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作品《鋼琴變奏曲》民族化與世界化的完美結合!

鋼琴作品《鋼琴變奏曲》民族化與世界化的完美結合!

劉莊是我國著名女作曲家,其在1956年根據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創作的《鋼琴變奏曲》使用西方作曲手法,融合了中國傳統音樂風格,並運用變奏曲的曲式,使這部作品具有很強的民族性與藝術性。劉莊的《鋼琴變奏曲》是一個變奏曲式與復三部曲式相結合的曲式結構。

全曲共有十個樂段,主題、尾聲及八個變奏,其中主題與變奏一、二、三是復三部曲式中的主部;變奏四、五、六、七是復三部曲式中的插部中部;變奏八和尾聲是復三部曲式中的再現部。

劉莊的《鋼琴變奏曲》是以《沂蒙山小調》為主題發展的變奏曲,除主題與尾聲外,共有八個變奏,這十個樂段相互結合,表現出“春牧”“夏忙”“秋收”“冬敘”的音樂形象。

鋼琴作品《鋼琴變奏曲》民族化與世界化的完美結合!

曲式結構

主題保留了《沂蒙山小調》的曲調,歌唱性旋律,加入了偏音變宮,整體和聲安排較為簡潔,配上其緩慢的速度,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山澗溪流,潺潺流水,鳥語花香,大地回春的景象,也透露出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變奏一速度稍快,仍為歌唱性旋律,但增加了一個聲部,高聲部是省略了部分連線音,保留主幹音的主題旋律,二聲部則是旋律的和聲補充。左手的和聲織體也變得相對複雜,主要為五聲性分解和絃形式,中間也插入了柱式和絃與琶音。變奏二速度更快,為小快板、跳躍性的旋律,充滿活力與生氣,拍子也由四四拍變為四二拍。這一部分表現的是兒童歡歌樂舞的場景,跳音與八度琶音準確刻畫出活潑的“兒童”音樂形象。

變奏三速度再次加快,變為快板,是在變奏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同為四二拍,音區由原來的中音區轉到高音區,織體的密度也變大,右手都是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左手則是五聲性柱式和絃的半分解跳音形式。變奏四速度迴歸到主題的行板,調式調性仍為F徵調式,和聲織體也與主題相似,不同的是,拍子變為四二拍,旋律是主題的倒影,且加入了二聲部,兩個聲部相互呼應補充。

旋律音區相對變低,使原主題的柔和性質變得厚實,二聲部的旋律進行也與變奏一形成對比,抒情中添加了一定力度。變奏五速度變為快板,是在變奏四的基礎上進行的再次變奏,拍子仍為四二拍,這一部分具有明顯的三聲部卡農特點,三個聲部間的主題清晰,兩小節的時差營造了逐漸緊張的情緒。其多次出現的屬-主進行與四度下行,配合上用較強的力度表現跳音形式,使這一部分的音樂充滿動力,形象地描繪出眾人忙於勞作,爭先恐後的場面。

變奏六速度變慢,但仍為快板,拍子變回四四拍,是由變奏五派生出來的一個變奏。左手部分是連續的十六分音符五聲性分解和絃,但在強拍處都進行了休止,分解和絃又是交錯進行,產生搖曳的感覺,這一安排就好像起伏的麥浪,平疇千里。而右手則是八度進行的旋律聲部,強拍處加入和絃,作為左手休止的補充,具有很強的抒情性。這一部分表達了辛苦耕作後渴望豐收的喜悅之情。

鋼琴作品《鋼琴變奏曲》民族化與世界化的完美結合!

變奏七在變奏六最後一句的波浪式上行中匯入,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速度極快,採用了三連音的“託卡塔”式的演奏方式,旋律跳躍感明顯,具有很強的顆粒性,浮現出麥粒舞動的歡快收割場景。

這一變奏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透過兩隻手的來回演奏模擬打擊樂器,表現打麥地場景;第二部分是快速跑動的分解和絃,又突出其中的高音旋律,表達人們豐收的快樂;第三部分前面音區較低,後面逐漸變強,形成鮮明的對比,每組三連音的第一、二個音都是突出強音,三連音的節奏也將打麥機的打麥場景展現得十分生動。

變奏八變為中速,主題旋律清晰可見,這一變奏也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右手是歌唱性單聲部旋律,左手則是空前拍跳躍式雙音進行;第二部分,右手旋律更注重十六分音符的顆粒感,左手則是半分解五聲性和絃的跳音形式;第三部分,右手是模仿板胡的旋律,豪放風趣的抒情性旋律,左手則是強位休止配合弱位的和聲。尾聲部分,寧靜的行板,主題旋律更加明顯,四四拍,首尾呼應。左手聲部是連續十六分音符的級進與往復,就像水流漸漸結冰,右手則是雙聲部的主題旋律。

這一部分運用了兩次弱性終止,給人慢慢離去,漸漸變遠的感覺。描繪了千家萬戶安寧祥和,恬淡優美,圍在火爐旁講述一年往事的幸福情景。最後一句的織體與變奏一相似,可謂是迴圈往復,象徵著又是一年春來到。

透過對劉莊《鋼琴變奏曲》曲式結構的分析,筆者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不僅要將其與西方音樂的融合進行創作,也要對其創作進行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們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貢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