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書訊|2022年4月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

田曉菲作品系列四種

三聯書訊|2022年4月

收入田曉菲2000—2016年寫作的四部中古文學研究專著:《赤壁之戟:建安與三國》《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文化》《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在文字細讀中尋覓被選擇性遮蔽的文化資訊,再現文學與歷史被建構的過程,呈現另一種關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的整體性構想。

赤壁之戟:建安與三國

“三國”與“建安”經歷了一個從歷史走向文學,從史實走向浪漫化的過程,這是一場迷人而又影響深遠的建構。作者跨越了詩詞、小說、電影、電視等雅俗載體,勾勒出“三國想象”的變遷史,在文字細讀中尋覓被選擇性遮蔽的文化資訊,再現那段“歷史”如何被建構成我們心中的“三國”:建安風骨、慷慨悲歌、浪漫豪情。

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

在烽火與流星照耀下的國土,一半隱藏在陰影裡,這正好是對蕭梁王朝的最好象徵。本書試圖為一個已經過去的時代勾勒一副肖像畫,不僅探討梁朝的文學作品,更旨在檢視梁朝文學生產的文化語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內在關聯的文化史和文學史問題。

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

“校書如拂塵,旋拂旋生”,“塵幾”是對校勘與編輯的完美比喻,也象徵著我們對嘈雜無序的手抄本世界的雲遊。本書為田曉菲的學術成名作,旨在探討讀者如何積極主動地參與對“陶淵明”的生產和創造,從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淵明形象被逐漸構築與塑造的軌跡。透過檢視文字傳播的機制與歷史,作者展現了中國中古時期文字的流動性,以及手抄本時代的文字如何因為後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構和變形。

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

“校書如拂塵,旋拂旋生”,“塵幾”是對校勘與編輯的完美比喻,也象徵著我們對嘈雜無序的手抄本世界的雲遊。本書為田曉菲的學術成名作,旨在探討讀者如何積極主動地參與對“陶淵明”的生產和創造,從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淵明形象被逐漸構築與塑造的軌跡。透過檢視文字傳播的機制與歷史,作者展現了中國中古時期文字的流動性,以及手抄本時代的文字如何因為後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構和變形。

>>>

——-

解讀早期中國

三聯書訊|2022年4月

許宏 著

·《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聚焦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勢,

展現中華早期文明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變革圖景。

·《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

宏觀兩千餘年都邑動態大勢,

解讀上古歷史大都無城時代。

·《東亞青銅潮: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

探究青銅器物的發現和冶鑄技術源流,

鳥瞰青銅之路大勢,追尋禮樂中國源頭。

·《最早的中國:二里頭文明的崛起》

考古隊長的二里頭遺址發掘親歷記,分享考古的樂趣和艱辛,

解讀三千多年前東亞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誕生的故事,

一覽中國早期文明的恢弘壯闊和影響力。

“解讀早期中國”(全四冊)包含了考古作家許宏的四部公眾考古學作品,分別是《最早的中國:二里頭文明的崛起》《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和《東亞青銅潮: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四本書從不同的側面和視角,對距今三千多年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文明大變局進行了講述。《最早的中國》講述了作為考古隊長的許宏,對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展現了東亞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的文明面貌,讓我們看到史書中記載的“夏商之際”,中原文明的發達和影響力;《何以中國》聚焦中國文明史上重要轉折點——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講述在所謂夏王朝的前夕,中原大地發生的一系列變革;《大都無城》用動態觀察的方式,對中國古都從“大都無城”到“無邑不城”的變化,進行了解析;《東亞青銅潮》梳理了中國從原始銅的發現到商周青銅器大繁榮的過程。

本函收錄的四本書,都有單行本,此次成套,旨在對“解讀早期中國”這個重要的寫作理念和話題的總結、紀念。許宏特意寫給讀者們的一段話,正是對本書特色和寫作視角的概括:

2009年,我出版了第一本寫給公眾的書《最早的中國》,闡釋“二里頭文明的崛起”。此後的《何以中國》,描繪了東亞大陸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誕生的背景,《大都無城》是對中國古代都城這種“不動產”的全面盤點。《東亞青銅潮》更對整個東亞大陸“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做了鳥瞰式的掃描,是關於早期中國最重要的高科技“動產”——青銅及其冶鑄技術的梳理與整合。如果《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是從“微觀”到“中觀”的話,那麼《大都無城》和《東亞青銅潮》則具有“宏觀”和“大宏觀”的視角。現將這四本小書整合“解讀早期中國”系列,它是我引為畢生志業的早期城市、國家和文明“三早”研究的概括,也真實記錄了我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人生軌跡。願與讀者諸君共勉。

