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教授講古詩》第23講:《詠柳》—柳葉,本來就是裁剪出來的

詠柳 / 柳枝詞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垂的柳條像千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就是二月的春風,如同神奇的剪刀。

《孫教授講古詩》第23講:《詠柳》—柳葉,本來就是裁剪出來的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漢族,唐越州(今紹興)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

一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把高高大大的柳樹比作精心打扮(妝)的美人,亭亭玉立,楚楚動人,充滿青春,充滿活力。這裡的“碧玉”應該是有兩層含義: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為補充的。二是 “碧玉”二字的用典不露痕跡。碧玉——中國古代著名美女,成語“小家碧玉”的主角,晉代汝南王司馬亮的妾。孫綽應司馬亮之請,作有《碧玉歌》兩首。其一: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感郎千金意,慚無傾城色。其二: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感郎不羞難,回身就郎抱。宋·陸游《無題》詩中也有運用:“碧玉當年未破瓜,學成歌舞入侯家。所以碧玉在舊時多指小戶人家靦腆善良的美麗女子,也具才德。

《孫教授講古詩》第23講:《詠柳》—柳葉,本來就是裁剪出來的

二句:那柳樹上垂下的柳葉就是美女身上的綠色裙帶(絛),在風中款款擺動的嬌姿,是那麼飄逸,那麼靈動。

看到這裡,不禁要問,這如絲絛般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是那二月的春風用她靈巧的手,裁剪出了柳葉,給大地換上綠裝。細嫩的柳葉不是自己長得,是春姑娘一點一點剪裁出來的。用擬人的手法,把春風比作剪刀,既是實指,也是指二月的春風乍暖還寒,有“吹面不寒楊柳風”之感,形象新穎,又情趣盎然,別開生面,獨具匠心。

詩的作者是賀知章,作這首詩時,他已經86歲了。在耄耋之年還能寫出這近乎兒歌的《詠柳》,是什麼原因呢?

賀知章少以詩文知名,兼善書法,三十多歲狀元及第,是浙江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金科狀元,知章好酒,為人曠達不羈,情商出眾,晚年更是清淡風流。

賀知章不僅是詩書並善,年老時還獨具一雙慧眼,可以說是當時知名的伯樂,太白謫仙之名就是拜賀知章所賜。

742年,賀知章83歲,已經名重海內,四十歲的李白帶上《烏棲曲》和《蜀道難》前去拜謁,賀知章看完,一拍大腿:

氣勢磅礴!此曲只應天上有啊!

自此開始,李白隆重以“詩仙”之名,登上了大唐的詩歌舞臺,載譽千年!

之後,老賀與李白就成了忘年之交,沒事兒就一塊兒喝喝酒,太白金龜換酒的傳奇故事成了千百年來仍然津津樂道的佳話,再後來,李白、賀知章等八人,就組成了一個八人組,這八個人都愛喝酒,被稱為“醉中八仙”。

《飲中八仙歌》開頭兩句就是“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說賀知章醉酒後騎馬,搖搖晃晃,像是乘船;眼花落入井中,竟然在井底睡著了。

《孫教授講古詩》第23講:《詠柳》—柳葉,本來就是裁剪出來的

天寶三年,賀知章告老還鄉。唐玄宗特別批准,賜他的家鄉一面鏡湖,還專門賦詩贈他,並且為賀知章的兒子任命官職,任務就是在家伺候好老爸。賀知章離開長安時,皇太子及以下百官為他送行,場面蔚為壯觀。

晚年的賀知章更加豪放,像個老頑童。他自號“四明狂客”和“秘書外監”。遊走於街頭巷尾,與百姓交好。喝酒之後就開始寫詩,文不加點,筆不停書,真是酣暢淋漓。

所以,賀知章的一生若以現代標準而論,賀知章就是典型的健全人格,智商情商俱佳,心理健康,教養修養雙優,故被時人評為:雍容省闥,高逸豁達。

試問,這樣的賀知章,一生又怎會不順暢?怎麼會寫不出《詠柳》和《回鄉偶書》這樣童心未泯的佳作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