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之與張蔭麟“較勁兒”,寫出這本小書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 寫於1936—1937年間,斯時李長之年方二十六七,稱得上青年才俊的閃光之作。

本書所附《李白研究中的常青樹》一文的解讀中,提到本書創作緣起的一則逸聞。據說1936年底張蔭麟想編一本中國通史,約李長之寫杜甫,但李長之關注點在李白,不贊同張蔭麟“李白是浪漫派,不能寫”的觀點,遂在1937年用較短的時間一氣呵成完成了這本書。張蔭麟的《中國通史》只寫到漢代,因早逝沒有續寫。而李長之的李白研究一直在持續,本書所附的《李白——紀念李白誕生一千二百五十年》,寫於1951年,對李白的人生進行了全方位分析總結,頗多金石之論。

李白是詩人,年輕的李長之也頗具詩人氣質,李長之筆下的李白,既是天才也是凡人,快樂與痛苦兼備,優點與缺點並存,是一個活潑潑的存在。學問做到深處,研究者與被研究者找到生命的契合處,就會碰撞出通感與共鳴的火花,這在學術研究者中多有所見。

作者對李白有若干結論性的認知,在此列出,供大家參考。一是形象:“大眼睛,挺精神。喜歡穿紫,帶著短刀,有道士服裝,也有道士的書和藥,各地遊蕩,愛好談論,人們看去,彷彿是仙人。”二是籍貫:李白出生於中亞細亞,是“華僑”,五歲時遷居四川,稱為“川籍”是說得過去的。三是性格:“從政和學道是他基本的矛盾(他的人格是相當複雜的,矛盾也是多方面的)……。他的苦悶和不幸是一般封建社會底下文人的苦悶和不幸。”四是文學成就:“他的詩的藝術,已經達到了中國文學中的高峰,在他同時的詩人中,只有杜甫可以和他比肩。”五是他的偶像:李白最佩服的人是“義不帝秦”的魯仲連,詩人是謝朓。

引李白有關讀書的句子,共勉:“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苟會心,掩卷忽而笑。”想來,李長之讀李白,寫李白的時候,經常會“掩卷忽而笑”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