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今日端午,端午賽龍舟是中華民俗,更是江南民俗。無錫清代詩人楊掄在《芙蓉湖棹歌》中寫道:“年年競渡鬧龍舟,愛向芙蓉湖上游。”時至今日,端午時節,蠡湖之上,龍舟競渡盛況再現。這一古今盛況的背後,蘊含著無錫悠久的舟船文化。

無錫船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運河文化和工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機械船代替了手作船,傳統造船技藝日漸式微,曾經輝煌的無錫船文化逐漸暗淡。不久前,江南木船製造技藝成功申報為無錫市級非遺專案,這似乎是一個好訊息。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關鍵期,無錫船文化能否再度揚帆?

·

搶救行將消失的

造船技藝

無錫傍太湖,依運河,城市河網交錯,自古交通“以水不以陸”,造船業是無錫古老的手工製造業之一,船舶在無錫人日常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江蘇省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船文化科普教育基地裡,陳列著太湖七桅船、太湖沙船等模型,該校教授、無錫船文化研究會會長張依莉看著這些船模,總是心生感慨。“古運河因船而興,工商城因船而名。”張依莉細述,從艅艎﹑洛神舟﹑龍舟,到西漳船﹑黃鵠號等,無錫船舶承載了太多的歷史和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造船史上都可圈可點,更可貴的是嘉興紅船﹑渡江第一船等,也都深烙著無錫印記。但令她焦慮的是,傳統造船技藝已瀕臨失傳,傳統船舶成為難得一見的“展品”。

身為市政協委員的張依莉提交了一份“關於搶救和保護無錫傳統造船技藝”的社情民意,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她提出,無錫不妨打造黃埠墩夏夜水上舞臺,集中展示無錫舟船文化;不管是運河遊船,還是太湖遊船,都要凸顯無錫特色;每年的龍舟賽期間,可以設立與傳統舟船相關的專案;此外,無錫文旅領域也可以設計推出以無錫舟船為元素的創意“伴手禮”……總之,讓無錫船文化以更加美好的姿態,走進、融入現代人的美好生活。

·

建設大運河

不能缺船文化

千年運河,承載多少故事。

無錫是京杭大運河唯一抱城而過的城市,搖櫓聲中,孕育出了無錫特有的船文化。近年來,無錫市檔案史志館,錫山區、惠山區相關部門,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等單位,包括江蘇省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及該校古船文化中心都在進行傳統船舶製造技藝的整理。在政府部門的支援下,2019年夏天,以章桂興為首的一批老船匠聚在一起,在沒有存世的西漳船實體,也找不到任何技術圖紙的情況下,老船匠們全憑經驗,復原了西漳大船。2019年12月,一艘13米長、2。5米寬的西漳式木帆船復原完工,在西漳公園下水,重現江湖。

(西漳船模型)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一艘按照古法還原的

傳統船舶

讓無錫船文化

再度走入今人視野

生長在運河邊的章桂興跟船打了一輩子交道,曾在無錫縣交通船廠從事修造船的技術和管理工作,退休後,受大運河申遺成功的鼓舞,章桂興開始做船模。章桂興做船模也捐船模,2012年起,他陸續將自制船模捐給了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無錫方誌館等場所。今年初,江南木船製造技藝入選第五批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章桂興喜出望外。他告訴記者,自己做船模就是為了給家鄉留點東西,他也願意為正在建設的無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盡點力。章桂興說,不管這門手藝是否後繼有人,總要讓生活和來往運河邊的人能夠看到這裡曾經輝煌的船文化。

章桂興部分船模

陳列展品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左右滑動欣賞)

船文化是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張依莉看來,舟船是當時當地的社會﹑文化現實的縮影,是古老中國的文化符號。“沒有舟船的運河文化是不完整的。大運河建設中必須要有船文化的一席之地。”張依莉建議,無錫應該設立“船文化博物館”,同時,著手整理編寫無錫舟船史。她擔心隨著年代久遠歲月老去,這項工作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

