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師|為什麼修持那麼困難?成就很困難,這是我很懇切地告訴諸位的老實話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講“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一套修養,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說:“老師,假使你打仗,你帶哪一個?你總不能帶顏回吧!他營養不良,體力都不夠,你總得帶我吧!”文章中的三軍,不是現代的海陸空軍,當時還是車戰,中軍、左軍、右軍稱為三軍。孔子聽了子路的話笑了,他罵子路,像你這種脾氣,要打仗絕不帶你,赤手空拳打老虎,遇到河就想跳過去,跳不過也想跳,這樣有勇無謀怎麼行?而且一鼓作氣,看起來蠻英勇,死了都不後悔,這種做法是冤枉去送死。子路這樣的勇,不是大勇,

孔子的學問中,智、仁、勇三個字是相連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開的

孔子說,一個統帥的修養,一定要做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所謂臨事而懼,並不是怕事,而是說任何一件事到手上,開始時就是怕會失敗,所以要考慮周詳,不自作聰明;到事情終於來了,則“好謀而成”,不怕了,必須用智慧,各方面都設想周到,促其成功,這才是統御人才的基本修養。

……。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很多話都是意義相同的。不過這個地方,孔子以不同的語句講出來。就是說

要言而有信,講話要兌現;牛吹大了,事實上做不到,這是君子引為可恥的

不要把話講得超過了自己的表現,做不到的,絕不吹牛。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這等於一個小結論。有一天孔子感嘆說,學問修養合於君子的標準,有三個必要條件。孔子很謙虛地說,這三件我一件都沒有做到。

第一是“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個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憂患中,人每天都在憂愁當中。而仁者的修養可以超越物質環境的拘絆,而達於樂天知命的不憂境界。

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沒有什麼難題不得開解,沒有迷惑懷疑之處,上自宇宙問題,下至個人問題,都瞭然於心。像

我們沒有真的智慧,明天的事,今天絕不知道。乃至此刻的事,也常自作聰明,自以為是。

最後是“勇者不懼”。只要公義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蕩,人生沒有什麼恐懼。

孔子在這裡說的詞句,字裡行間,寫出他的謙虛,表示自己的學問修養,沒有做到君子的境界。可是子貢對同學們說,不要弄錯了,這三點老師都做到了,我們要這樣學習才對,他只是自我謙虛,不肯自我標榜而已。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貢有時比較直爽,看見不順眼的人,當面就說人家,得罪人,當面就方你。這個“方”字在四川、鄂西一帶的方言中,常常聽到人說。如說對某人方一方他,就是不妨得罪他一下。有時候說某人個性太直,也說某人是方人,這種人很直爽,常常容易得罪人,子貢就是這樣。所以孔子說,子貢啊!“賢乎哉?”你

要求別人,不要過於高了,不要希望別人都是賢人

有時候要馬虎一點

(這與古人對“賢乎哉”的確釋,稍稍有點出入),

而且老是得罪人,也不太好

。假如是我,就沒這個工夫去批評別人。

下面再引用孔子的兩句話。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這兩句話,在上論第一篇的最後結論已說過。雖然最後一句文字不同,但是同樣的意思。這裡是說,

一個人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真本事,沒有真學問,沒有真才能,否則終有所成

。這句話安置在子貢方人一節下,也是非常有味。

這裡是孔子所說為人處世、交友之間的一個信條。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明明別人來騙自己,可是不給人當面難堪,這是“不逆詐”

