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好色”乃萬惡之源?如何正視好色,更好地理解人性?

好色是人類的天性。古語云,“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

早在多年以前,古人就深刻地認知到了人之好色,就跟人要吃飯一樣,皆為人之本能需求。

王陽明:“好色”乃萬惡之源?如何正視好色,更好地理解人性?

01

常言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往今來,男男女女們皆是如此。

說到好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負面的東西。古人云“萬惡淫為首”,好色放縱就猶如潘多拉盒子被開啟,伴隨而來的將是各種罪惡。

一直以來,人們將“吃喝嫖賭”視為四大毒害。不過,其實“色”也有好壞之分。

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先生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好德如好色。

孔子先生說,從來沒有見過好德如好色之人,而王陽明先生則認為, 人們可以像喜歡美好的姑娘一樣追求美德,將美德作為人類一種本性的東西,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王陽明:“好色”乃萬惡之源?如何正視好色,更好地理解人性?

“色”乃芸芸眾生皆特有的特性,更是人的本性。

孔老夫子說“食色,性也”,早在數千年以前,人性好色早已被大眾所熟知承認。

一個正常的男女,對身邊的帥哥、美女絲毫沒有情緒波動,而像是木頭一樣,腐朽麻木,這樣的人,或許多少有些異常。

王陽明:“好色”乃萬惡之源?如何正視好色,更好地理解人性?

“好色”這個詞的本意,並非是今天我們普遍理解的這個意思。在漢語詞典中,“色”這個詞,解釋為顏色,神氣,樣子、婦女容貌等。

為此,最早之時,好色這個詞,其實只是一箇中性詞。

02

好德如好色,追求美好,是每個人共有的特性。一個美女帥哥從身邊走過,大家都喜歡多看兩眼,這是一種本能的條件反射。這種具有道德品行的好色追求,應該只限於停留在表層,僅是欣賞一下美麗的外貌而已,而不是要對他人動手動腳。

王陽明:“好色”乃萬惡之源?如何正視好色,更好地理解人性?

“好德如好色”,這裡所說的好色追求,不單單只是一種對外貌美麗的追求,它同樣包括對內在美的追求。

有人長得相貌醜陋,但是卻擁有著人間美好的品質,善良、聰慧、明理、得體、賢惠能幹……這種內在的美,同樣引人“好色”。

比如歷史上蘇格拉底的老婆,性情潑辣,典型的潑婦形象。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潑婦,卻做出了不朽的“功績”,讓人敬佩不已。

王陽明:“好色”乃萬惡之源?如何正視好色,更好地理解人性?

一次,蘇格拉底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也許是忘記了妻子交代的事情,其妻當著學生的面,直接對著蘇格拉底一頓河東獅吼,絲毫不顧及蘇格拉底的臉面。

縱然如此,蘇格拉底卻未理會,而是繼續神采飛揚、滔滔不絕地講話其妻見狀更怒了,端起一大盆洗腳水就朝著蘇格拉底潑上去。被澆成落湯雞的蘇格拉底,最後蹦出了一句哲理的話:

雷聲過後,必然是傾盆大雨。

或許很多人只知道蘇格拉底是一個大哲學家,他的妻子是一個潑婦、悍婦,卻不知道正是因為有他的潑辣、嚴厲的治家態度的妻子的存在,才成就了蘇格拉底嚴謹的治學態度。

所以,所謂的“好色”,不應該僅僅只是侷限於徒有其表的美麗,同時也包括了內在的美。

王陽明:“好色”乃萬惡之源?如何正視好色,更好地理解人性?

03

王陽明說:“公且先去理會自己性情,須能盡人性,然後能盡物之性。”

——《傳習錄》

尊重人性,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正確看待“好色”,才能真正理解人性。

人應該做到“好德如好色”,就是要將個人美好的品德,根植在自我的心中,唯有這樣才能讓人性美好能夠正常而自然地流露出來。

如果不是,僅僅是讓個人的品德侷限於思想中,而不是真正落到實處,那麼這樣的“光想”主義,就永遠沒有辦法成為一個真正具備良好品行的人。

一個好的色,基於個人品德修行之上,正如王陽明強調的一樣,好德如好色。

“好色”能夠讓人愉悅,促進人成長。不違揹人性本身,又能夠在良好的品行基礎上,剋制自己,才不會導致罪惡的發生。

比如《紅樓夢》中那位活在百花之中的賈府貴公子賈寶玉,縱然每日混在女人堆裡,每日和各個性情不同的年輕貌美的小姐姐處世,卻活得依舊“兩袖清風”,甚至還深刻感受出女人是水做的。

王陽明:“好色”乃萬惡之源?如何正視好色,更好地理解人性?

一個壞的色,讓人退避三舍,談虎色變。比如潘金蓮,這樣的色不僅壞,還是要人命的。都說“紅顏禍水”,色既能讓人愉悅,也能讓人置於萬劫不復的深淵。

“色”,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色,顏氣也。”如《周禮·疾醫》中“五氣五色”;《荀子·正名》中“形體色理以目異”。

除此之外,“色”還有容貌、美色等意思。概括來說,“好色”,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喜好美色”。

評價“好色”,應該從正反兩方面看待它。

王陽明:“好色”乃萬惡之源?如何正視好色,更好地理解人性?

正確看待“好色”,不將所有好壞問題都混為一談,才能真正學會辯證看世界。

若有什麼意見看法,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一起交流探討~

圖片源自網路,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微信公眾號:讀書文史(dushuwenshi)。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