船文化符號

深入人心

無錫河道上出現的主要船舶,大多為米包子船、西漳大船、絲網船等型別。目前,無錫對地方船文化的系統研究和傳揚還遠遠不夠。舊時造船,聲勢浩大的“敲排夫”是無錫老船匠們最深刻的記憶。

“敲排夫”出現在造船工序中的“捻縫”環節,由領釘人指揮、一二十名捻工邊勞作邊應和,形成頗有氣勢的勞動號子,堪稱吳文化一絕。目前,以章桂興為代表的十多位老船匠仍能完整再現“敲排夫”。只是老船匠們的平均年齡已近八旬,他們希望可以在景區等適合的場景現場表演“敲排夫”,以留存影像資料,放大和傳承無錫特色的船文化。

“無錫的船文化可以講的故事太多了。”文化學者馬千斤告訴記者,據《辭海》1980版經濟分冊記載:【西漳船】一種內河木船。以江蘇無錫西漳村最先建造而得名。頭小底圓艙口較大,航速較快,載重二十噸至一百噸。為內河木船傳統形式中較好的一種。適用於裝運糧食、百貨以及其他散裝貨物等。同時,西漳船還收錄於《中國水運辭典》,在《無錫市交通志》《無錫運河志》等中都有記載,被稱為“江浙一帶的內河優良船型”。

“西漳船已經演化為一種船型而不是具體某條船,這個船型也已經成為各歷史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助力。”馬千斤說,上世紀80年代,以西漳船為船型的60噸鋼製貨泊船,被評為全國優秀船型二等獎。“老船工們還原了很多船型的模型,一個模型背後就是一段歷史故事,我們將嘗試把這些故事完整地講給市民尤其是孩子們聽。”馬千斤說。為了更好地挖掘船文化、傳承船文化,堰橋街道正在籌備“西漳大船船模文化展覽”。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黃鵠號)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乾隆下江南官船)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南湖紅船)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江陰渡江第一船)

記者瞭解到,展覽將展出黃鵠號、康乾龍船、紅船、江陰渡江第一船、米包子船等船型,還將展出江南地區船廠普遍使用的造船修船的工具和平臺。該展覽將首先在天一第二實驗小學這個船文化特色學校內展出,之後還將走進村鎮、街道新時代文化實踐中心,讓更多市民瞭解無錫船文化。

·

讓船文化傳承

更貼近生活

說到與日常生活關係最近的船文化,無疑是太湖船菜。“端午前後,我們一般就會推出幹炸銀魚、酒醉嗆蝦等夏天主打菜。”太湖船菜的非遺傳人、橫雲飯店丁益明告訴記者,太湖船菜的特色是菜品隨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春天主要是圓盅甲魚、銀魚炒蛋、清蒸太湖刀魚;夏天以糖醋鱖魚、奶白鯽魚湯等為主;秋天主打梁溪脆膳、炒蟹粉、田螺釀肉、糟油白魚;冬令則以三絲銀魚羹、清炒蝦仁待客。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無錫太湖船菜,從春秋末年吳國名廚太和公算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從最開始吃的純天然食材,到之後走精緻、講究線路,太湖船菜逐漸形成了一種潔而鮮、少而精的獨特菜系,太湖雲塊魚、梁溪脆鱔、糖醋活鯉魚、脆皮銀魚……一道道佳餚,翩然山水之間。自2014年橫雲飯店被評為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湖船菜”傳承基地後,丁益明對太湖船菜的保護、傳承、發展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要傳承也要發展,需要我們不斷做優傳統的菜品,也能經常推陳出新。”丁益明說,由於近年來太湖禁捕,太湖船菜的食材也發生了變化,如何在菜品中呈現包孕山水的意境是他們一直在琢磨的事兒。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如今,橫雲飯店正在進行提升改造,預計今年10月重新亮相。屆時,太湖船菜也會以更新鮮的面貌出現在食客們面前。由於太湖生態保護,在船上吃船菜的場景依然無法再現,但太湖船菜的特色將會隨著時間推移煥發更多的光彩和活力。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原標題:《無錫船文化,何以再揚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