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洞察人性”是一項很危險的能力?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

每週二原創:職場學習類乾貨

為什麼說“洞察人性”是一項很危險的能力?

洞察人性與悲憫人世

1/5

提高洞察力的老師是作家

我經常看到這樣的問題:如何才能擁有洞察力?

有人說,觀察理解事物要有深度——這是廢話。

有人說,洞察力就是建立各種事物執行的基本模型,然後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到事物的本質。

可我覺得,這恰恰是大部分人沒有洞察力的原因。

我們平時看待事件,都是帶著顯而易見的“模型”思考,結果大家得到的結論都是浮於表面的一致。

在我看來,想要提高自己的洞察力,最好的老師是作家,越優秀的作家,越是對世界有不一樣的深刻洞察。

比如錢鍾書寫的《圍城》,幾乎每一段都有一些深刻的洞察。

2/5

兩段奇怪的肖像描寫

孫柔嘉剛剛出場的時候,錢鍾書有一段肖像描寫:

“孫小姐長圓臉,舊象牙色的顴頰上微有雀斑,兩眼分得太開,使她常常帶著驚異的表情;打扮甚為素淨,怕生得一句話也不敢講,臉上滾滾不斷的紅暈。”

這幾句描述都是平常描寫小姑娘的話,唯獨中間有一句“兩眼分得太開,使她常常帶著驚異的表情”,看似怪異,實質上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洞察。

孫柔嘉此時剛剛大學畢業,在戰亂之中,一個小姑娘要跟幾個素昧平生的男人長途跋涉到內地去,必然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想要自我保護,但她又沒這個能力,只好用晚輩的方式努力討好隨行的人。

你想,無論遇到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和無關緊要的話,都一律“哇,真真是好厲害哦”,這不就是小女生在職場上跟前輩處好關係的方式嗎?只是錢鍾書用文學的手法融入到肖像描寫中。

為什麼說“洞察人性”是一項很危險的能力?

非常有意思的是,五官“分得太開”的肖像描寫,在《圍城》開場就用過,這一次是用在一個小孩身上:

“孩子不足兩歲,塌鼻子,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報上諷刺畫裡的中國人的臉。”

小孩子就算不好看,也不至於這麼醜吧?錢鍾書為什麼要對僅出場一次的小孩子“下毒手”呢?

聯絡上下文:“蘇小姐一向瞧不起這個寒磣的孫太太,而且最不喜歡小孩子,可是聽了這些話,心上高興,倒和氣地笑道:‘讓他來,我最喜歡小孩子。’”

原來,這一段是蘇文紈的第一次出場,這些感覺其實是她內心感受的影射,同樣被錢鍾書用文學的手法融入到肖像描寫中。

這也是一個很厲害的洞察。

你看,其實我們中很多人內心深處是很討厭小孩子的,只是大部分人都不想表現出來,以免讓別人覺得自己沒有愛心;而且很多時候,你會把對親戚朋友同事的討厭,轉移到他們的小孩身上,覺得他們愈發討厭了。

所有網上才有那麼多對熊孩子的聲討,現實中也越來越多的對小孩子調皮行為的暴力回擊。

《圍城》中,幾乎每一人出場時的肖像描寫,都有一些奇怪的特徵,實際上是這個人物內心世界的影射:

蘇文紈:面板在東方人裡,要算得白,可惜這白色不頂新鮮,帶些幹滯。

唐小姐:天生著一般女人要花錢費時、調脂和粉來仿造的好臉色。

李梅亭:戴副墨晶眼鏡,神情傲兀,不大理會人,並且對天氣也鄙夷不理,因為這是夏曆六月中旬,他穿的還是黑呢西裝外套。

顧爾謙:他雖是近五十歲的乾癟男人,卻有天真嫵媚小姑娘的風致,他的笑容比他的臉要年輕足足三十年,口內兩隻金門牙使他的笑容尤其輝煌耀目。

汪處厚:沒有槍桿的人,鬍子也不像樣,又稀又軟,掛在口角兩旁,像新式標點裡的逗號,既不能翹然而起,也不夠飄然而嫋。

在所有的洞察力中,對人心的洞察最難,也最重要,因為你無論何時都要跟人打交道,你要理解他人內心的需求,還要知道這種需求會以何種方法扭曲的表現出來。

3/5

五個吹牛的男人

一般而言,我們喜歡根據一個總體的印象,對他人定性,比如這是一個虛偽的人,然後再用這個特徵去套這個人的行為,一切都顯得那麼做作。

然而,這正是我們無法洞察人心的原因。

《圍城》中有一段情節,方趙兩人到汪家拜訪,聊到汪家房子的精緻,主人汪處厚說:“這算得什麼呢!我有點東西,這一次全丟了。兩位沒看見我南京的房子——房子總算沒給日本人燒掉,裡面的收藏陳設都不知下落了。幸虧我是個達觀的人,否則真要傷心死呢。”

就著這個話題,錢鍾書忽然跳出情節: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你們在座的各位,都——在——吹——牛:

陸子瀟說戰前有兩三個女人搶著嫁他,“現在當然談不到了”;

李梅亭說在上海閘北自己有一所洋房,被該死的日本人放火燒了,“損失簡直沒法估計”;

方鴻漸把淪陷區的故鄉老宅“放大了好幾倍”;

