克除產生凌駕於萬物之上的惡念;在行動上做到仁民愛物、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有包容之心。

如此,才能進入和合大同之“仁境”。實現天下太平、社會和諧是人類社會的理想目標。因此,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萬物一體”之道德境界的“大人”、轉化“小人”之格局,對於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社會關係和天人關係至關重要,尤其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抵禦自然災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王陽明既繼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又將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做了有機貫通,從修己出發,身體力行,安民、保民、仁民,這是王陽明親民思想所傳遞的當代價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