。平生經驗,的確碰到過許多這樣的事,明知道對方滿口都是謊言,但是姑且就讓他騙。他講完了以後,他所期望的、所要求的目的,也讓他達到。但是我們自己心裡有數,知道他在騙。同時還發現有些人,他完全在騙人,但是他自己已經不覺得在騙人,他騙成了習慣以後,連自己都不覺得在說假話騙人,而變成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甚至對他自己說的假話,也覺得是真的。“不逆詐”就是不揭穿有些人的欺詐。當然,這也要用得好,如果用得不好,我們就犯了很大的罪過,很容易成為姑息養奸了,這也不可以的。有的人是真的有困難,不得不騙一點錢,不搶不偷,已經算是好的,明知道騙,不妨給他騙一次,不過要設法感化他,這是“不逆詐”。也可以把這個道理擴充到大的方面,但要恰到好處,該揭穿的時候,就要加以教育了。“不億”就是不隨便估計、推測。憑了想象,隨便估計推測,認為大概是這樣,就犯了主觀的毛病,不大好。“不信”就是懷疑。“不億”、

“不信”等於說不要主觀地相信,也不要太客觀地不相信。

人如果有這樣的胸襟、修養,就夠得上是有智慧的先覺者,也可以說是一個賢達的人了

——《論語別裁》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羿是上古三代以前有名的武將,他的太太,就是相傳人類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嫦娥。羿求得了長生不老的靈藥,可是還差一樣藥引子,要到天山以北的白玉江中找。於是,他叫妻子嫦娥守住已得的藥,自己去找藥引。但在他回來時,發現嫦娥已經飛向月球去了,因為她在附近找到了藥引。當時羿的地位很高,權力很大,武功也很高,尤擅於射箭,在百步之外,拉滿了弓,可以射斷一根頭髮。那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大地上極熱,遍地苦旱,他射下了九個太陽。我們要注意,那是大禹治水以前的事,當時中國的河川湖海形勢,是不是現在這樣,乃至於臺灣是不是尚在海底,或與大陸相連?他射下的九個太陽,是不是現在一樣的太陽,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不是和現在一樣?這些中國古代有關地球物理的資料,都值得研究,可惜我們沒有好好運用。

羿這個人的確是有的,在幾十年前,就曾有射箭高超的人,在第一箭射出後,第二箭追上去,射中第一箭的箭尾,破的而入;也有玩兩支手槍的,第一槍發出,第二槍射中了先發的子彈。

孟子說,羿教人射箭,一定教人拉滿弓,射中目標;跟他學的人,也一定要跟他學到拉滿弓的本事,才能射中紅心。

做學生的,一定要學到和老師一樣

,但在禪宗而言,這還不夠,禪宗祖師說:“見齊於師,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學生的學問、道德,和老師一樣,但是老師經驗多了很多,學生還差一半。所以希望自己教的學生,超過了老師,這樣文化才有進步。

一個工藝的匠人,在教導別人時,“必以規矩”,必定是按規矩教的,學習的人,也一定要照規矩,方的就是方的,圓的就是圓的。如果以為自己很聰明,不必依規矩,一定不會成功,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亦終必亡而已矣。”

所以要想成大功立大業的人,必須要走老實踏實的路子,基礎上必須依照規矩,不可自作聰明。

《告子》的上篇,從人性的問題,討論到這裡。有人或者會問:人性是人性,談到拉弓射箭,那和人性有什麼關係?實際上,這正是人性問題。舉例來說,

普通人跟人學修行,想明心見性,在初學的時候,能依規矩去學,或者會有成功的希望,這就是結論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他說社會人民之所以難治,是因為一般人知識太多了,如以提高知識來治國,那是“國之賊”,是錯誤的;不用智慧來治國,才是國家之福。照這一段文字解釋,很明確就是這樣講的。但是,大家忘記老子還說過“大智若愚”這句話,