趙辛楣說假如戰爭不發生,“交涉使公署不撤退,他的官還可以做下去——不,做上去”……

這五個人,至少方趙兩人並不是作者著力諷刺的反面人物,可錢鍾書還是拉來一起批鬥。

其實吧,男人聚在一起,總要吹個牛,吹牛肯定不希望被識破,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往無惡不作的日本人身上推了,就像錢鍾書說的“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佔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

你看,我們常常認為,自卑的人才會用吹牛來填補自己的虛榮心;但實際上,吹牛是所有人的天性。唯一不同的是,只有少數人吹牛吹成了本能,從來不管別人信不信;大部分人都是在判斷不被識破時,才吹牛,就像米蘭。昆德拉的名言來:只有安全的時候才是勇敢的,只有免費的時候才是慷慨的。

所謂洞察,就是把導致一件事情的主要原因拆分成多個因素,理清它們的表裡關係,找到那些隱藏在角落裡的因素,幫助我們更好的看到事情的本質。

4/5

一個正直的人

圍城裡還有一個敢在租界罵日本人的報館主編王先生,是方鴻漸的上司,為人正直,對下屬很好。因為得罪了日本人,被報館逼辭。方鴻漸為了表示支援,也跟著辭職。

這件事情聽上去是個“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的感人故事,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王先生在知道自己要走後,就去通知方鴻漸,看起來很正常。實際上,方鴻漸前幾天剛剛跟他說過:“你先生哪一天走,我也哪一天走”——這個通知的意思,不言而喻。

錢鍾書洞察了王先生的心態,在書中寫道:“王先生是個正人,這次為正義被逼而走,喜歡走得熱鬧點,減少去職的悽黯,不肯私奔似的孑身溜掉。

他入世多年,明白

在一切機關裡,人總有人可替,坐位總有人來坐。慪氣辭職只是辭的人吃虧,被辭的職位漠然不痛不癢

;人不肯坐椅子,苦了自己的腿,椅子空著不會餓,椅子立著不會酸的。不過椅子空得多些,可以造成不景氣的印象。鴻漸雖非他的私人,多多益善,不妨湊個數目。”

王先生是《圍城》中少有的正直的文人形象,但這也不妨礙錢鍾書也在他身上解剖人性。好人也是人,也有人性那些最基本的需要,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滿足一下自己小小的、隱藏的慾望,又有什麼關係呢?

說了這麼多,似乎洞察人性就是從人性中最隱蔽最黑暗的角落裡找東西,可這麼做,我們到底得到了什麼呢?

5/5

一個說謊的受害人

洞察人性,是一個人成熟必須的經歷,但決不是終點。

書中,一行人在去往三閭大學的路上,被戰火困在鷹潭,進退不得。一天,方鴻漸上街散步,遇到一個賣花生的小販在說家鄉話,聊起來發現果然是逃難到此的老鄉。

方鴻漸的第一反應是欣喜,第二反應是洞察人性般的警惕——對方說自己逃難到此,又說自己“住在本縣城裡那條街”,接下來肯定是要跟他借盤纏了。

誰知這小販“並不向他訴苦經”,於是方鴻漸又放心、又感慨道:“這人準碰過不知多少同鄉的釘子,所以不再開口了。我真不敢想,要歷過多少挫折,才磨練到這種死心塌地的境界。”

很多人在“洞察人性”之後,常常會習慣性地從人性最黑暗的地方去推測他人;很多人喜歡把人性中的弱點當成虛偽,把自己的惡意當成聰明,把陰謀論當成洞察力。

一個人的身份被人頂替(雖然成績是主動放棄的),十幾年後,她發現了,要為自己討個公道。不過,熟悉傳播規律的她,虛擬了部分事實,以引起媒體的關注。

真相大白之後,當初同情她的人,紛紛指責她撒謊,濫用公眾的同情心。更有人很有洞察地認為,此人不過是利用此事來為自己的網店騙流量。

人心真的太複雜了,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此事件呢?

我的公眾號後臺常常收到求助信,其中有一些人自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對於此類資訊,我自覺無法核實這些資訊,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客觀,所有人(幾乎沒有例外)在講述事實時,總是要誇大對自己有利的情節,忽略對自己不利的事實,所以我很少回覆。

但從這些求助中,我總結了一個規律,想要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正確,必須考慮這個人面對著什麼樣的對手。

她要面對的敵人不僅是她的老師,不僅是造假鏈上的15個人,而是所有曾經參與造假的整個公權力。她的處境是危險的,如果發了聲,卻沒能把事情鬧大,那麼被消滅就是她自己。

一個人在對抗公權力時,她必然是處於絕對弱勢的,如果你遇到過這種困境,你就會明白,這是在面對一堵無限高無限遠的牆,喊了別人也聽不見,哭了也沒人關心你。

就像當一個人面對著一群歹徒時,我們當然不能指責他的反抗傷害到了路人。在這種情況下,但只要“身份被頂替”的核心事實不假,她的汙點相對於她面對的黑幕簡直不值一提。

有人認為,她的“造假”轉移了大家對另一位“完美受害者”的關注,但這種說法恰恰與事實相反,這兩個人是同一件事,而不是相對替代的熱點,正是“更離奇”的事實,才會引發大家對高考代考事件的整體關注。

所以她不代表她自己,而是代表所有被偷走了人生的人。

如果此時還要站在公權力一方洞察她,批判她,那真是……,我也不知道如何形容這種行為了。

洞察力是一柄雙刃利劍,你在直視黑暗的時候,黑暗也在直視你。

所以我相信,越是有一雙洞察人性的眼睛,越是需要有一顆悲憫人世的心。

《圍城》相關的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