>>>

——-

“蘇聯,蘇聯”系列

伏爾加河上的水電站

蘇聯水利建設的得與失

三聯書訊|2022年4月

[俄]布林金·葉夫根尼·阿納託利耶維奇 著

華盾 譯

這是一部伏爾加河水利史,甚至蘇聯水利史。

1930年2月12日,聯共(布)中央決定開始對伏爾加河能源和灌溉問題進行研究,伏爾加河大規模改造由此起步。蘇聯歷史恰恰在幾個月前發生轉折——1929年,“新經濟政策”被中止,第一個五年計劃上馬,其後延續了一個甲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軍事動員型的“斯大林模式”形成。到1989年最後一座水利樞紐(切博克薩雷)投產,伏爾加河水利設施建設過程與蘇聯興衰之路近乎耦合。在本書中,關於伏爾加河水利樞紐的籌備和建設經過、大規模搬遷、勞改營犯人在工程建設中的作用以及對文化遺產的選擇性搶救的描述,為更廣泛地瞭解現代社會的水利建設和“斯大林模式”提供了極好的例證。

“斯大林模式”被很多人認為是近現代史上集權主義的典型代表;相反,也有推崇者肯定蘇聯政府在國家發展上的巨大成就。在本書描繪的伏爾加河水利建設中很容易找到兩種迥異觀點的證據,既有古拉格、自然和人文生態悲劇,又有發電、航運、科技等千秋之利。但無論如何,“蘇聯”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程序中一次別開生面的探索。

——-

子安宣邦作品集

近代知識考古學

國家、戰爭與知識人

三聯書訊|2022年4月

[日]子安宣邦 著 趙京華 譯

本書以子安宣邦出版於1996年的《近代知識考古學——國家、戰爭與知識人》(巖波書店)為基礎,選入《日本民族主義解讀》中四篇相關論文,新編而成中文版,是“子安宣邦作品集”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其中,“知識考古”最能體現作者多年來堅持的批判性視野和話語分析式思想史方法。正如福柯研究歷史時注重“知識”“話語”“觀念”的產生機制及與權力的關係一樣,本書注意在特定的思想史空間中確定某一概念或思想學說出現的“事件”性及其與社會意識形態的關聯。對於柳田國男“一國民俗學”、戰前京都“支那學”、近代與近代化論、“日本民族”概念、人間倫理學和“種的理論”等所做的剖析,均非一般概念學術史的考鏡源流,而是解構主義意義上的話語分析和知識考古。作者對“近代”日本的深度反思,貫穿其著作系列的始終,而以此書為發端。

也就是說,《近代知識考古學》的出版在子安宣邦先生的學術生涯中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預示了他此後二十餘年的批判視野和思想史方法論路徑。對於要全面瞭解他的研究的中國讀者來說,可以視此為一本導論性質的著作。>>>子安宣邦作品集(全九種)

——-

法蘭西思想文化叢書

祭牲與成神

初民社會的秩序

三聯書訊|2022年4月

[法]勒內·基拉爾 著 周莽 譯

這是一部跨學科研究的典範,涉及人類學、考古學、心理學、法學等諸多領域。基於對列維-斯特勞斯,羅傑·凱盧瓦等人有關人類早期祭祀活動的調查,本書對廣泛存在於初民社會中的“活人祭神”行為的邏輯和功能提出了獨樹一幟的見解。作者認為人類族群中普遍存在一種“替罪羊”機制,殺死“替罪羊”可以將對內的暴力隱患釋放到族群之外,從而保全族群內部的和平穩定。因此,暴力的祭祀活動並非宗教自身的產物,而源自族群化解內部矛盾的需求。祭祀行為是人類早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的思路對於進一步理解與闡釋早期中國或可提供別樣的啟示。

作者勒內·基拉爾是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批評家,被譽為“人類認知領域的新達爾文”。我社還曾出版過他的《浪漫的謊言與小說的真實》。基拉爾的學說以“攀比摹仿”論超越弗洛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結”,認為慾望是人類的本性,因此羨慕嫉妒是人類的必然情感,衝突在所難免。而“替罪羊”的作用就在於將衝突從內部轉移至外部,使其化解,因此其存在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基拉爾幾部作品中的觀點一以貫之,邏輯嚴密,自成一家,是法國思想性寫作的典範。

>>>

——-

我的父親蘇秉琦

一個考古學家和他的時代

三聯書訊|2022年4月

蘇愷之 著

本書分前、中、後篇,將考古學家蘇秉琦的學術和心路歷程分為起步、積蓄、爆發三個階段。對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經歷滄桑,晚年學術成熟的人生脈絡進行了較為細緻的梳理和記錄。他幼年時,祖上和李士曾家頗有交往,家中富饒,父親對他這個老兒子寄予厚望;青年時北上求學,師從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隨北平研究院遷到昆明,開始了學術上的儲備;“文革”時期,家中變故,師長和朋友們相繼離去,思考卻未停止;老年時,厚積而薄發,科研和教育成果豐碩,《中國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學術大成之作。蘇公一生的經歷過往,見證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程;書中描寫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蘇公同一時期各個學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縮影,集中體現了他們的學術情懷和精神風骨。

