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自己的臨終遺言會是什麼嗎

你想過自己的臨終遺言會是什麼嗎

馬克·吐溫曾經深思熟慮過“預留遺言”這個想法。他覺得臨終遺言應當是“在一息尚存之時,用充滿睿智的話語華麗地把自己送達永恆的彼岸”。同時他也警告:“人在彌留之際,油盡燈枯,身體和大腦都變得不可靠了。”基於此,他建議遺言應該是事先籌謀、白紙黑字、親友傳閱、開誠談論。

不幸的是,馬克·吐溫並沒有踐行自己的倡議。事實上,他給自己女兒的臨終遺言不完整得令人洩氣。這或許正應了那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老話。吐溫躺在自己的臨終床上和女兒克拉拉 說,“再見了。”他握住女兒的手,開始吊人胃口地低語:“如果我們再相逢……”隨後就睡著了。幾小時之後,他便沒有了呼吸。

《遺言圖書館》收錄了許許多多名人的臨終遺言,裡面有精彩故事、歷史洞見、痛徹心扉的柔情以及精闢如珠的妙語。不過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像馬克·吐溫一樣,並沒能為這生前最後一句話做好充足的準備,死亡不講情面,總會不期而至。但是不管是早有準備,還是匆匆說出口,這些話語都具有意義,它們成了後人回看前人人生的入口,也都是人們在生死一線之際精神的憑證。

這些遺言留下了時代的切片、死亡的瞬間,展露了當事人的信仰和情感,也囊括了後人對他的想象(後人會為了逝者的形象篡改遺言)。遺言被看得重要,因為它是唯一的機會,檢驗一個人如何對待死亡,一個人如何詮釋自己的人生。你想過自己的臨終遺言會是什麼嗎?你會早早地鄭重準備好,還是任由語言在那時候隨性迸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你想過自己的臨終遺言會是什麼嗎

《遺言圖書館》[英]克萊爾·科克—斯塔基 著馮羽 譯企鵝圖書丨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2019-8

名人們的遺言都說了些什麼?

(下文摘自《遺言圖書館》)

“不管怎樣,我將入睡,請熄燈火。”

——托馬斯·B。 埃爾德瑞克(1836—1907),美國詩人。

“這不過就是一個頭點地的過程。”

——約翰·安德魯(1750—1780) ,美國革命時期的英國陸軍少校,在美國以間諜身份被處決。

你想過自己的臨終遺言會是什麼嗎

“真不忍看著它們變得如此不堪,是時候離開了。”

——奧地利的安妮(1601—1666) ,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的女兒,也是法國路易十四的母親。死前也念念不忘自己生前被無數人稱讚和仰慕的玉手。

“此處終究不是我的歸宿。”

——魯多維科·阿里奧斯托(1479—1533) ,義大利詩人。

“但求一死。”

——簡·奧斯汀(1775—1817) ,死前被問還有什麼要求,她做出如上回答。

“不要為我哭泣,我將去往音樂誕生的地方。”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國作曲家。

“我現在感覺自己快要死了。我們關愛別人就意味著使對方的痛苦最小化。此時不要讓僕人們進來, 也攔住外面的那些年輕人。當他們發現面對我的死亡自己無能為力時,他們會很難受。”

——傑里米·邊沁(1748—1832),英國哲學家、法學家。

“噢,上帝,原諒所有印刷錯誤吧!”

——安德魯·佈雷德福(1686—1742),美國出版商。

“我的靈魂啊,你已經被囚禁了這麼;現在終於到了離開囚籠、擺脫肉體重負的時候了;你要勇敢快樂地接受這靈肉分離之痛。”

——勒內·笛卡爾(1596—1650),法國哲學家。

你想過自己的臨終遺言會是什麼嗎

“我必須進去了,霧已經升起。”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國詩人。

“女人必須盡力去嘗試男人們做過的事情。當她們失敗時, 她們的失敗對其他人來說也一定且只能是個挑戰。”

——阿梅莉亞·埃爾哈特(1897—1937),女飛行員。 她在最後一次飛行前給丈夫的信中留下了這句話。

你想過自己的臨終遺言會是什麼嗎?

你會早早地鄭重準備好,還是任由語言在那時候隨性迸發?

歡迎在留言說出來!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獨家簽名版)

現已在單向空間首發現貨上市

一本我們時代的對話錄

《走出孤島:水手計劃特輯(單讀 24)》

現已上市

走出狹隘,走出孤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