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源於巫術?——《美的歷程》(1)

三味新知 第175期

本期導讀:

龍的故事來自殺伐掠奪

中華藝術源於巫術祭祀

獰厲之美為了強化統治

中華藝術源於巫術?——《美的歷程》(1)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

我們現在經常講“文化自信”,到底什麼是文化自信?我覺得首先我們要知道中華文化是從何而來,我們作為全世界唯一沒有斷流的原生文明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們每個中國人,關於中華文化之美,多少要能說出點門道來。那麼今天開始,咱們一起來讀一本經典之作——李澤厚先生的作品《美的歷程》。這本書不是很厚,只有200來頁,但是用極為紮實凝練的語言,講清楚了中華文化和藝術演變的脈絡。一句話,我覺得這本書值得每個中國人讀一讀。那我們就共赴美的歷程。

中華藝術源於巫術?——《美的歷程》(1)

01

龍的形象是怎麼來的

首先當然是要問中國的藝術從哪裡起源的?李澤厚先生開宗明義告訴大家,是從遠古的巫術和祭祀來的。再往前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現代考古也發現他們用的石器已經是打磨得比較光滑、規整、均勻了,不過那主要還是出於功能性的考慮,還不能說山頂洞人擁有了成熟的審美觀念。

但是山頂洞人似乎對“紅色”情有獨鍾,因為發掘出來他們用的一些打孔的“裝飾品”,上面的穿孔都被紅色染過,這就證明了紅色對他們而言不再是像公牛那種生理性的刺激,而是具備了某種特殊的符號象徵意義,這就是最早的意識形態啟蒙了。

中華藝術源於巫術?——《美的歷程》(1)

然後到了新石器時代的三皇五帝,這個時期也叫“傳說時代”,文字還沒有誕生,歷史是透過口口相授的傳說傳下去的,要等到文字誕生之後才被後人記錄。但是這就等於玩了個前後歷史跨度幾千年的“COPY不走樣”遊戲,傳著傳著,前門樓子傳成了胯骨軸子。甚至“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三皇、哪五帝,都會有不同的版本。但是普遍認為“三皇”裡包含了伏羲和女媧。

那這倆華夏文明的老祖宗到底長啥樣呢?很多史書裡的記載都指向了一種動物,就是蛇。《山海經》說“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帝王世紀》說伏羲“人首蛇身”。簡直寫成《白蛇傳》了,這肯定只是傳說。

中華藝術源於巫術?——《美的歷程》(1)

女媧伏羲圖

因此李澤厚先生認為“蛇”代表了一些遠古部落共同的圖騰符號。在一些史書中,也把伏羲、女媧合稱為“龍祖”,龍的祖先。誒,剛才不是說蛇嗎?怎麼這就變龍了呢?很簡單,龍蛇二者同出一源,龍就是加了“外掛”的蛇。

聞一多先生考證說,“龍的形象,是蛇身為主體,加上獸類的四腳、馬毛、狗爪、鹿犄角、魚的鱗和須。”李澤厚先生因此推測,蛇演變為龍的過程,可能說明遠古以蛇為圖騰的部落,不斷戰勝、吞併、融合其他部落,而這些戰敗部落的圖騰可能就是狗、馬、魚、鹿等等,其中的元素就逐漸被加到蛇的身上,最終就成了龍。

說完了龍,那鳳是什麼?鳳就是升級版的“鳥”嘛。《詩經》裡寫“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也就是說後來建立商朝的商部落,是來自於鳥圖騰。

02 中華藝術起源巫術祭祀

圖騰是什麼東西?是一種部落符號,這就是原始宗教的代表。既然有宗教,必定有祭祀活動。而原始社會的祭祀,應該是一種狂熱的巫術禮儀活動。《尚書·堯典》記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說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用舞蹈祭祀的狂熱儀式。這種原始的祭祀,就包含了很多藝術樣態的雛形——首先舞蹈就和音樂、歌唱密不可分;歌又是詩的原型——詩歌是連在一起的;然後這種原始祭祀歌舞,大約還包含著故事情節,這就是戲劇和文學的老祖宗了……所以這種原始的巫術祭祀活動,就是眾多藝術形式共同的起點。

中華藝術源於巫術?——《美的歷程》(1)

關於這個論斷,還有一個有力證據。我們常說中國古代的禮樂制度,後來就“禮崩樂壞”了,“禮樂”是一體的——這裡面“禮”說的就是祭祀禮儀,“樂”說的就是包括歌舞、音樂在內的藝術形式。所以可見巫術祭祀活動,就是藝術的發端。

如今我們要了解文字誕生之前的歷史,一方面靠被後世記錄下來走樣的傳說,二就是靠考古發掘的文物交叉佐證。中華文化誕生之初的社會環境是什麼樣的呢?從出土文物上能夠挖出一點線索。比如仰韶文明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含魚紋陶盆”,雖然我們沒法穿越回去問問我們的祖先這盆到底是要表達什麼意思。但是它整體的紋飾調性和器型,我們還是能感受到生動、活潑、淳樸和天真。李澤厚先生形容為“生氣勃勃、健康成長的童年氣派”。