——-

中國文化之根

先秦七子對中國文化的奠基

三聯書訊|2022年4月

楊澤波 著

受獨特文化土壤的影響,中國文化有著鮮明的特殊性。先秦諸子就是在這片土壤上生長綻放的豔麗花蕾,其思想的展開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走向。要了解中國文化,必先了解先秦諸子。本書根據復旦大學深受歡迎的“先秦諸子”課程的錄音整理而成,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孔子、墨子、老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的思想。所述內容與學界通行理解多有不同,有很強的個人特色。閱讀本書對於深入瞭解中國文化的性質,做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中國人,大有裨益。

——-

魯迅像傳

(修訂版)

三聯書訊|2022年4月

黃喬生 著

魯迅一生留下的照片一百多幀,記錄他的人生軌跡和人際交往,展現個人風貌,凸顯品格特行。而後人對這些照片的運用,也反映了魯迅的影響、時代的變遷及意識形態的演進。本書按時間順序和魯迅一生遊歷所至地域分為五個部分,把照片放在突出的位置,文字緊密貼合照片,對照片的拍攝緣起、時間、地點、其中人物的經歷及其與魯迅的關係等做詳細解讀,使照片的背景更為清晰,讓過去一些不太被人們注意的事件、人物呈現出來,更加立體、多彩地介紹魯迅的人際關係,並且對以往文獻中有關魯迅照片的訛誤、任意剪輯修補導致的形象失真、年代錯誤、人物張冠李戴等現象做了說明。

---

生於1949

半個世紀 半生往事

三聯書訊|2022年4月

李安定 著

本書作者李安定於 1949 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家庭,是共和國的同齡人,親身經歷和感受了新中國在成長中的成就和遭遇的挫折。

自而立之年,作者逐漸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新華社記者,對其後30年的改革開放由衷地投入了激情,見證和推動了眾多影響社會經濟的重大變革。

本書也記述了作者的親人們在20世紀為祖國做出的歷史貢獻和對他的影響。文字結束於2001 年中國入世的歷史節點,作者以編年方法,記述了20世紀後半葉,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命運如何被打上一個偉大變革時代的印記。>>>生於1949:半個世紀 半生往事 | 薦書

——-

三聯精選

教育的目的

三聯書訊|2022年4月

[英]懷特海 著 徐汝舟 譯

《教育的目的》是懷特海有關教育的演講論文集,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觀念。懷特海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氣與活力,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他強調古典文學藝術在學生智力發展和人格培養中的重要性,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認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經常目睹偉大崇高,道德教育便無從談起”。這些富有創見而深刻的教育觀念,對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有很大參考價值。

大學是實施教育的機構,也是進行研究的機構。但大學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並不在於僅僅向學生們傳播知識,也不在於僅向教師們提供研究的機會。大學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為一體,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樑。

——懷特海

——-

哲學之樹

通往自我認知的哲學課

三聯書訊|2022年4月

[美] 龐思奮 著 翟鵬霄 譯

本書是根據龐思奮教授在香港浸會大學開設的哲學啟蒙課而成,旨在開啟人們的哲學興趣,發展個人思考哲學論題的獨特視角,幫助初學者喚起、表達並批判自己的洞識。作者將西方哲學史的主要內容和西方哲學探討的重大問題嚴密地編織在循序漸進的講授之中,並不時打破歐洲中心的視角,站在中國哲學的角度進行反觀比較,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對哲學的理解。

全書呈現為12周的哲學課,既有課堂的機智靈活,又有行文結構的科學嚴謹。作者龐思奮博士在本書中充分展現了其哲學家的稟賦以及哲學教師的教授智慧,並在融合東西方哲學遺產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哲學之樹:通往自我認知的哲學課 | 薦書

——-

新知文庫

失落的書

三聯書訊|2022年4月

[英]斯圖爾特·凱利 著 盧葳 汪梅子 譯

這是一本給愛書人看的書,一本奇妙的、浪漫的書之傳奇;世界文學史中那些我們從未讀到的“失落之書”的故事。

從史前到但丁,從莎士比亞到西爾維亞·普拉斯,從荷馬到海明威——偉大的作家都寫過我們無法看到的作品。可以說,整部文學史也是文學失落的歷史。

本書講的就是我們沒有看到的經典,或說可能成為經典的作品,它們可能毀於水火,可能失落於人們的冷漠、瘋狂和偏見,有些遺失了,有些未完成,有些沒有開始,有些已難以辨認。我們也許必須無奈地承認文學的失落,但它並不會因此而失去內涵和意義。“我們絕望地與毀滅抗爭,抗爭的過程即是勝利。”——這是本書最本質的意義所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