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鄭土有:中國城隍文化何以在海外綿延生根?

(東西問)鄭土有:中國城隍文化何以在海外綿延生根?

中新社上海3月29日電 題:鄭土有:中國城隍文化何以在海外綿延生根?

作者 李鵬 樊中華

東西問丨鄭土有:中國城隍文化何以在海外綿延生根?

“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最普遍的本土民間信仰之一,從大都市到縣城,乃至部分鄉鎮,城隍廟網狀般均勻分佈,祭祀活動和參與人數眾多。同時,城隍神的形象往往極具地方性,通常是當地頗受敬仰的父母官或本地英雄。令人驚奇的是,在新加坡、印尼、韓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地,也不乏大量城隍廟存在,甚至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影響。

城隍文化的生命力何在?極具地方性的中國城隍信仰何以在海外生根、結果?這一民間傳統信仰對海內外華人來說具有怎樣的“根”價值?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鄭土有日前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指出,城隍文化是海外華人之間、海外華人與中華故土之間產生聯結的重要精神紐帶,並且以其包容性融入海外當地,是傳播中華文明和傳統價值觀的橋樑。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的城隍文化起源於何時?為何具有深厚的民間根基?

鄭土有:

“城隍”是對“城牆”與“護城河”兩個具象之物進行想象化後的產物。論及其源起,我認為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因為在不少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的周圍,都發現有一條壕溝,以防禦敵人、野獸的入侵。由此可推斷,新石器時代聚落周圍的壕溝與石(泥)牆可能已並存,以保護居住其中人員的安全。在原始萬物有靈觀念的支配下,先民們將其神化,並定期祭拜,以對護佑表達感激之情。

因此,可以說城隍神的雛形應是原始村落的保護神。目前在中國一些村寨的“寨神”即為其遺存。中國的城市是在村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當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簡易的防禦建築被高大的城牆所代替,圍溝也成為護城河,“寨神”升格為保護城市居民的“城隍神”。

在城隍神演變中,其功能一直是地方保護神。漢代出現了正直之人死後為城隍神的觀念,唐代城隍神演變為冥間地方官,城隍廟開始在全國各地零星出現。明代是城隍信仰發展的轉折點,朱元璋於洪武元年發詔書,所有建制為縣級以上的城市都要建造城隍廟,後向下擴充套件到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鎮,構建起了和行政等級完全一致的城隍信仰建制。這種用民間信仰為國家服務、“陰陽共治”的理念促成了城隍文化的大發展,這種模式延續至清朝。

2018年拍攝的位於上海黃浦區的城隍廟。中新社發 王岡 攝

城隍文化對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影響很大,以城隍廟為中心,城隍信仰聚集了民眾,使城市快速形成和繁榮發展起來。城隍文化也是以城市為主體的獨特民間信仰。

中新社記者:在世界眾多的民間信仰中,城隍信仰具有怎樣的特殊性?

鄭土有:

城隍文化的特點,一是如前所述,它是官方和民間相互作用而興盛的,這是基於官、民兩者都有維護城市安全、追求生活安寧幸福的共同心願,其本質是統一的,從而形成了合力。

二是“城隍神”是一個總稱,各地都會聚焦在一個具體的形象上,通常是當地的第一任知縣或知府,或是對當地作出過較大貢獻的人,或是歷史上有名的國家功臣,或是正直善良的人等,本質上體現民眾的英雄崇拜,以及對這些人的感恩。

2018年3月3日,源於古代城隍廟祭的城隍祈福文化活動在廣州都城隍廟舉行。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三是城隍廟佈局以古代行政建制為依據,體現中國文化“陰陽”相互協調、共同治理的觀念。城隍神負責的是精神道德層面的治理,例如城隍廟會有大算盤懸于山門上,意在“人算不如天算”,規訓人們不要做不道德的事情;城隍廟中的對聯,都是勸人為善的主題;同時地方官上任伊始要先祭拜城隍神,也是對地方官日後行為的約束與威懾……由此,城隍廟可視為是城市的道德教化場。

2020年12月,海南瓊海,民眾在城隍廟前舉行回火安座慶典。中新社發 蒙鍾德 攝

因此可以說,城隍神的地方性和普遍性是合二為一的,首先不同地方不同的城隍神所體現的正直、忠誠、為民辦事等精神和價值觀念基本一致;此外城隍神懲惡揚善、護城保民、祛災除患、督官攝民的功能是一樣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城隍文化的形成幾乎沒有受到外來宗教的影響,是比較純粹的本土信仰。

中新社記者:當城隍信仰隨著出海的華人傳播海外、落地生根時,它的“地方性”又怎樣體現?

