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之書|端午,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節日之書|端午,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節日之書|端午,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節日之書|端午,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盛暑炎毒,當願眾生,

舍離眾惱,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究竟清涼。

節日之書|端午,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節日之書|端午,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本文源自《節日之書》

端午|節氣和操守,辟邪和祛災

傳統人文節日的由來多不止一時一地,但大體上來說,人文節日從源流開始到定型,成為民生日用,仍跟天文時間有一定的關聯。端午節是傳統中國民間的四大節日之一,雖然定在農曆,但其節日習俗仍跟節氣時間的情狀有關。

節日之書|端午,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無上清涼—

端午雖致熱血,大部分人卻熱血耗盡轉向漠然昏睡。端午源於夏至,屬於芒種節氣。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

民間說是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日晝長夜短,夏夜燥熱難耐,影響了睡眠質量,高溫又使人體面板血管受熱擴張,大量血液流入,這些都可使機體的消耗增大,出現疲乏的感覺產生睡意,所以夏天容易打盹。

據說,屈原看到了周圍人都在打盹裝醉裝睡,“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所以他憤憤然寫下了千古名句,“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唐人有詩說,

少年佳節倍多情,

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

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

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

幾人湮沒幾垂名。

這首詩幾乎把端午的知識和習俗都寫到了。端午已經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冊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這一遺產的繼承啟用是當代人當仁不讓的事。

它跟節氣時間的關聯引發的生活應對,可能是歷史之外更有現實意義的事,因為陽盛血熱,是故古人明瞭,君子見水則悅,遇雨則吉,賽龍舟、吃粽子、放風箏等等,都有這種陰陽相濟致中和的道理。

現代人在此天氣裡,以開冷氣、喝冷飲來應對,未必比得上古人那些應對更有效果。瞭解這些知識,有助於我們過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

但在外人眼裡,中國人如此注重端午節,一定有特殊的原因。在外人看來,端午節前後的節日不算多,因此,重視這個節有利於民眾動員,也利於把時間跨度非常大的民眾習俗集中起來;

其次,五月五日具有“戰略性的位置”,它大致處於一年的中間位置。除跟夏至相近外,它相對獨立,跟其他節日相距較遠,它有成為重要節日的優勢。

有的外國學者甚至認為,中國人可能將端午當作夏季年的一年起點。以至於後來的夏至節、伏日祭祀的傳統淡出社會公共領域時,這些節日的習俗都融合到端午節裡去了。

端午節因此跟節氣有關,更與氣節有關。在自然氣候和社會氣候都酷熱的時候,我們來過這樣的節日,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無論民間的習俗,還是先知和烈士們的獻祭,闡發得最精準的也許算是《華嚴經》裡所說,

“盛暑炎毒,當願眾生,舍離眾惱,一切皆盡。暑退涼初,當願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涼。”

節日之書|端午,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節日之書|端午,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節日之書|端午,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節日之書|端午,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節日之書|端午,去划船、戲水,去紀念詩人、烈士,要在可得無上清涼。

《節日之書:餘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

作者:餘世存著 老樹繪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出版

一部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讀本,中國人的生活簡史、安頓身心的日用之道。著名學者餘世存從歷史故事、思想傳承、風俗禮節、生活方式等方面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全方位講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