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一出震驚四座

在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娛樂專案並不多,文人騷客們寂寞難耐的時候不是飲酒賦詩就是對對聯,以來彰顯自己博學多才知識淵博,另一方面也達到了消遣娛樂的目的,可謂一舉多得。對聯起源於五代十國期間,後蜀末代皇帝孟昶在楹柱的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被人們稱之為“楹聯”。

悠久的歷史,廣為喜歡的語言藝術:

對對聯俗稱“對課”,又被稱為“詩中之詩”可見要對好一個對聯並不簡單。從對聯產生後一直流傳到今天,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老百姓每逢紅白喜事或者重大節日,都喜歡在自己家的門口貼上一副對聯,來表達自己的喜慶、哀傷或者願望等情感!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一出震驚四座

對對聯在古代社會士子或者富貴階層是一種喜聞樂見非常富有漢民族文化傳統的語言藝術形式,要對出一副好對聯相當考驗文人騷客的文學功底和見識。在《唐伯虎點秋香》的電影中,七省文狀元兼參謀將軍,人稱對王之王的對穿腸在和唐伯虎對聯比試中被對得口吐鮮血,相信大家對這個橋段至今難忘。對穿腸:一鄉二里,共三夫子不識四書五經六義,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膽。唐伯虎:十室九貧,湊得八兩七錢六分五毫四釐,尚且又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在我國的文化傳承過程中,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詩詞歌賦還有對聯,很多對聯至今都能朗朗上口,又有很多讓我們覺得意義深遠很符合自己心情的抒發。例如:人們貼給彌勒佛的對子: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這幅對聯就表達了彌勒佛為人豁達不予人僅僅計較,告訴世人為人處世的道理。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一出震驚四座

對聯講究繁多,考驗文人騷客水平:

在古代,文人騷客作詩有很多講究:什麼藏頭詩、藏尾詩、押韻等,對聯被稱為“詩中之詩”不僅要求字數相同、節奏一致、對仗工整、平仄協調,還要求意境相同。對聯看似簡單,實則博大精深。蘊含的知識面極廣,涉及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修辭學、邏輯性,天文地理,歷史典籍,社會人文,無所不包。要對出好對子並非輕而易舉,要對出佳聯絕對更是“吟安一個字,拈斷數根鬚”。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一出震驚四座

古代普通老百姓對對子純粹是消遣娛樂,博眾人一笑。而文人墨客對對子不僅要對得上,還要對的美、對得妙,若是意境達不到,則不能彰顯自己的才華鰲裡奪尊。對對聯從單純的天對地、奇對偶、動對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古人在酒桌上飲酒的一個遊戲,可見對聯受眾之廣。

相傳在明代,一南方士子進京趕考。到京師後於同鄉或者相識的朋友聚在一起,飲酒作詩、談論風月。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隔壁雅間的客人開始大聲的猜拳行令,打擾了他們的雅興。酒勁上頭平時唯唯諾諾計程車子,藉著酒勁大聲說出“北方皆粗鄙之人,俗不可耐”。哪知道對方耳朵還很尖,聽到了便怒氣衝衝地過來理論。雙方都是醉眼朦朧大吵大鬧的聲音,驚動了一群吃飯的老百姓。中國人歷來都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很多人慫恿要打“南蠻子”。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一出震驚四座

被眾人一說,南方士子酒立馬醒了一半,認錯是不可能的。士子:要說你不是粗鄙之人,在座的有一位,能對上我出的上聯,我便認錯。聽好了這上聯便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這個上聯暗藏了幾個難點第一個是合字,第二個字的數量,第三個數字相連。北方士子進京趕考的也不少,當即就有人站了出來“一木是木,二木是林,三木是森”。這個對聯在對仗上也算工整,可是就像缺了點什麼。士子的朋友們一陣唏噓,士子也搖頭哂笑。在眾人為難之際,趙南星站了出來,:井底之蛙,豈止蒼穹之浩大。螢火之光也敢於皓月爭輝。聽好我的下聯“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對聯一出,眾人一陣拍手叫好,連士子的朋友也拍手叫絕。士子臉大紅,當即給眾人道歉灰溜溜的走出了飯店。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一出震驚四座

對聯文化是漢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現在沒有多少人學習去對對聯了,但是每有重大節日人們還是不忘貼一副對聯來表達自己的願望或者情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