鄭土有:

城隍信仰隨著華人的腳步走向國外,“地方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華人會將家鄉當地的城隍神透過“分香”儀式帶到海外供奉,以祈求故鄉的神明護佑。所謂“分香”就是帶一些香爐裡的香灰,到海外重新塑神像造廟宇,據此成為華人與家鄉的情感聯結。

例如在福建安溪城隍廟舉辦的廟會上,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僑華人每年會提前一個月回到中國籌備祭拜,一次可供奉上千個豬頭。之所以這麼隆重,正是因為他們認為“分香”後認祖歸宗特別重要。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城隍信仰被華人帶到海外後,更多了一重明顯的精神紐帶功能,城隍廟成為某一區域華人的聯結紐帶和精神支柱,透過廟會等活動,使彼此聯絡得更緊密。

2021年7月20日,“2021中國—東南亞道教城隍文化系列活動”在浙江義烏城隍廟內開幕。新加坡道教總會、馬來西亞道教總會、印尼三教廟宇聯合會、泰國道教總會和菲律賓中國道教總會透過影片連線參會。中新社記者 李晗雪 攝

城隍文化為何會在海外廣泛傳播?首先因為城隍神“保護”的功能恰是那些漂洋過海,要在陌生之地立足的華人所特別看重的。此外在中華文化中,“親緣”是凝聚人心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地緣”,但在海外,往往是各地人士龐雜聚居,單憑親緣和地緣關係難以形成更大範圍的、穩定的互助群體,這時擁有共同的本土信仰就十分重要。

中新社記者:當前不少華人早已紮根海外,融入當地,城隍文化等民間信仰的意義是否有所演進?

鄭土有:

當前,民間信仰之於海外華人有兩個層面的意義。第一,民間信仰是海外華人與中華民族聯結的重要紐帶,例如城隍信仰、媽祖信仰等,每年都會有很多海外華人回到中國祭拜主廟。近年來我們國家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山西運城的關帝廟,每年都會透過活動吸引海外關帝信仰的華人前來祭拜。

第二,中國民間信仰隨華人出海在異域生根後,會以華人為中心,在當地更大的社交圈中產生影響,並吸引其他族群的人加入。事實上,信仰關乎價值觀,民間信仰在傳播的同時,會慢慢對其他族群產生影響。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民心相通”。相較於宏觀意識形態的碰撞,這一在民間交往中形成的、以信仰認同為基礎的交流會成為不同文明、文化之間彼此理解對話的渠道。

事實上,城隍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在海外,城隍信仰與當地信仰也在不斷融合,在主體神及主要儀式之外,出現了一些新的內容,從而可以為更多的當地人所接受。

2019年2月24日,廣州市道教界人士使用轎子將“城隍爺”抬出都城隍廟。當日,源於古代城隍廟祭的城隍祈福文化活動在廣州都城隍廟舉行。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中新社記者:中華傳統民間信仰會在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海外華人中日漸式微嗎?

鄭土有:

其實傳統民間信仰在海外的年輕華人群體中反而比在國內年輕人中間更加興盛和受歡迎。這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百餘年來,中國大陸秉持破除迷信、遵循現代科學的教育理念使傳統信仰出現了代際斷層,出海的傳統信仰反而在當地華人之中得到了保留和繼承,代代相傳。每年從海外回國拜祭供奉城隍神等的群體中,會有很多青年人。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提倡對傳統文化加以重視和保護,特別是非遺保護的開展,對民間信仰文化做了很多考證和正名,這也喚起了近年來民間信仰的復興。但縱觀當前中國大陸的民間信仰文化活動,同質化現象較嚴重,不同的信仰文化尚沒有突出自身特色,這也是需要思考改進的。(完)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丨鄭土有:中國城隍文化何以在海外綿延生根?

受訪者 供圖

鄭土有,男,1962年4月生,文藝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國家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成員、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鄭土有長期從事民俗信仰、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工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