愚並不一定是愚笨。尤其古書上講到愚,往往不用“愚”字,因為愚有誠實、樸素的意思。所以,上古古典的書籍,“愚”字不太當“笨”字解,而是

老子思想所主張的樸實、厚朴

樸實並不是笨,因為一個笨人並不一定不樸實,但笨人會搗亂,會調皮,自以為聰明,便自作聰明。這些人大處愚笨,使小聰明,所以笨人做的事情,常會把人氣壞了。現代一些犯罪的青少年,就是如此。那並不是樸實,樸實與“愚”與“誠懇”兩個字往往一起用。“愚鈍”有同等的意思,是非常純樸誠實的意思,所以老子曾講到“大智若愚”。後面第七十一章,老子有幾句話,下面先引用來解釋“智”與“愚”的問題。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他說真正智慧高到了極點,就是“不知”,不是真的不知,是好像不知,好像沒有智慧;也就是以前提到過的半罐水響叮噹,滿罐子水就不響了。智慧到了最高時,似乎是“不知”。“不知知,病”,

一般人就犯這個毛病,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以為學問很好,智慧很高,“不知強以為知”,根本不懂而以為自己真的懂了,這是一個大毛病

“知不知”,智慧到了最高處,一切事情都知道了,心情反而很平淡,等於普通一個不知的人一樣,這是最上智的人。

我們引用了這兩句話先來說明,現在回過來再看這一章,就明瞭老子所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這句話的道理了。

——《老子他說》

像諸位,當然包括出家與在家的,

為什麼修持那麼困難?老實講,前行基礎根本沒有準備好

,只是情緒化地出家;如果是理性地出家,這個修持前行嚴重得很,很多佛經都提到過,不過我們看經典,就把它馬虎過去,

現在人尤其喜歡快,能夠快就好,基礎的都不大喜歡,因此忽略了前行的修持

知識分子更容易犯這個錯誤,喜歡在理解上搞。

實際上前行的心理,就是愚夫愚婦之信,那完全是對的

極高明而道中庸,到了頂高處迴轉來一看,那個愚夫愚婦之誠信是對的,也就是道中行。

我們很可憐,搞的都是半吊子,上不能做第一流上上智,下不能做下下等的修法,不從基本來,因此成就很困難,這是我很懇切地告訴諸位的老實話

譬如像我個人的經驗,年輕時候修這些,老實講,我走的路線跟你們不同,非常地不迷信,但是

非常地誠懇

迷信跟誠懇看起來幾乎是一樣,事實上是有差別的,該要做的,我就去做,當我做的時候就是誠懇,絕不自作聰明搞形式主義,不然寧可不辦

。比方像拜佛,像密宗的修供養,該什麼時候上供養水,泡茶供佛,我就什麼時候做,那硬是做到。因此我現在迴轉來想,大概這個就是個性跟諸位不同吧。

因此等我開始教人的時候,我的方法完全變了,因為看到時代變了,照老規矩這一套,那真是不行。可是,

我發現這又是一大毛病,使人沒有從這個基礎路走上來,結果是誤了別人。在理解上好像很聰明領會,意境上也好像很有心得,事實上一點都做不到。這是大家

,尤

其是這一代的青年同學們的問題,將來越來越困難了。

大家都很崇拜佛的戒行,也很崇拜中國文化的仁義道德,以及人倫的次序。老實講你要去遵守人倫的次序,也等於是愚夫愚婦之行,很古板的。

不過真執行起來,愚夫的古板是絕對會有成就的

人倫次序我們知識分子儘管讚歎,但是真正做到了嗎?沒有啊!尤其是我們現代人,把東方人倫次序和西方的人倫次序混合起來玩,還是在玩弄自己,這是我所體會到的。所以現在人成就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

真正講文化修養,其實《中庸》裡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所以愚夫愚婦之信,是絕對至誠的

。相信因果,無論佈施行善也好,磕頭燒香也好,買幾根香蕉拜佛也好,他們沒有用聰明,沒有用解釋,所以一定會得福報的。

像我們啊!對不住,就算拿一億鈔票送上,也不會得多大的福報,因為既不誠懇,又有夾帶的心

這一念的至誠就是這個樣子,所以知識分子修道難,我們大家都要特別注意,不管在家、出家,都受過教育,都屬於知識分子範圍

——《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