人面含魚紋陶盆

仰韶文明出土的陶器有很多不同的魚形紋,史學界認為“魚”代表的是生殖旺盛,所以這些陶器蘊含的很可能是多子多孫的祝福。從這些文物推測這一歷史時期,社會氛圍是比較平和安定的。這倒和史料裡描述的神農時期正好能對得上,《莊子》裡記載:“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就是說神農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居者有其屋,睡醒了很悠閒,耕作織布,和動物和諧相處,彼此沒有壞心眼。真是一派田園牧歌景象。

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藝術形式也開始變化。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上面的紋飾就完全不同了。我們看看這個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三角紋陶壺”,對比剛才的“魚紋陶盆”有什麼不同?首先是紋飾從寫實變得抽象了,這代表著透過長時間的演化,具象的紋飾演變成了符號,美作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開始形成了。其次這個陶器給大家一個什麼樣的感受?是不是有些神秘、威嚴的意蘊了?李澤厚先生說,這是因為藝術創作反映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這時神農時代的和平穩定已經過去了,進入黃帝和堯舜時代之後,殘酷的戰爭、殺戮和掠奪明顯增加。

中華藝術源於巫術?——《美的歷程》(1)

三角紋陶壺

有的朋友可能 會說,不對!後世不是推崇“堯舜之治”嗎?怎麼說這時候社會開始變得殘酷了呢?實際上史學界有一種說法,堯舜之治很可能是儒家為了約束統治者而杜撰出來的“榜樣”。實際上從堯舜再到後來的禹,這個所謂的“禪讓”未必像說得那麼美好,很可能是一種脅迫下的退位。李白就寫過“堯幽囚,舜野死。”意思就是說舜把堯關起來了,逼他退位,而舜自己最後也死於野外。稍微跑了一下題,提供另一種歷史觀點。哪種說法更可信呢?不知道,年代太久遠,已經沒有原始記錄,真相或許永遠被埋葬在歷史的塵土裡了。

中華藝術源於巫術?——《美的歷程》(1)

03

巫師創造獰厲之美

回到正題,李澤厚先生也認為這個時代沒有那麼美好。這直接反映在陶器的紋飾上,而這種神秘、威嚴甚至帶有一絲恐怖意味的紋飾,是青銅時代的前奏,它最終演變成了商代銅器的“獰厲之美”。

從夏朝開始,歷史進入了世襲制社會,等級制度逐漸形成,貴族統治階級產生。一旦產生了統治階級,他們就會試圖形成統一的意識形態,從而更好地為世襲統治服務。這個階段的意識形態,仍然是被巫術壟斷的。但是由於階層分化,專職的巫師出現了,他們專門從事巫術禮儀、占卜活動,為統治階層服務。這些巫師一方面成天裝神弄鬼,燒個龜殼就聲稱能預知未來,實際上就是掌握瞭解釋世界的權力;另一方面,是創造出服務於統治階級的特殊標記,叫做“禎祥”。“禎祥”往往是現實世界不存在的東西,用這樣神秘的、有威嚇力的形象來強化統治者的權威。

中華藝術源於巫術?——《美的歷程》(1)

最有代表性的“禎祥”就是“饕餮”,饕餮紋到底是什麼?不知道。因為現實世界裡沒有嚴格對應的原型,但它肯定是一種獸面紋。總而言之,怎麼恐怖、怎麼神秘就怎麼來。因此倒是很貼合這個時期的社會現實,當時的戰爭異常殘酷,殺伐不斷。到周討伐商的牧野之戰,有個成語叫“血流漂杵”,各位可以自己感受一下。

中華藝術源於巫術?——《美的歷程》(1)

饕餮紋

04 春秋戰國思想解放

殷商時期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主要就是青銅器,除此之外必須提的是漢字的成熟。這個時期,甲骨文已經高度發達。儘管和現代漢字差距非常大,但甲骨文給後世漢字書法的結構和造字方式都奠定了基礎。漢字書法的美,是一種線條和結構的美,用疏密的佈局、曲直停連,就構建了獨特的藝術性。而且每一個漢字的書寫,都是因人而異,沒有任何機械教條的制約,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漢字也是在商代逐漸定型確立的。

回到青銅器,商代充滿了“獰厲”氣息。但是到了春秋戰國的青銅器,又完全不一樣了。李澤厚先生舉的例子是戰國四龍四鳳銅方案,這是在河北中山國陵墓出土的文物,是河北省博的“鎮館之寶”之一。大家看這件文物的造型風格和商代青銅器是不是截然不同?它非常的輕盈、靈動、精巧,完全沒有那種威權的壓迫感。

中華藝術源於巫術?——《美的歷程》(1)

戰國四龍四鳳銅方案

因為到了春秋戰國,就進入了思想解放的時期。社會生活從奴隸制度下解放出來,藝術和審美也擺脫了巫術和宗教的束縛。先秦時期是沒有定於一尊的統治性意識形態的,是一個百花齊放的社會,藝術和審美也是生機勃勃的,下期接著分享。

歡迎各位透過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和粉絲群來和《三味新知》建立聯絡,我們的所有的圖文和音訊內容都會在《三味新知》的公眾號進行首發。

我是邵聖懿,期待在《三味新知》和您一起探索更多。

頂部