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萬貫家產到底是多大一筆錢?跟你想象的大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形容一個人有錢,常用家財萬貫、腰纏萬貫來喻之,清代公案小說《劉公案》第13回:“掙下的良田千頃,家財萬貫,府縣之中很有臉。”蘇東坡亦有詩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古代的萬貫家產到底是多大一筆錢?跟你想象的大不同

可見,在古代,無論是一萬貫還是萬貫家財,都是一筆可觀的財富。但細究一下,一萬貫家產到底是多大一筆錢呢?這裡不妨做個簡單的說明。

在我國錢幣史上,銅與鐵都曾被用來鑄錢。鐵被用來鑄錢始於西漢,至北宋達到頂峰。現在我們還經常從考古新聞中不時聽到某地出土百斤鐵錢的報道。

古代的萬貫家產到底是多大一筆錢?跟你想象的大不同

自秦漢以降,我國錢幣便以環形錢為主,外圓內方,這就是錢幣的另一個名稱“孔方兄”的由來。漢代的錢幣因其枚重五銖,故稱為五銖錢,以西漢一斤為250克算,一銖約0。65克,五銖約3。25克。換算下來,1000枚五銖錢總重3250克,剛好六斤半。

而到唐朝,李淵登基後,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因為開元通寶重量穩定,可以當作天平法碼用,“錢”於是成了重量單位。十錢一兩,一百六十文錢即有一斤重。一貫錢的標準是千文,重量為六斤三兩左右,而這就是一筆很大的錢了。

古代的萬貫家產到底是多大一筆錢?跟你想象的大不同

現在答案出來了,萬貫家財的錢幣堆在一起,總重量便是6。3-6。5萬斤左右,能堆滿整間屋子了。不過從,唐朝後期開始,一貫錢的標準開始縮水,在不同藩鎮掌控的區域內,有的是950文為一貫,900文為一貫,甚至還有750文為一貫。到了宋朝,貫有“足貫”和“省陌”之分,足貫=1000文,省陌=800文或者770文或者700文。

明清時期,老百姓們喜歡用“吊”來作為銅錢單位,100文等於1吊,這樣算下來,一吊錢也有現在六兩多重。無論是貫還是吊,一旦錢多了起來,都是不少的一筆錢。所謂的腰纏萬貫,別說纏在身上了,都能把人給埋了。

古代的萬貫家產到底是多大一筆錢?跟你想象的大不同

所以腰纏萬貫只不過是幾個書生的臆想罷了,算起重量來,足有六萬斤,纏在身上,別說纏得上纏不上,纏上了也動彈不得。古人同樣離譜,在話本小說《十五貫戲言成巧禍》中,崔寧被人冤枉搶了劉貴十五貫錢,開啟他背的搭膊裡恰好是15貫錢,分毫不差。15管錢重量約百斤,即便是能裝進搭膊裡,系在身上行動起來也是很不便的。

從購買力上,我們再來看看一萬貫錢,到底是多大一筆財富。

以明代為例,在明朝中後期,白銀已經非常流行了。在平常年份,一兩白銀大概約合700文錢,一貫錢大約是1。4-1。5兩銀子。據《明代官俸構成變動與均徭法的啟動》介紹,明代工匠的日收入,如果用銅錢結算,以20-30多文最為常見,算下來,一個月不休息,其收入不過在一兩銀子左右。

古代的萬貫家產到底是多大一筆錢?跟你想象的大不同

不過明朝的物價也比較低,一個三口之家,一天要吃大約3斤大米,再加上一點副食,每日生活開銷約20文。簡而言之,一個工匠一天的收入,也就勉強能讓一家人餬口。如果家中人口過多,只靠一個人是很難養活起來的。這一點在明代人的筆記中也有記載:都下貧民傭工,一日得錢二十四五文,僅足給食,三冬之月,衣不蔽體。

還有研究者估算,在明代最為富庶的萬曆年間,一石大米的價格浮動在7錢至1兩銀子之間,明代1石米略相當於今天約140斤,也就是說明代的一兩白銀約合現在的400元人民幣。以此估算,萬貫家產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五六百萬人民幣。在二三線城市,算得上的中產階層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